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脑梗塞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2

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脑梗塞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观察

刘燕

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 邮编:271000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脑梗塞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老年脑梗塞患者70例,时段: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随机分为35例对照组(常规护理)、35例观察组(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对比两组SAS、SDS评分,观察组均更低,干预后观察组CSS评分更低,FMA评分、SF-36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老年脑梗塞患者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梗塞;老年;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脑梗塞为高发脑血管疾病,其以脑组织缺血缺氧为病理基础,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患者易留下各类后遗症,表现为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针对此类患者,以康复医学理论为基础,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加速患者机体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预后。同时,考虑脑梗塞发突然,患者心理应激强烈,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可起到情绪调节、康复训练依从性改善的作用[1]。现对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的临床实践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老年脑梗塞患者70例(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随机分为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两组年龄为(69.41±7.02)岁、(69.65±7.08)岁,男女比例为20/15、21/14,体重为(63.08±10.49)kg、(63.22±10.54)kg,脑梗塞病程为(7.04±2.29)d、(7.11±2.32)d,组间资料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①年龄60~80岁;②脑梗塞诊断明确;③生命体征稳定,无相关并发症;④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脑血管病史;②患有骨骼肌肉疾病;③心肺肝肾功能障碍;④存在认知、语言、视听障碍;⑤护理依从性欠佳。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口头讲解脑梗塞知识,监测患者生理指标,遵医嘱应用神经内科治疗药物,规范执行卧床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等措施,予以患者生活、康复等方面指导。

观察者:以对照组为基础,增加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强化脑梗塞知识宣教,患者、家属同时参与,通过集体讲座、床旁讲解、图文资料展示等方式进行,强调心理状态对疾病康复的影响,与患者保持顺畅沟通,以热情、亲切的态度面对患者,观察患者行为表现,完善心理状态评估,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依据不良情绪类型,选择劝导、安慰、鼓励等沟通技巧,多采用积极、正向语言,介绍脑梗塞康复案例,指导患者自我调节情绪,通过与家属聊天、与病友沟通、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稳定自身情绪状态;(2)康复护理:综合评估患者神经功能、自理能力、肢体功能等,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卧床期间,采取良肢位摆放,维持关节功能位,进行床上被动活动、肌力训练,逐渐提升关节活动幅度,指导患者床上坐起,进行上肢功能训练、平衡训练,协助患者进行床椅转移训练、站立平衡训练,过渡至步态训练,同时配合日常生活训练,指导患者独立完成生活活动,每日2次,每次30min。

1.3观察指标

(1)应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价,各20个条目,条目评分0~2分或0~4分,划界分50分、53分,得分与焦虑、抑郁程度成正比[2]

(2)应用C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FMA(Fugl-Meyer量表)、SF-36(生活质量综合量表),分值分别为45分、100分、100分,得分越高神经缺损越重、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理状态

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更低(P<0.05),见表2。

表1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s,n=35,分)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56.22±6.15

34.80±4.06

58.41±6.39

37.45±4.11

对照组

56.49±6.12

41.59±4.25

58.22±6.35

46.02±4.23

t

0.1841

6.8345

0.1248

8.5964

P

0.8545

0.0000

0.9011

0.0000

2.2 康复指标

干预后观察者CSS评分更低,FMA评分、SF-36更高(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各项康复指标(±s,n=35,分)

组别

FMA评分

SF-36评分

CS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8.60±6.22

79.12±4.08

49.22±6.31

80.04±4.26

22.65±2.41

9.22±1.35

对照组

48.21±6.04

72.69±4.23

49.75±6.48

73.11±4.33

22.78±2.45

11.36±1.47

t

0.2661

6.4727

0.3467

6.7955

0.0181

6.3434

P

0.7910

0.0000

0.7299

0.0000

0.9856

0.0000

3.讨论

脑梗塞患者基数庞大,其起病突然,在脑血管阻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下,患者疾病风险较高,存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等均会大幅度降低,患者短时间内难以接受患病事实,容易出现性格改变及各类负面情绪。针对脑梗塞患者,临床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从护理层面着手,采取积极干预手段,以此改善脑梗塞患者预后。心理护理、康复护理临床应用普遍,适用于脑梗塞患者,从心理状态调节、机体功能康复两个层面着手,可协同发挥作用,增强患者康复依从性,提升患者身心健康水平[4]。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SF-36更高,CSS评分更低,干预后对比两组SAS、SDS评分,观察组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实施心理护理,从认知角度出发,强化脑梗塞知识宣教,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可起到不良认知纠正、护理配合度改善的作用,实施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针对性心理干预,利于不良情绪改善。配合康复护理,在患者康复各个阶段,予以相应康复指导,可激发神经系统代偿能力、功能重组能力,减轻残障程度,维持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度,以此提升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最大限度减轻脑梗塞影响,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恢复[5]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脑梗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恢复,切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连香,赵琨,陈江花等.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评价[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06):305-307.

[2]杜娟,徐德宏,杜月坛.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2,17(17):121-123.

[3]王丽华,黄银瑜,戴兰娥.康复护理及心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21):164-165+176.

[4]吴小华.分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12):123-126.

[5]于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04):4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