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规划建设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4

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规划建设思路

刘斌

福州市乌龙江公园管理处    福州市  350011

摘要:城市山地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绿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对于改善城市人文风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不可或缺。本文针对城市山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优化的策略,有助于完善城市山地公园规划建设思路和施工措施,更好地推动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城市山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


在我国有众多城市都依山而建或城区内保留有自然山体,近年来随着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这些自然山体正在逐渐融入城市高大的楼宇之中,成为城区居民的后花园。因历史原因长期存在着对城区山地无序开发的现象,破坏了山地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山体破损岩石裸露,严重影响了周边城区的城市风貌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日益提升的要求,政府部门开始逐步开展了对城市山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不过地貌复杂的城市山地公园有别于普通公园,对于规划施工技术措施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才能打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和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园特质,同时较大降低后期管理养护难度。

1 规划建设意义

城市山地公园指的是城区范围内场地具有山地地貌特征的公园绿地,其拥有特色的山地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和日常的休闲游憩场所。与城市中的平地公园相比,山地公园须依据山体地势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开发建设,在措施得当的前提下,不仅能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以重新构建城市区域景观风貌,带动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2 公园景观特性

2.1 生态特性

城市山地公园依山傍水、林木植被茂盛,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的山地生态系统极大补充和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但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长期对山地环境的无序开发利用,破坏了自然山体结构和植被资源,使山体裸露破损、溪涧清水断流、动植物资源日渐减少,严重影响了山地生态系统。城市山地公园规划建设应秉承“生态先行”的原则,优先考虑山地自然植被保护和山体地质结构可塑性的问题,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进而恢复动植物种群,增加公园山地景观的趣味性、观赏性,保证山地景观最大化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

2.2 空间特性

山地公园地形起伏、蜿蜒曲折能形成比平原景观更加丰富的景观类型,景观因地形坡度和植物群落的变化而不同。山石叠复、深溪洞壑的山石美景和柳暗花明的自然植被让人能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从山体内流出的潺潺细流给人带来欣喜,水流随着山势的变化蜿蜒,又因地形高差的不同形成各不相同的水景,瀑布、水塘、湖泊都以自然形态与山地景观相映衬,形成浓郁具有空间感的自然景点。游人视野中的景观会受所处地形、地势、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从不同角度观看山地园林景观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山地园林景观独有的魅力[1]

2.3 路网特性

山地公园园路建设与平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山地地形随山势起伏,多有高边坡、断崖、台地地貌,公园景观只能依地势进行建设,山地公园的道路要结合场地现状条件进行变化调整。山地公园的园路除了交通功能外,还起着风光展示带的作用。要综合考虑公园景观与地形地貌,在地势高景观视野好的区域要规划登山道和休闲观景区满足登高远眺的需求,在景观优美的区域设置观光步道满足赏景的需求,公园还可以选择规划健身步道区域满足运动健身的需求,让游人既赏景又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2]。在路线规划建设时应遵循对生态环境最小破坏的原则进行建设,需考虑可能出现的地质情况和后期维护管理问题进行合理规划、控制规模,通过选择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园路对公园景观进行串连。

2.4公园特性

城市山地公园作为山体周边城市的后花园,具有提供游乐休憩场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防灾避险的功能,需要具备优美的山体植被、舒适的生态环境能改善山体周边城市生态环境,还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尽量满足现代城市对综合性公园的需求。在公园规划建设时不能过于强调和追求自然山体和风景的规划设计,规划时对公园在城市区域功能定位不准确,基础配套设施考虑不全面,将会导致公园建成后无法满足居民游客的客观需求,无法实现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基本功能。作为城市中的公园要能提供市民游玩、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场所,要加强基础配套设施规划,如休憩设施、监控广播系统、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导览系统等。

3 规划思路

3.1 山地自然生态修复

在山地建设公园要将生态理念贯穿整个建设过程,规划上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山体风貌,减少建设过程对山体结构的重构,保留原生地貌和植被,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为原生植被、山石景观让出空间,在原生植被基础上进行林相改造与提升以修复生态环境,重建山地生态链。

