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园林建筑设计中人性化需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2

公共空间园林建筑设计中人性化需求研究

闫武

乌鲁木齐市红山公园  邮编830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公共空间园林建筑设计中人性化需求的重要性。园林建筑作为服务公众的场所,应当充分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和体验感受。文章分析了公众在美学、功能、安全、可及性等多个层面的期望,提出设计应当尊重人性化理念,遵循公平、包容、友好等原则,将人们的需求融入整体布局。良好的人性化设计能够提升园林建筑的亲和力,增强公众的归属感,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进而发挥公共场所的社会价值。研究指出,未来园林建筑规划需要深入调研了解公众诉求,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逐步实现公共空间的真正人性化。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园林建筑 人性化需求 公众体验

1公共空间园林建筑的人性化需求概述

1.1 公共空间园林建筑的定义及特点

公共空间园林建筑作为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展现了人类对自然与建筑的追求与融合。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功能性的需求,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探讨公共空间园林建筑的人性化需求,将有助于创造更加舒适、亲和的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公共空间园林建筑被广泛定义为开放式的户外建筑,如公园、广场、步行街等。它们汇聚了自然景观与人造建筑的精华,形成独特的空间体验。这些建筑的主要特点在于:开放性、亲和性、多功能性。它们为城市注入活力,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社交交流的场所,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传统园林还是现代公共空间建筑,人性化理念始终贯穿其中。人性化设计追求建筑与人的和谐共生,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融合,致力于营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以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生活品质需求。公共空间园林建筑的人性化需求研究,旨在探寻人与环境的更高层次统一,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贡献智慧。

1.2 人性化需求的内涵及重要性

人性化需求是一个多维度、复杂的概念,它不仅关乎园林建筑的外在形式,更深入到内在的精神层面。

在公共空间园林建筑中,人性化需求体现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包括园林建筑的实用性、舒适性,更多的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如与自然亲和、文化认同感等。换言之,人性化需求应该贯穿园林建筑的方方面面,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功能层面。

重视人性化需求对于公共空间园林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园林建筑真正满足人们的内在需求时,人们自然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加珍视、爱护园林建筑。相反,如果忽视了人性化需求,园林建筑就可能沦为冰冷的betongold,成为一座座”空城”。

可见,人性化需求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它不仅关乎园林建筑的实用性,更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而真正将人性化需求融入公共空间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中,才能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生活空间。

2公共空间园林建筑人性化需求的现状分析

2.1 公共空间园林建筑人性化需求的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空间园林建筑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人们对公共空间园林建筑的人性化需求也与日俱增一些城市为满足公众的诉求采取了调查研究的举措通过收集分析公众对公共空间园林建筑的意见和建议探索提升人性化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北京市政府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辖区内主要公共空间园林建筑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人性化需求调研调查对象覆盖各年龄阶层和不同职业群体调研内容涉及环境舒适度设施配套完善度维护管理水平等多个层面结果显示市民对公共空间园林建筑的满意度总体较低最受诟病的问题包括缺乏人性化照明缺乏无障碍设施绿化景观单一乏味等

另一项针对上海市民体验的调查则聚焦于儿童活动空间设计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性化需求往往容易被忽视调查发现现有公共空间园林建筑在儿童娱乐设施配备场地面积划分和安全防护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儿童及其家长对此表示极大不满呼吁加强儿童友好型设计理念的融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据此启动了一系列公共空间园林建筑提升计划优先解决儿童群体的人性化诉求

2.2 公共空间园林建筑人性化需求存在的问题

大规模公共空间园林建筑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人性化需求常常被忽视。要将人性化需求融入园林建筑设计仍是一大挑战。虽然现有园林建筑项目努力考虑便利性、舒适性等方面,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3公共空间园林建筑人性化需求的实现路径

3.1 优化园林总体布局设计

大尺度的空间格局塑造,应在人性化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完美契合中达至平衡。景观设计不应止步于视觉美学,更应注重与周边环境的亲和融合。植被种植、材料选择均应与当地气候地形相适应,避免过度生硬的对抗。同时,在保留自然原生态的基础上,巧妙改造成适合人类活动的舒适场所。

公共空间园林需要具有开放性,满足市民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多样性需求。设计需预留面向弱势群体的无障碍通道,便于行动不便者自由穿梭。此外,通过分散式布局的多功能亭廊、座椅等配套设施,为老人、孩童提供遮阳避雨的人性化场所。总之,优化园林总体布局,是兼顾功能性与人性化的艺术挑战,需在规范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

3.2 丰富园林景观元素设计

当代公众对园林景观元素的追求远超物理功能,更期望从精神层面获得愉悦体验。鸟语花香、流水景致、奇石珍树等自然元素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缅怀与省思,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可贵;雕塑小品、茶室莲阁等人文元素可激发文化品味,令人对中华文明精华生发由衷的敬重;运动健身设备、儿童游乐场等娱乐元素能活跃气氛,让人释放压力、享受乐趣。多元化的景观元素能从不同角度丰富园林内涵,让游人在观赏、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汲取不同层次的精神滋养。

丰富景观元素的设计应与园林整体布局相呼应,彰显主题特色。可将不同类型的景观元素适当分布,形成主次辉映,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体验空间;也可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景观场景化设计,让元素相互渗透、交相辉映,体现出统一的园林风格与氛围。此外,单一景观元素内部设计细节也需巧妙精心,拙劣的做工或生硬的搭配极易破坏园林的整体意境。景观元素的丰富性除了数量和类型的丰富,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的内在丰富性,即紧扣人性化主线,全方位满足游人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3.3 提升园林环境可访性和通达性

提高园林环境的可访性首先需要消除障碍物。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障碍,都会使部分人群难以享有公共园林资源。针对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必须的。比如为行动不便者设置坡道和无障碍通道、为视障者铺设引路砖、为听障者增设视觉指示标识等。此外,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分区也有助于提高园林的可达性。将不同功能区合理隔离,减少干扰,同时又能使各区域之间相互衔接、流线型过渡,避免死角和断层。

通达性则注重园林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无论是交通可达性还是空间可达性,都应使公园与城市生活空间无缝连接。比如建设绿色廊道与周边社区、写字楼相连接,增设临时休憩点供行人短暂停留等。此外,不同园林景点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应纳入考量范畴,便于游人自由穿梭。依托科技手段提供园林导航服务、部署高效内部交通系统,也有助于提升整体通达水平。重视园林的可达性和通达性,不仅有利于扩大公共资源覆盖面和受众群体,更有助于改善城市肌理、提升生活质量。

结语:总的来说,公共空间园林建筑设计中人性化需求研究是一个值得长期深入探讨的课题。环境与人群互动存在多层面、多角度的关系,需要从多学科视角加以剖析。城市空间规划不仅关乎居民的生活便利与舒适度,更蕴含着社会文明的现代性体现。我们期待能够在未来持续拓展研究思路,汲取先进理念,优化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哈特.人性化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5]范逸.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孟宇.人性化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22(14):8-9. [7]雷安恩.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