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以三台“石工号子”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4

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以三台“石工号子”为例

孙莉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三台“石工号子”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首先,对新时代下非遗的定义与重要性进行探讨,分析了我国非遗保护政策及现状,并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了三台“石工号子”的非遗特点。其次,揭示了“石工号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追溯了其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其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文化环境对其传承的影响。然后,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保护的路径,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解读、社会参与与非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现代科技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最后,对三台“石工号子”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评估了现有保护措施,分析了地方社区参与的案例以及传承人培训与青年群体的融入。文章最后提出了三个关键建议:强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社区组织与公众参与、创新传承方式与手段。通过这些探讨,本文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旨在推动非遗的传承在新时代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工号子;传承路径

引言

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以三台“石工号子”为例,本文深入探讨了在面对现代化冲击和文化传承断层的情境下,非遗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可持续的保护与传承路径。首先,通过分析非遗的定义与重要性,探讨了我国非遗保护政策的现状。随后,揭示了“石工号子”作为非遗的独特历史与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保护的路径,包括国家政策层面、社会参与和现代科技的应用。最后,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分析了“石工号子”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提出了优化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的建议。

一、新时代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定义与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地位愈加凸显。新时代下,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其定义不再仅限于传统技艺,还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知识与实践等多个方面,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性的认知。

非遗在新时代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标识。其次,非遗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最后,非遗的传承还能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二)我国非遗保护政策及现状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其中,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了非遗的概念、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此外,国务院还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尽管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失传的风险,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技艺面临断层。二是非遗保护工作尚未充分融入城乡发展规划,导致一些项目的传承环境不容乐观。三是非遗的传承人培养亟需加强,一些重要的非遗传承人年龄较大,传承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三)三台“石工号子”的非遗特点与现状分析

三台“石工号子”作为地方非遗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这一传统表演形式起源于地方的石工文化,以韵律悠扬的歌唱和生动形象的动作为特色,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文化冲击的影响,三台“石工号子”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由于城市化的推进,石工文化逐渐式微,导致“石工号子”的传承环境受到压力。其次,年轻一代对传统表演形式的兴趣相对较低,导致传承人的培养面临困难。再者,缺乏现代宣传手段和平台,使得“石工号子”难以在当今多元文化中崭露头角。

二、三台“石工号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一)“石工号子”起源与发展

“石工号子”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表演形式,起源于数百年前的三台县,其发展与石工文化紧密相连。在古代,三台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料资源而成为石工聚居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石工文化。这种文化以崇尚劳动、崇拜工匠为特点,通过歌舞等形式传承着独有的职业技艺和文化内涵。

“石工号子”起源于石工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歌者们以朴实、生活化的语言,通过特有的旋律和动作,表达了对劳动、生活和家园的热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一表演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而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被传承至今。

(二)“石工号子”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

“石工号子”在三台地区的地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当地人民传承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一表演形式不仅在传统节庆、庙会等文化活动中得到广泛展示,还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地方文化中,“石工号子”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通过歌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三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积淀。同时,“石工号子”传承了石工文化中崇尚劳动、勤劳朴实的价值观念,成为当地文化自信和认同的象征。

(三)文化环境对“石工号子”传承的影响

然而,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石工号子”面临着新的文化挑战。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传统文化的边缘化,都对“石工号子”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的发展使得“石工号子”所描述的石工生活场景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使得这一表演形式的现实性受到挑战。其次,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让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接触新的文化形式,导致“石工号子”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年轻人的兴趣丧失问题。最后,传统文化的日益边缘化,缺乏对“石工号子”的宣传和推广,使得其在当代社会的知名度相对较低。

在新时代,为了更好地传承“石工号子”这一独特的地方文化,需要在保护政策、社会宣传、教育推广等方面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时光的洪流中继续传承下去。

三、新时代背景下的非遗保护路径

(一)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政策解读

在新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国家层面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首先,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确立了非遗的保护原则和范围,明确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责任。其次,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对非遗的保护措施和支持政策。这些政策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宣传推广、提供经济支持等手段,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然而,对于不同地区和项目而言,政策的具体实施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解读和解决实际执行中的问题,推动非遗保护政策更加全面、精准、有力地贯彻落实。

(二)社会参与与非遗传承的互动关系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参与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关键要素之一。传统的保护模式主要依赖于政府机构,而新的理念强调社会多元参与,鼓励更广泛的社区、民间组织、企业等各方面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社会参与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还能促使非遗传承更贴近社会需求,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通过建立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设立非遗文化展览等方式,社会参与可以使非遗活动更加贴近民众,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社会组织还能在非遗传承人培训、技艺传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帮助非遗传承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三)现代科技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科技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成为推动非遗保护的新路径。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技术为非遗的保存、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手段。首先,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存档,确保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得以保存。其次,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模拟传统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文化,弥补了地域限制带来的传播困难。