要根据山体的可塑性和自然植被情况搭配布局人工景观,要充分满足游客对自然生态景观的观赏需求,使人工景观融入自然山地景观之中。在园路、广场区域现场选址时对有景观价值的乔灌木时要适时进行规划方案调整,可辅以叠石假山的施工方案进行保护,留下充足的生境空间供其生长;对于景观性较好的山石,要对其风化表层进行清理剥离,防止出现滑坡、飞石等现象,适当搭配自然植被,使其成为园区一景;选择山体自然形成的溪流水道规划建设景观排水沟渠,避免破坏薄弱的山体重新开劈新的排水水道。

在公园的景观改造、自然植被的保护利用和林相改造之中要充分应用乡土树种,结合风景游赏需求打造具有地域风貌的植物景观,营造山林景观的多样性[3]。按不同的生境要求形成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群落结构,满足游人游赏和动植物生存的不同需求。要恢复山体地表上的植被覆盖,让植物的根系在地下如同大网盘根错节,让整个土壤-根系防护层变厚,和基质紧紧整合,减少浅层滑坡发生。规划配置一定的花灌木与少量孤赏树的疏林草地以满足游人踏青游憩的需要,通过恢复林地景观形成稀疏林地、郁闭林地以及高度郁闭林地在满足游人登山休闲的需求同时又能让生物种群有一定的生活空间不受人群干扰,更能助力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3.2 景观空间合理布局

城市山地景观之美在于由不同的地貌不同的植物形成的景观视觉变化空间,但其景观构成不仅是山地自然的景观,也要充分利用周边的城市区域景观,加强自然山体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观山、赏景、赏城市风貌等几种观赏类型。公园景观的空间布局与园区整体组织结构要紧密结合,在规划设计时应结合自然地貌形成步移景异的景观层次,充分利用三维空间的观赏面设计组织呈现不同特色的景观。

山地景观的布局要随着地形坡度进行变化,让公园景观随着山体地形高低层次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可以用植物造景影响观赏景观视线变化使空间层次更加丰满,要表现山地重岩复岭、深溪洞壑的生态景观,让人产生不同的空间感。要巧于借景,借景入园,可充分利用山地较为平坦突出的制高点,利用其开阔视野,不仅将公园一侧的山地美景尽收眼底,还能观赏园区外城区风貌景观,规划建设时还可利用其地形优势打造特色景观建筑,将营建之美与自然之美相融合,让人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形成“城中有景、城景相融”的景观特色。山地水景规划尤其要突出空间布局,通过详细了解山地的自然水系构成,利用地形变化去制造出蜿蜒曲折的水景,利用地势打造蓄水的水塘或漫滩,凭借天然地形高差形成层叠的水体景观。瀑布、池塘、溪流以自然的形态与山相映,形成浓郁的具有空间感的自然景点,可以规划出近处亲水、远观赏景、隔林听音等不同类型的景观观赏区域,形成炯异的游园感受。

在景观空间规划时要加强场实地地形勘查,可配合无人机技术对景点空间特性进行发掘,充分利用不同高差所形成的景观特色来规划,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破坏的景观方案要取消或采用远观赏景的景观手法。

3.3 因地制宜规划设计

城市山地公园在规划设计之初要充分分析山体地形的特殊性和周边城市区域特色,要结合复杂多变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公园景观、道路系统及配套设施的构建,要对山体形态和自然植被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

要梳理城市与山体的道路交通关系,规划设计公园的主要出入口,建设配套的停车场地,便于人流交通组织[4]。通过联通山体周边城市区域的规划路网,打造慢行登山系统,让市民可以就近到达园区。主园路建设要按照山地的现状特征进行规划,尽可能串连主要的景区景点,在满足日常公园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要控制规模大小。山地园路的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园路的宽度问题,还要考虑园路两侧排水、园区管道系统建设需要的施工作业面需求和道路边坡的结构安全功能要求。如规划园路较宽,当山体地势陡峭复杂时在施工时就需要开挖山体区域会较大,经常出现因道路建设而将自然山体进行大面积破坏的问题,这样进行的公园建设反而违背了生态建园的初衷。园路宽度建议以基本能满足规范和日常管理需求进行设计,在规划和投资允许的情况下将设施管网可与道路结合设计,减少施工的作业面,选取园路中段合适区域空间建设回车场满足应急情况需要。园区次园路规划要结合山地地形为步行的游客提供空间变化的景观场景,建设时可利用山林中防火道等旧有山路进行规划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规划上可采用多元、立体的交通方式,如栈道、梯道、坡道在解决高差较大的问题时还可以让市民游客可以在林下、树梢上穿行,增加不同的游园体验[4]。在坡度较陡、需横跨溪谷的区域,还可通过架设钢栈桥形式以减少植被地形的破坏,保护现状水系景观。在园路铺装类型上以自然生态为优先选择,山地水景景观可采用自然景石园路,在水景中还可适当增加山石汀步增加亲水功能,山林植被景观可采用自然面或火烧面石材铺地。

