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2

滁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梅才华

滁州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随着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整治问题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分析滁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从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三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滁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路径分析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同时,生态振兴是实施农村振兴发展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1]。滁州市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农业区域,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也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滁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探析建设路径,对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滁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2021年滁州市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40个、生态村81个,在生态资源保护、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生态资源保护、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生态资源保护

滁州市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在农业面源污染、环保设施运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压力。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土壤和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部分农村地区水体富营养化、水源地保护不到位等问题。部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较弱,缺乏环保知识和技术,同时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也存在不足。这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难以改善。另外,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农业项目资金统筹力度不大、长效建管机制还需完善[2]。这导致一些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影响了农村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农业生产方式

目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需要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农业科技应用不足,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使得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有限。为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滁州市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并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农村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对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沿线村庄多数进行了环境提升,但是对于滁州市其他农村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缺乏或运行不畅。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问题也加剧了农村环境压力。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对环保法规和政策了解不足,缺乏主动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此外,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措施和实施的政策内容往往会出现偏差,进而可能会导致当地人居环境整治政策的结果产生偏差[3]。因此,滁州市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完善环保设施,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推动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滁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滁州市农村生态资源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包括湿地保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调查,以及农业种质资源的普查。同时,滁州市还加强了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如世界濒危物种“桃花水母”在滁州市大量出现。除此之外,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制定严格的生态资源保护法规,明确禁止非法开采和污染行为;加大投入,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优化林分结构,提高生态功能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湿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系统完整性。尤其是加强环境治理和修复工作,如明光女山湖、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科学增殖放流鱼类等,这些措施将有效提升了滁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天长市充分发挥水面资源丰富,推广芡实产业发展,目前共有芡实专业合作社100多家。全椒县2021年全县小龙虾产量近4.6万吨,总产量位居全市第一,2022年底全椒县稻虾共作面积已达34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设立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示范区,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建立农业废弃物收集和处理体系,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鼓励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农田水利、水资源管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农村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乡村产业和经济的振兴

[4]。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扩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提高污水处理率,确保达标排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环境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严格执法;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养成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爱护环保设施的习惯。

三、结论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滁州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作为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存在一定的压力。滁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等措施,滁州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李欣悦,马哲,丁蕊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探析——以绥中县为例[J].基层农技推广,2024,12(01):79-81..

[2]阮树松,李爱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3(15):217-220.

[3]朱蓬瑞.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执行何以偏差?[D].华中师范大学,2022.

[4]张志胜.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01):201-210.

项目编号:2023年滁州市第七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B20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