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传统曲目的翻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3

明清时期传统曲目的翻译

周金凤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0)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以注重美感为主要特点,音乐家在写意的同时,将自然之美融入到传统音乐曲目中。明清时期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音乐内容更加率真朴实,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对译文的音美、形美、意美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翻译翻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中国传统音乐翻译;明清时期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形成的观念和思想,它代表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音乐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音乐源自文化,文化与音乐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包含,互相依赖。人们通过音乐传递自己的情感,而音乐又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心灵。任何一种音乐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传承着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各个朝代、各个民族、各个地方又衍生出各具特色的音乐。古代哲学家通过音乐体现自己的道德思想,文人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精神节操,百姓们通过音乐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音乐通过美的熏陶来影响和感染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它是连接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桥梁,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续的最佳途径。音乐的传播能够帮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曲目名称的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一部分。

二.中国传统曲目命名特点

与西方音乐命名的特点相比,中国传统音乐在命名上更加注重美感,音乐家们从写意出发,音乐名称更加注重概括性表意,通过曲目名称呈现出美感与意境。中国传统音乐的名称与古典诗歌极为相似,追求意境的表达,因此,曲目名称体现着浓厚的诗意美。以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巅峰之作《春江花月夜》为例,它用美轮美奂的意境,不仅营造出了清雅的氛围,更是将江水和夜色完全融入到音乐的写意之中,无论是曲目名称还是乐曲,都将音乐的情趣与优美的诗境融进了每一幅画里,完全体现出了情景交融,引发出听者的无限联想,使人仿佛亲临大自然之中,使人感觉“境”有尽而“意”无穷。

在写意的同时,中国传统音乐的命名又注重将自然之美融入音乐之中,借物抒情,通过自然之美,或表达对自然之爱,或赞扬高尚品德,以物言志。以中国琵琶十大名曲之一《阳春白雪》为例,曲目名称一目了然,描绘出了初春时节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美景,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而曲调清新活泼,节奏明快,描绘出了万物生机盎然的春意景象,听来使人感觉神清气爽,耳目一新。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命名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仅表演者要清楚地传达音乐的意境与内容,而音乐创作者也同时力求通过象征性的标题向观众传达意图,通过标题使听众更好的理解音乐想要呈现的内容。因而曲目名称往往能够概括曲目的内容,在听众听曲之前就能通过名称理解曲目,通过想象形成画面,以实现想象意境之美。以经典民间乐曲《百鸟朝凤》为例,通过曲目名称听众即可以想象出,大自然中百鸟和鸣、莺歌燕舞,寓意着黑暗的消失和朝阳升起,是听众感受到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 明清时期音乐特点

明清时期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因此,民族与民间音乐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明中叶以后,随着城乡经济的繁荣,明清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广阔,它们既传承着民歌清新自然、质朴率真的特点,又更加细腻地表达出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体现了对劳动的热爱,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是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同时体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反抗。一批优秀的民歌作家应运而生,尤以李开先,冯梦龙为首。作为明代的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曲论家,李开先追求戏曲语言自然质朴,民歌俗曲意兴活泼,表达真实感受。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宝剑记》。乐如其名,观众通过曲目名称即能想象出这是一部彰显忠良,惩治奸佞的英雄故事,通过曲目名称赋予的画面,观众就能燃起无限的英雄情怀。而正如曲目名称所示,《宝剑记》描述了梁山好汉林冲被奸邪所害,走上梁山的英雄成长故事。

四.明清时期作品翻译

中国传统曲目的翻译通常采用四种翻译方法,分别为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和解释法。而音译法和直译法多见于明清时期传统曲目名称的翻译中。如传奇剧本《钵中莲》产生于中国戏曲活动异常活跃的明朝万历年间,其译本名为Bozhonglian,采用了直译法。《平沙落雁》是一首明代中国古琴名曲,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两个英译本分别采用了音译法译为Ping Sha Luo Yan 和直译法译为Wild Geese on the Sands。明万历年间流行的闺怨思君曲,南音套曲《金井梧桐》则采用了直译法译为Phoenix Tree by the Golden Well。中国古曲《 梅 花 三弄》, 其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被译为Three Stanzas of Plum-blossom。同样采用了直译法。江 苏 曲 牌《寄生草》是一支古老曲牌,其名源于一种草药,明代兴于江淮两个英译本分别采用了音译法译为Jishengcao 和 直译法译为Dodder。《粉红莲》是明清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俗曲,后来逐渐转化为曲牌,两个英译本分别采用了音译法译为Fenhonglian和 直译法译为Pink Lotus。明清小曲《清江引》采用了音译法,译为Qingjiang Yin。清代无锡民歌《绣荷包》的两个英译本分别采用了音译法译为XiuXiu Hebao 和直译法译为Embroidering the Small Bag。

五、基于许渊冲的“三美论”解读明清时期中国传统音乐曲目翻译

“三美论”来源于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由,三也。” 许渊冲先生通过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三美论”理论,他主张“译诗不但要保持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意美”强调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和意境。“音美”即指押韵,译作的韵脚尽可能音似于原诗。“形美”强调的是长短、音节、对仗,主要指译文每句诗句的长短和音节要大致相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把传达原诗的意思和意境作为首要任务。译作不仅要体现原作品的字面意思,更要传达出原文的深层韵味,以实现传神的境界。民歌歌词与诗歌文本较为类似,也涵盖音美,意美,形美三大要素。因此,在翻译中国传统音乐曲目时,以“三美论”为指导,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之美,让全世界人民感悟中国传统音乐之音美,意美,形美。