山地公园建设常存在可规划使用的平地较少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每一处平坦地形规划为娱乐休闲、园区配套管理的区域,结合山地的自然地形进行造型设计同时控制建筑体量大小,区域功能的设计要小而精,可以由多个小型活动区域的结合满足公园配套需求,要满足景观的功能需求,同时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需求。规划设计时还要结合山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园区功能区域开发,如陡峭的山体可以设计攀岩、爬山、野外拓展或者徒步等活动场所,增加山地公园的游憩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群体的诉求,增加市民室外健身的空间及健身方式。

3.4合理配置基础设施

城市山地公园的基础设施与平原建设公园存在很大差异,因山地地形复杂对电力、给排水系统、水资源利用等重点基础设施要求规划更为系统,区域分布更为合理,要结合山地公园周边城市管网系统进行规划。

山地水资源不足经常困扰山地公园建设管理,水资源生态利用是公园规划建设时要求同步考虑的,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通过科学合理规划采用渗透、排水和蓄水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综合使用,降低山体建设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景观手法结合山体的地形地貌因势利导,做好防洪排涝工作。采用下沉式绿地、渗水池、渗透塘等技术措施,有效提高雨水滞留性,增加雨水渗透量,净化水质,达到生态恢复的效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建设鱼鳞坑、植草沟、集水沟等工程,整理山体整个自然生态水路系统,对雨水和溪水进行拦截、滞留、渗透、收集和储存,采用抽水循环、滴灌等措施对山体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同时对公园植被进行自然涵养,使得改造后的山地环境能以最自然的方法最快得到修复,恢复甚至发展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打造出拥有旺盛生命力的公园[5]

山地公园的给水系统因受地形高差影响造成城市给水管网压力往往无法满足园区一次性补水的要求,需要增加多级泵站的建设,增加建设投资的成本和后期管理难度,同时大量泵站水池建设不仅破坏自然山体还占用了为数不多的景观建筑用地。公园给水系统要从日常管理的需求方面出发整体规划,建议采用多向供水、分区管理的设计思路,利用城市山地公园与城市区域多方向接壤的优势,从不同的山体坡面选择市政供水接口,建设独立区域的给水管网,也可选择建设大型高位水箱的模式,利用海拨高差优势从山顶蓄水池向下供水,降低因园区沿线供水管线用水造成的水压降低情况,同时减少泵站建设规模数量和降低供水管线大管径供水的需求。在日常管理时时常需要采用分区域控制管理的方式对管网进行维护管理,要求规划建设分区管网控制管理系统。公园的污水排放系统也可跟随给水系统同步建设,采用分区分向排放方式,建议在建设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接入市政污水管网,不建议采用污水生化处理后散排方式,当公园人流量较多时,污水往往无法达到生化处理标准就进行排放,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运营管理难度。

山地公园的电力系统在布设时会因山地复杂地形无形增加管线长度造成更多的电量损耗和造价投入,规划时如采用从单一主配电箱进行接入控制,在地质灾害发生时也易发生全园断电的结果。在建设经费许可的范围内,从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的角度建议采用片区供电模式,从公园山体不同朝向寻求市政电力接入端口,园区电力系统要按景观规划分区建设多级电力网格控制系统,按景区规模设计区域供电系统便于后期管理控制,电力设施要与道路系统同步建设,避免因二次开挖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3.5人文设计

山,自古以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多种文化内涵,城市中的山地见证周边地区历史文化发展,传承了独特的地域文化[5]。在山地公园景观规划前要确定其位于城市空间的整体定位,凸显出山地景观文化旅游特色。要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潜力,将历史、文化概念融入公园规划方案之中,选取当地文化资源最为丰富、影响最为深远、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主题进行文化艺术性处理,挖掘地域文化性及能够反映文化特征的景观元素,从公园景观建筑小品和设施的外在形态、生态性和寓意上将地域文化、生态文化融入其中,引起游人对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联想,更好地表达地域文化,提升公园的景观特色,结合公园生态教育及实践需要开展特色活动进行必要的文化传播,同时凸显出公园的文化亮点。

