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一至二年级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30
/ 2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一至二年级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策略

葛艺乐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摘要:新课标对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加符合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的新要求,新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指出38年级单独开设课程,其他年级相关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在不单独开设小学一至二年级信息科技课程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焦点。在研读新课标中关于一至二年级信息科技课程要求的基础上,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湖北省黄冈市某乡镇小学一至二年级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现状。基于此,从教师教学角度提出小学一至二年级的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策略,包括重组跨学科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及注重科学评价等,以期为情况相似的学校落实一至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科技;课程实施;小学一至二年级

一、引言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根据学生认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课程知识体系,设计出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的学段内容。[1]一方面,研读新课标的理论内容、调查一线教学实际情况可知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单独开设信息科技课程,要求教师借助其他学科课程融入信息科技知识,为培育数字时代具有创新素质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信息科技课程包含许多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非专业教师未曾系统学习信息科技学科内容,无法把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完美关联;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的学校而言,更具挑战。综合以上事实,可见解决新课标对小学一至二年级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要求与不单独设置信息科技课程等困难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二、新课标中关于一至二年级课程实施的概述

(一)基础性的学科定位

教育部在2000年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文件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2]新课标中强调的课程目标正是沿袭了《纲要》中的思想,新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总目标一以贯之。一至二年级信息科技课程在信息意识方面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数字设备与伙伴交流;计算思维方面,能够提炼出简单问题所需的主要步骤;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方面,学生能选择合适的数字设备拓宽学习途经;第一学段的信息社会责任目标包括自觉保护个人隐私、尊重数字版权。

(二)生活化的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包括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两部分。一至二年级的内容模块是信息隐私与安全、信息交流与分享。跨学科主题是数字设备体验,包含四个项目:“向伙伴推荐数字设备”“用符号表达感情”“信息管理小助手”“信息安全小卫士”,项目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小学一至二年级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现状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是湖北省黄冈市某乡镇小学一至二年级的教师和学生。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新课标的执行者,深刻了解个人及同行的教学情况。因此,调查一线教师可以得到关于信息科技教学环境及课程实施的最为真实准确的信息。学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者,对个体的学习情况有深刻的感受。尽管小学低年级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但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外化于行的学习习惯了解学情。

(一)教师教学实践

1.觉察课程目标向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转变,但教学实施仅处于探索阶段

调查发现,在小学一至二年级教师群体中,中老年教师占比远远大于青年教师。原因有二,一是乡镇小学中老年教师基数大,二是学校领导出于教学管理的需要有意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完成低年级幼小衔接教育。经访谈了解,不少中老年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能够从三维目标转向对核心素养的关注。

2.基本遵照教材教学,但组织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不够

2019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全年级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具独立学科的地位,导致教学时照本宣科,未实现依托多门学科与学校特色开发信息科技学习资源。正如吴刚平教授所说,教材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落实课程标准的参照性标杆与尺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3]因此,聚焦于研究教材内容、发挥教材价值,在实践中开发课程资源成为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3.学校对信息科技课程重视程度偏低,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不到位

学生表现出的低水平学业成绩印证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不到位,也反映了学校的教研监督机制不完善。坚守在农村基础教育岗位上的中老年教师本不是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学习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存在障碍,亟须接受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教学培训。

(二)学生学业成果

1.学生整体起点高,但需培养创新能力

数字设备在家庭、学校或其他公共场均已普及,信息科技环境为学校落实专业的信息科技课程提供极大便利。即使是一至二年级年龄不足十岁的孩子对数字设备也有强大的接受能力,这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一至二年级学生在“三个课堂”上接受文化知识熏陶以及教材上有关信息安全的正确价值观浸润,应用技术在实践中得到进步,逐渐开始对数字设备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兴趣,有崇尚科学的精神。

2.城乡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差距较大

即使新课标背景下整体少年儿童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都有长足发展,但由于城乡经济差异和学生家庭条件不同,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够体现最先进的技术,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数量少、质量低。乡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而言,可以接触到的公共信息科技设施相当匮乏,培养实践和探索新型技术的环境比较单一,他们的数字素养水平就相对一般。

四、课程实施策略

基于上述新课标对小学一至二年级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建议及一线教师教学现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评价等角度提出实施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新课标一至二年级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资源,设计教学内容

新课标设计了全学段的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内容丰富,要求教师熟悉信息科技知识,在组织一至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时,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既要关联信息科技的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又要根据第一学段的目标筛选出能够与其他学科或校园活动融合的课程内容。“跨学科学习”在新课标中共出现27次,足见跨学科学习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地位。设计跨学科主题的课程内容要求教师分析相关学科的融合度,发挥不同学科协同育人作用。

(二)革新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环境

新课标通篇一共76次提到“创新”,23次出现“自主可控”,体现了数字技术创新与数字安全环境的重要性,符合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要求。[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5]课堂上、校园中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场所,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在这个场所中营造数字环境的责任。

五、总结与讨论

第四次工业革命凸显了信息科技作为一股推动性技术力量的重要地位,为了贯彻信息科技课程培养时代要求的合格数字公民的课程宗旨,小学一至二年级肩负者至关重要的启蒙任务。教师在不单独开设信息科技课程的情况下,完成培养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任务,就必须根据新课标规划的教学目标二次开发教材、重新组织跨学科的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和技术水平,联合家长与社会,全面地使每个学生参与信息科技课程学习,助力新课标背景下一至二年级信息科技课程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S].2000.

[3]赵小雅.从“教材”到“课程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4-07-09.

[4]赵春芝.课程发展新起点,课程实施高站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体会[J].福建教育.2022(19):28-30.

[5]徐侠侠,鲁宽民.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8-11.

葛艺乐,1999.09,女,汉族,河南洛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大数据、个性化学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