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分析及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分析及思考

李向南  

西北民族大学   730030

摘要:文章首先对前人有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接着对普惠金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其发展现状的分析,为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农村金融监管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国家,“三农”问题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三权”分置改革使农村经济的要素市场活跃起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基础和条件;随着一系列的农业政策的出台,一批农业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文献综述

李建伟(2017)以30个省市为例,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发现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调节城乡收入分配失衡,而且还能为周边省份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但其辐射效果并不显著。梁双陆和刘培培(2019)以31个省市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化普惠金融具有门槛效应、扶贫效应和排斥效应,以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结论。贾晋和肖建(2017)的研究表明,农村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地缓解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特别是像“资金互助社”这样的创新模式,能够对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品质产生直接的影响。魏春华(2019)从理论分析角度出发,认为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具有快速的信息传递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减少了交易费用,控制了农村金融风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取得初步成效

(1)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已形成多部门合力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宏观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组织,在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定向支持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指导的基础上,各级地方政府都能把握好这一有利机会,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与之相适应,在财政贴息、地方融资担保公司降费让利、项目融资对接等方面发力,与国家层面的政策逐步形成了叠加合力。银行业是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也是整个金融系统的龙头。从最新的农业信贷数据来看,11年来年均增速16%,受益于近2亿农民,余额接近33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为24%,高于同期其他贷款2个百分点。在银行的大力支持下,普惠金融金融服务系统也已构建起来,主要是通过证券、期货等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手段,以及保险的风险缓释手段。

(2)农村金融组织布局与基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一方面是股票型金融机构的改革速度加快;继续推进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等“三农”业务的改革,推动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拓展“三农”金融的覆盖范围和渗透范围。另一方面是探索建立新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在区域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过程中,各个试点地区持续充实着农村的金融供给主体,并对农村的金融服务进行了主动拓展,新设立的金融机构要把“三农”的业务定位清楚,要深入到农村市场,并与其它城市的金融机构形成错位发展。

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金融风险较高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乡镇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达到96%,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但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农村金融机构实体服务网点少、支付结算渠道单一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比如,在农村,手机和互联网的渗透率与城镇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农村的手机支付结算产品比较单一,阻碍了科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乡村地域广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差很大。

(2)需要进一步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

从市场主体方面来看,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仍然是农村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等“地方部队”,它们的法人主体比较零散,单个力量较弱,经费来源也比较单一。从产品与服务体系上看,农村金融主要是以涉农信贷服务为主,其他种类、种类的金融服务非常有限,即使是在信贷服务领域,农户的申贷率、申贷获取率、申贷效率等都会受到抵押担保、信用环境和经营成本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金融监管创新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各类辅助性金融形式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新型合作互助性金融组织等都在飞速涌入,金融监督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与城镇相比,乡村地区具有更多的人口,其对金融风险的敏感性也更为明显,其发生金融风险的社会代价也远高于城镇,必须予以关注。

五、加快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1)加强金融网点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源

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边远贫穷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布局,对其进行优化,使之能够更好地覆盖到更多的地方,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效率,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各种金融需要。此外,还提出了以省为单位构建全省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在国家层面上的共享,真正实现全民、全社会大数据的发展,解决各金融主体间信息不对称与反向选择问题。

(2)加快实施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

在市场主体方面。首先,要扶持当地的农商行、信用社等机构壮大起来,降低政府的干预力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市场手段来促进这些机构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其次,要将外部成熟机构引进到农村普惠金融市场中来,并对其进行宏观上的政策需求,对其在乡村和县域市场上的资源进行评价,使之能够在这些专业、成熟机构的带领下,形成更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最后,还要不断地引进一些辅助性的金融组织,比如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金融评估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这些都是相互补充,建立起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产品与服务体系方面。要组织金融机构研究农村金融的一般规律,打破“抵押”式的融资模式,从产业链、资金流、金融生态等方面寻找缓解风险的方法,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建立风险承受能力,切实履行尽责义务,并通过免除考核与责任的方式来解除财务人员的顾虑;要丰富金融服务的内涵,把信贷服务作为重点,而不是只限于信贷,要树立起全面的金融服务观念,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逐步缩短与市区之间的差距。

(3)加强对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监管

要控制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发展规模,确立以金融机构为主,互助合作为辅的农村金融管理模式,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性。对金融机构来说,要强化部门间的内部合作,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金融产品的推出,同时要结合地方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探索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从而不断地创新出高质量、高适应性的金融产品。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监督,特别是要对其金融安全进行监督,以避免与普惠金融的本质相背离,从而导致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马延明,刘雨,俱翠.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提质增效[J].中国金融,2022,(11):101.

[2]朱海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05): 20+30.

[3]郑海荣,马九杰,陈潇湘.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着力点[J].中国金融, 2022,(07): 75-76.

作者简介:李向南   1998年    男    硕士研究生   西北民族大学   农村金融    汉    山西省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