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问题引导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问题引导策略

卢懂仁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光明路学校 530225

摘要: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代社会要求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数学教育应该培养的技能之一。因此,教育界迫切需要寻找方法来使数学课堂更具吸引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策略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逐渐走入了新的阶段。新课程改革过后,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了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小学阶段是数学科目教学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对数学课堂结构的革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的课题。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不敏感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些题,教师可以设计启发性问题来转变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设计启发性问题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通过问题的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入手,将问题与他们已掌握的内容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其次,提出启发性问题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会得到提升。教师在设计启发性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问题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有关,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二是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既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又不至于过于困难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三是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可让学生体会到已有知识与问题之间存在的关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多途径、多结果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圆”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并深入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首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并找出圆的中心点。请学生思考:如何找到圆的中心点?是否可以找到多个中心点?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实践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圆”的定义,还可以深入探究“圆”的中心点的特点。其次,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在一张纸上画两个圆,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请学生思考:两个圆之间有什么特点?是否可以找到其他形状和圆的关系?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形状与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圆”的性质,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发现形状之间的共性和特殊性。教学中设计出的启发性问题,可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圆”的教学中,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观察和实践,从而深入理解“圆”这一几何概念。

2提升问题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创设的引导者是老师,参与主体是学生,同时新课改下的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提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并且参与到课堂教育活动中。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少不了老师的引导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面对数学这样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时需要优先从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乐学、会学,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于一项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很难提起长期的兴趣。同时,问题情境创设需要所有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而不仅仅是为了突出几个表现优秀的同学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度。小学数学老师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确保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取得成效,这也要求小学数学老师不断地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每节课都能有亮点和新颖性,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比如,老师可以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活化的话题来引出课堂内容,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简单几何图形的内容时,就可以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具备这些图形特征的事物,同时积极地回答出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思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和知识内容中更好地学习数学,同时感受到数学在生活方面的应用和趣味性。

3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为实现创设有效问题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相关资源,使情境能够得到充分支持,强化其可探究性与基础吸引力。课堂资源本质上属于较为宽泛的概念,其包括教学用资料、课堂工具甚至场所本身等多个主体,因此,可以将其定义为有利于教学工作展开的主体。在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问题的需求,探索将资源与情境内容相结合的主要方式,确保问题能够得到针对性服务,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并强化其参与意识。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自发将教材内容整合至问题情境内。这种行为便属于教学资源应用的一种,但是,其无法充分满足有效创设标准,容易出现过于单一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拓展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主动革新思维方式,将与问题有关的内容转变为可用教学资源,确保其能够强化教学质量,实现理想授课目标。例如,在学习东南西北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周边环境中存在的指示物作为教学资源应用,要求学生借助相关指示物判断方向。也可以为学生虚拟一个应用问题情境,如,跟家里人一同出去郊游,现在需要判断东南西北,如何进行判断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应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资源构成的模拟问题情境下主动思考解题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掌握数学知识点应用方式,实现理想教学目标。

3.4引导思考

在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在问题引导和激发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的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分数相乘的计算法则。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分数乘分数为什么要把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呢?这个问题提出后,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教师就必需适时地给予帮助,结合图形组织学生讨论:分母相乘的积表示什么?在讨论中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就会慢慢明白,这个图形经过了两次平均分,第一个分母表示第一次平均分的分数,第二个分母表示第二次平均分的分数,分母的乘积就是两次平均分一共分成了几小份?这样的问题引导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了概念的核心,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在问题引导和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思考结果,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研究动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问题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数学概念,感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艳.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概述[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22):219-220.

[2]相生炬.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3):161-162.

[3]林建欣.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20,18(2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