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研究

张金鹏

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 744100

摘要目的:研究CT与MRI影像诊断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效果差异。方法:我院于2020年5月~2022年12月时间段选择40例脊柱结核患者开展影像诊断研究,研究指标为诊断结果、诊断耗时。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椎旁肿块或囊肿39例,椎体、椎间盘破坏40例,死骨钙化35例,韧带下扩散38例,脊膜强化38例,硬膜外或锥孔侵犯18例。CT死骨钙化诊断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椎旁肿块或囊肿、韧带下扩散、脊膜强化、硬膜外或锥孔侵犯诊断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椎体、椎间盘破坏与CT诊断结果一致。MRI诊断耗时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各具优势,但CT诊断耗时更短,均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MRI;脊柱结核;CT;诊断耗时

脊柱结核发病率高,占全身关节结核的首位,发病率37%~52%,临床多表现为椎体结合[1]。脊柱结核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胸痛、运动功能受损,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有较高的致残风险。MRI与CT均是影像检查中的常见项目,检查原理不同,在组织成像质量上也有明显差异。多项临床研究中指出,MRI与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中有不同优势,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有助于相关工作开展[2]。鉴于此,我院于2020年5月~2022年12月时间段选择40例脊柱结核患者开展影像诊断研究,分析影像技术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成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我院于2020年5月~2022年12月时间段选择40例脊柱结核患者开展影像诊断研究,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5.12±0.12)岁,病程9个月~3.8年,平均病程(1.65±0.15)年。纳入标准:(1)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有明确的手术病理诊断结果;(2)知情同意MRI、CT检查。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者;(2)诊断资料缺失者。

1.2研究方法

所有脊柱结核患者均接受MRI与CT检查,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进行数据回顾。

CT:(1)飞利浦64层CT扫描设备;(2)电压130KV(±10KV);(3)电流:200mA(±80mA);(4)对脊柱结核患者扫描时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曲面重组技术+平面成像技术+表面成像技术,并对目标区域进行连续扫描;(5)注意观察病灶信号,注意其重建影像组织结构图。

MRI:(1)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设备;(2)扫描层厚为6mm(±1mm);(3)扫描间距0.8mm(0.2mm);(4)扫描序列为:冠状面+轴状面+矢状面。

扫描后的影像由两名医生共同观察,观点一致确认脊柱结核扫描结果。如果遇到争议,可以寻求科室内部主任帮助,采用多数人观点一致原则确认结果。

1.3研究指标

诊断结果:(1)椎旁肿块或囊肿;(2)椎体、椎间盘破坏;(3)死骨钙化;(4)韧带下扩散;(5)脊膜强化;(6)硬膜外或锥孔侵犯。

诊断耗时:

1.4统计学数据分析

数据整理用SPSS26.0完成,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分别用()、[n(%)]表示,各行t检验、卡方检验。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0.0000用P<0.001表示,示意有极显著差异。

2 结果

2.1诊断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椎旁肿块或囊肿39例,椎体、椎间盘破坏40例,死骨钙化35例,韧带下扩散38例,脊膜强化38例,硬膜外或锥孔侵犯18例。CT死骨钙化诊断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椎旁肿块或囊肿、韧带下扩散、脊膜强化、硬膜外或锥孔侵犯诊断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椎体、椎间盘破坏与CT诊断结果一致,如表1。

表1:诊断结果[n例(%)]

组别

项目(病理结果)

椎旁肿块或囊肿(N=39)

椎体、椎间盘破坏(N=40)

死骨钙化(N=35)

韧带下扩散(N=38)

脊膜强化(N=38)

硬膜外或锥孔侵犯(N=18)

CT

35(89.74%)

40(100.00%)

30(85.71%)

5(13.15%)

2(5.26%)

3(16.66%)

MRI

36(92.30%)

40(100.00%)

6(17.14%)

20(52.63%)

23(60.52%)

15(83.33%)

2

0.1569

-

32.9412

10.2723

26.2871

16.0000

P

0.6919

-

<0.001

0.0013

<0.001

<0.001

2.2诊断耗时

    MRI诊断耗时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诊断耗时()min

组别

例数

病灶检出时间

检查总时间

CT

40

2.54±0.11

8.36±0.15

MRI

40

5.23±0.13

18.78±0.16

t

99.9040

300.4866

P

<0.001

<0.001

3 讨论

脊柱结核属于感染科、骨科常见疾病,主要是因为结核病杆菌感染所致,多见于儿童、青壮年群体。脊柱结核患者发病后可以出现脊柱疼痛、活动障碍,如果不尽早进行干预,甚至引发畸形,严重危及生命健康

[3]。脊柱结核病患者初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待其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锥管狭窄等重症表现,增加了临床治疗成本,并且患者术后瘫痪几率高[4]。影像检查能够观察到骨组织病变情况,能够筛查早期病变患者,并且判断患者骨组织损伤情况,应用价值高[5]。研究中主要应用了MRI与CT两种技术进行开展检查。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知CT在死骨钙化等病灶密度较高的项目更占优势,MRI在软组织病变检查中更占优势。主要是因为MRI技术原理通过改变体内磁场线来观察病灶情况,所以对脊柱结核患者体内软组织(如蛋白质、含水量较高组织)有更高的敏感度。CT技术利用射线照射人体不同组织后会因为密度和厚度差异发生衰减,所以对硬质组织病灶识别更加敏感。此外,通过数据可以得知CT诊断耗时更短,因此两种影像技术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价值。

    综上,脊柱结核诊断中应用CT与MRI均可以发挥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具体诊断方式。

参考文献:

[1]葛小飞. 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对比研究 [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 32 (08): 1446-1448+1459.

[2]席双,王梦雪,顾婷. 脊柱结核应用CT及MRI影像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 7 (12): 143-145.

[3]洪贤,方伟军,张晖等. 探讨脊柱结核影像学检查中CT和MRI诊断的效果差异 [J]. 影像技术, 2023, 35 (03): 44-48.

[4]蔡亮. 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对比探讨 [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 28 (16): 71-73.

[5]康媛媛,王爱英. 脊柱结核CT与MRI的影像诊断对提升诊断准确性的效果比较 [J]. 新疆医学, 2022, 52 (01):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