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得非遗传承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非遗文化得以迅速传播,观众群体也得以扩大,促使非遗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知。

然而,科技应用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信息安全、技术普及等,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注意解决,确保科技的运用真正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

四、三台“石工号子”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

(一)现有保护措施的评估

三台“石工号子”作为当地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首先,地方政府通过颁发相关文件,将“石工号子”列为非遗项目,确保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得到特别关注。其次,针对“石工号子”进行了专门的调研与记录工作,建立了档案资料,有力地保留了这一传统表演形式的历史痕迹。此外,对一些重要的“石工号子”传承人进行了资助,确保其在传承过程中能够得到生活和艺术方面的支持。

然而,尽管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政策执行力度和资金支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满足“石工号子”传承的实际需求。其次,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以确保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而已,同时要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二)地方社区参与的案例分析

地方社区的参与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台,“石工号子”传承得到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一些社区组织了“石工号子”表演比赛、文化节等活动,通过提升社区居民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激发了更多人参与传承的热情。

通过社区参与,“石工号子”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并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社区组织的力量也帮助传承人与年轻一代更好地沟通,传递技艺与经验,使得传承更加顺畅。这种基层组织的参与,为“石工号子”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传承人培训与青年群体的融入

传承人的培训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关键环节。三台“石工号子”通过设立培训班、导师制度等形式,着力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培训内容不仅仅包括表演技艺,还涉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等方面,使得传承人能够全面理解和传承“石工号子”的独特魅力。

青年群体的融入是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面。通过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学校合作等途径,引导年轻人更深入地了解和参与“石工号子”的传承。鼓励青年群体参与非遗传承活动,既有助于传承人的延续,也能够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融入当代社会。

五、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非遗传承中的人才断层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具有深厚技艺和经验的传承人,然而,目前非遗传承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许多传承人年龄较大,他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艺,但年长者逐渐减少,年轻一代缺乏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兴趣,导致了传承人才的断层。这一问题不仅威胁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也影响了非遗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中加入更为切实有效的传承人培训计划,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建立起以传承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体系。同时,鼓励传承人将技艺传承给有激情、有天赋的学员,实现技艺的薪火相传。

(二)现代文化冲击对非遗传承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现代文化的冲击对非遗传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型娱乐方式、流行文化的兴起,使得传统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失去吸引力。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的熏陶,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降低,导致非遗传承面临着来自社会文化冲击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宣传手段,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年轻人更喜欢的娱乐形式中,如音乐、影视等。同时,通过建立非遗文化体验中心、举办文化活动等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三)非遗保护机制的不足与挑战

尽管国家层面颁布了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但实际的执行和效果仍然面临一些不足与挑战。首先,地方层面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一些非遗项目可能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其次,非遗传承中存在的经济问题,如传承人的生计保障、文化项目的经济可持续性等,亟需更为全面的政策支持。

挑战还包括非遗保护机构的专业性不足、相关法规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加强非遗保护机构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确保非遗保护工作更加有力度和可持续性。同时,强化社会参与,鼓励文化产业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形成多方合作的非遗保护新机制。

六、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优化建议

(一)强化国家政策支持

为了进一步优化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国家层面需要强化政策支持。首先,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非遗项目在经济上得到充分支持,包括传承人的生活保障、非遗活动的经费补贴等。其次,完善非遗法规体系,强化对非遗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机制。同时,通过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非遗保护,形成多元化的支持体系。

(二)社区组织与公众参与的强化

社区组织与公众的积极参与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环节。建议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文化体验馆等形式,将非遗项目融入社区生活,增强居民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同时,鼓励社区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节、庙会等活动,提升非遗的传播力和吸引力。通过培养公众对非遗的兴趣,形成非遗保护的社会氛围,使非遗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三)创新传承方式与手段

在新时代,传承方式与手段的创新对非遗保护至关重要。建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云端传播等技术,将非遗文化呈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中。此外,倡导创新性的非遗传承方式,如非遗与现代艺术的结合、非遗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等,使传承更贴合当代社会的需求。通过文创产业的发展,将非遗艺术品与现代消费者联系起来,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实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通过强化国家政策支持、社区组织与公众参与的强化,以及创新传承方式与手段,我们能够更好地呵护、传承丰富的非遗文化。这不仅是对过去智慧的致敬,更是为了将独特的文化基因传递给未来。非遗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国家软实力的展示,是人们共同记忆的延续。我们期待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能够在时光的雕刻中绽放新的生机,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让世代传承的火种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唐璇,牛晟. 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探索 [J]. 天南, 2023, (02): 73-75.

[2]何一民,何永之,张擎等. 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新特点——立足于成都非遗“双创”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考察 [J]. 中华文化论坛, 2023, (01): 154-163+191.

[3]李虎. 福宝岩口石工号子音乐特征研究 [J]. 大观(论坛), 2021, (12): 112-113.

本文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24年校级科研项目《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以三台“石工号子”为例》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 CWYB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