在规划设计时要体现人文关怀,也就是强调人性化设计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多样化的需求。城市山地公园具有城市公园休闲游览、儿童游乐的一般服务功能,还可以借助地形资源提供山地特色游乐项目,如登高览胜、山林康体、山地攀岩和野营度假等森林生态旅游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群体的诉求,增加市民室外健身的空间及健身方式[6]。公园建设时要对公园位于城市空间的整体定位进行确定,根据周边城市规划设计配置公园的功能服务区域,尤其对公园配套的商业服务功能,注意对功能空间尺度把握控制规模,设计上应更加多元化人性化以满足游人基本需求为前提,要避免因定位不准确造成有限的建设空间浪费,应与公园周边的城市配套服务项目形成互补的有机结合,规划定位上凸显出公园山地景观文化旅游特色。

4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4.1 规划实施

城市山地因历史原因可能是村民的农耕用地或集体林地、甚至是军事用地,在项目规划阶段如没有进行详细的地块情况分析会造成项目变更情况发生甚至规划方案重新调整。在建设城市山地公园时要加强对现状资料的收集整理,要进行项目地动植物本底调查、地质地貌、水利水文、社会经济、土地权属、地面物资料和地下可能存在的构造物进行初步调查,通过对山地景观资源、生态环境情况的分析保障规划方案落实生态建园思路,促进自然生态修复,保护可能存在的珍稀物种资源,延续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

4.2 建设阶段

施工图纸是无法详细表述山地复杂的地形地貌情况,经常会遇到实地情况与设计图纸差异较大的问题,参建各方要及时沟通交流,现场优化方案以便带来最好的景观效果。现场施工人员要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与设计意图,具有再创造的能力,才能构造出与环境相协调的山地园林景观。

山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平地施工较少出现的问题,脆弱的山体结构在施工开挖后才能确定,施工过程中强降雨和恶劣天气后经常出现山体路段滑坡情况和新的山体径流等问题。在山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收集阶段性资料并及时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对于已暴露的风化岩层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剥离处理,要及时对裸露山体进行生态修复,要根据滑坡路段情况进行护坡支护或山体结构加固,对新增的径流要调整排水沟渠系统进行引流处理。在施工建设期间加强对现场地质、水文、生态资源、阶段性气象和灾害情况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可以在公园管理过程中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提前预判处置。

4.3 管理阶段

山地公园的日常管理中需要注意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规划上存在的不足之处要公园运营一段时间后才逐步显现。对于山体结构修复不到位的问题会在一段时间雨水的侵蚀后才出现,建设过程中收集的地质资料能反映出山体可能存在危险区域和情况,是管理过程中需进行重点监测的,也是后期山体加固修复的重要依据。公园水电管网规划是否合理也需要经过管理人员长期运维后才能确定,在建设过程中如能在市政管网中预留空置管路将方便后期改造工作的进行,还可避免对市政路网或山体的二次开挖。在公园管理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游客的游园感受,确定城市山地公园的规划在功能定位上是否存在缺失,便于后期的公园管理工作中不断调整景观规划布局,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5 结束语

城市山地公园作为一个城市绿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有重要意义,规划设计要体现尊重自然生态的重要性,在充分了解了山地特点基础上,认真分析挖掘景观空间、文化、功能、生态属性,进行调整优化充分发挥其优势,打造出一个高品质生态休闲目的地,推动城市建设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竹. 城镇山地园林景观设计 [J]. 现代园艺, 2018, (20): 68-69.

[2]李红,方程.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中国城市山地公园研究进展 [J]. 园林, 2022, 39 (09): 76-82.

[3]江建玲. 浅谈山地公园利用现状打造生态景观 [J]. 现代园艺, 2019, (04): 91-92.

[4]范文婷. “城市双修”背景下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营建——以泉州山线绿道二期项目为例 [J]. 建设科技, 2022, (06): 54-57.

[5]柳健,尹鹏飞. 生态园林城市导向下的山体公园规划设计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 (04): 167-169.

[6]陈锦旋. 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生态旅游——厦门市仙岳公园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J]. 福建农业科技, 2013, (09):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