中国传统音乐涵盖韵律,押尾韵是此类歌曲体裁强调的重点。将传统音乐译为英语时,音似具有一定可能性。所谓音似即翻译应用词汇的音类似于原诗歌所用文字的音。部分翻译者为凸显译文节奏与韵律以及兼顾押韵等问题,有时会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插入、倒装、强调、省略等较为特殊的语法方式创作。“音美”不仅仅仅具有押韵特质,还涵盖叠词,都是翻译者需重视问题。以前文提到的明代的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曲论家李开先的代表作之一《宝剑记》为例(具体如表1所示)。其作品名称采用了直译法,曲目翻译为the Tale of the Sword,然而其作品内容却不仅达意,更体现出了原作之美。李开先被誉为 “嘉靖八才子”之一,他的代表作之一《宝剑记》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为蓝本,描写了宋徽宗时期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因被高官迫害,落草为寇,后投奔梁山,继而报仇雪恨的故事。“夜奔”为第三十七出,描写了林冲逃跑之时慷慨悲凉的心境。前两句为景物描写,衬托了主人公的悲凉心境,后三句描写的主人公的动作及心理。原诗的押韵韵脚为第一、二、三、五、句的“捎”、“樵”、“廖”、“宵”、。原诗结尾韵母iao完全相同,译文在呈现时,韵脚落在了第三、四、五句上,韵脚别为/in/,/n/, /ein/,虽然没有达到完全一致,但由于结尾辅音完全相同,元音极其相似,仍旧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吟诗唱曲的感觉,增添了译作的音美之感。而且译者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将原文的第三句进行了语序调整,将最后一句拆成了两行。

为了体现出原作品的意境之美,译文中第一句中的rouse体现了乌鸦被惊醒,为主人公的逃亡营造出了更加紧张的氛围,第三句中的lonely 一词体现了主人公的心境。同时最后一句的语序调整与拆分,In such a bleak night,放在本段结尾,更加描绘出了整幕的凄凉背景。

表1 《宝剑记》英译

又只见乌鸦阵阵起松梢,

The crows are roused from the twigs,

数声残角断渔樵。

By the tooting horns of fishermen and woodmen.

忙投村店伴寂廖。

I had better lodge my lonely heart in an inn.

想亲帏梦香,

As my dream is desolate behind the bed-curtains,

空随风雨度良宵!

Nobody would accompany me but the wind and rain

In such a bleak night!

再以船工号子为例(具体如表2所示):明清两代运河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打蓬、拉纤、摇橹、撑篙各种号子声响彻云霄,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号子是一种古代民工在从事体力劳动时进行加油打气的民间歌谣。所选的船工号子来自广西地区,是当地渔民外出捕鱼时所歌唱的民歌。整首歌只有35个字,极为简单,但却生动展现渔民冒雨外出打鱼和放声歌唱的情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尽可能保留原作的意美,除了保留原作中的鲤鱼与麻雀等意象,还重复使用rainy days以达到与原文的“形美”契合,而且读起来使整个文本更加朗朗上口,仿佛聆听到淅淅沥沥的小雨。shelter词汇运用深化方式,虽然原文运用“归”字,然而麻雀仅在屋檐下躲雨,它的家并不在屋檐边。shelter作动词时表示避难、庇护、遮蔽等含义,应用于此翻译最佳。整首船工号子语言简朴,译文也是相同风格。同时,译文也力求呈现原作品的“形美”,该民歌中出现的“落雨天,落雨天”这一反复修辞方式以直接翻译形式“Rainy days,Rainy days”保留,后三句保持句式长短与原文相同,达到了与原文的形式之美契合。

表2 船工号子曲目英译

落雨天

Rainy days

落雨天

Rainy days

落雨天麻雀都归屋檐边

On rainy days sparrows shelter under the eaves

鲤鱼不离长江水

Carp can’t leave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渔民不离歌声边

And fishermen can’t leave their singing

六、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彰显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译者在翻译传统音乐曲目时要充分展现其韵律美、形式美、意境美。只有发挥创造性思维,才能突破以往翻译只追求字面含义,忽略音乐特有神韵弊端。对此,译者需在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传统音乐曲目传达含义,理解中英文语言与文化差异,为读者展现音乐艺术效果。若过于忠实于传统音乐意识,未能传达音乐特有神韵,必然无法称之为优秀译文。总而言之,一篇合格译文需做到通畅与准确,形式与内容与音乐审美期望相符,基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中国传统音乐曲目名称可为未来古典诗词翻译提供良好思路,提升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孙茂利.明清小曲在戏曲音乐创作中运用的成因及特征[J]齐鲁艺苑,2022(03)24-31

[3]刘瑶.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的空间[J]中国曲学研究,2021(01)63-79

[4]张迎.中国传统音乐曲名英译的适应性选择[J]艺术教育,2022(08)277-280

[5]张迎.中国传统音乐曲名英译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探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2(01)117-127

项目名称: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度科学研究项目“从许渊冲的‘三美论’解读明清时期中国传统音乐曲目名称翻译”,项目编号LJKR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