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2

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吴珊珊 石林林  吴新红  王媛

江苏泗洪医院  江苏泗洪223900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入选的41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心理状态、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38.10%,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遵医行为,促进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一旦出现下肢骨折,其运动和身心健康都会受影响。临床中对下肢骨折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如果缺乏相应护理,就可能并发深静脉血栓[1]。研究表明,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为41.5%,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2-3]。因此,在治疗期需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改善肢体功能,促进早期康复。本研究主要对41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入选的41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1)。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8-90岁,平均年龄(61.26±1.52)岁。观察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26-90岁,平均年龄(60.52±2.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下肢骨折;(2)所有患者超声检查无下肢静脉血栓;(3)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禁忌症患者;(2)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3)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4)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由护理人员根据需求,抬高患肢,指导下肢按摩,促进血液回流,加强病情观察,遵医嘱用药。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1)健康教育。由于患者对深静脉血栓认识不足。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注意事项,并提高患者警惕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视频对患者进行宣教,让患者掌握基本知识,提高配合度;(2)饮食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饮食有一定关联性,在治疗期间,需告诫患者禁烟酒,选择低脂高蛋白、低胆固醇类食物,多食用粗纤维、水果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每天饮水2000ml;(3)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在发生骨折后,自主生活能力受限,难以适应,加上病情影响,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心理疏导,避免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4)运动护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病情稳定后,指导早期功能锻炼。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5)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术后指导患者早期股四头肌运动、踝泵运动,利用踝泵加速静脉回流;(6)药物干预及肢体观察。通过注射抗凝药物,达到预防抗凝效果。测量患肢周径,采用B超检测,观察肢体颜色、温度,发现异常,加强检测和干预。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心理状态、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

1.4统计方法

用SPSS21.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38.10%,明显高于观察组1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n,%)

组数

例数

深静脉血栓

压疮

便秘

感染

合计

观察组

20

1

1

0

0

1(10.00)

对照组

21

3

2

2

1

8(38.10)

X2

5.263

P

0.025

2.2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X±S)

组数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20)

61.02±2.56

34.91±1.58

58.96±2.94

35.01±1.69

对照组(n=21)

60.57±2.40

41.02±1.69

60.84±1.79

41.05±2.65

T

0.866

7.263

0.791

6.182

P

0.185

0.000

0.263

0.000

2.3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7.86±0.75)d、(1.62±0.43)d、均低于对照组(10.86±0.86)d、(3.58±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骨折患者由于骨折、麻醉等影响,导致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4]。因此,为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需要对患者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传统护理方法忽略了并发症护理,未消除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从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而综合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措施,相比于常规护理方法,综合护理方法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和综合性,通过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8]。在护理过程中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和实际需求。对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深静脉血栓认知,使患者保持良好依从性。

本研究对41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38.10%,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7.86±0.75)d、(1.62±0.43)d、均低于对照组(10.86±0.86)d、(3.58±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针对下肢骨折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群. 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及对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分析[J]. 健康之友,2021(2):218.

[2]王晓梅. 应用细节护理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分析[J]. 糖尿病天地,2021,18(10):235.

[3]童燕燕. 应用细节护理预防下肢骨折术后 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分析[J]. 大健康,2021(9):183-184.

[4]尤英光. 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 中外医疗,2021,40(10):139-141,145.

[5]张礼花. 综合护理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 系统医学,2020,5(24):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