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验中各项检测指标的国际标准和局限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30
/ 2

水质检验中各项检测指标的国际标准和局限性分析

崔凯

天津泰达水检测评价有限公司 天津滨海新区  300450

摘要:水质检验是评估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而各项检测指标的国际标准和局限性对水质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水质检验中常用的指标的国际标准及其局限性,探讨了国际标准的普遍性、盲目追求标准值和技术手段限制等问题。研究发现,国际标准在保障水质安全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过分追求标准值可能忽略其他重要参数的变化,技术手段也存在局限性。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和情况,应结合实际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进一步完善检测技术,提高监测精度和全面性,以促进水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

关键词:水质检验;检测指标;国际标准;局限性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保障水质安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水质检验是评估水体是否符合特定标准的重要手段,而各项检测指标的国际标准及其局限性对水质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水质检验中各项检测指标的国际标准和局限性进行深入分析。

1.水质检验中各项检测指标的国际标准

1.1pH值

水质检验中的pH值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水体的酸碱性,对水质的影响非常显著。国际标准通常规定水体的pH值应在6.5-8.5之间。这个范围内的水体被认为是中性或微碱性的,适合绝大多数水生生物生存。当水体的pH值低于6.5时,表明水体较为酸性,可能会影响水中生物的健康和生长,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另一方面,当水体的pH值超过8.5时,水体偏于碱性,同样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1.2溶解氧(DO)

溶解氧(DO)是水体中溶解的氧气的浓度,是评估水体中是否存在充足氧气以维持水生生物生存和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国际标准通常规定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应维持在5-9mg/L之间。当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过低时,会导致水生生物缺氧现象,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不仅如此,溶解氧浓度过低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异味等问题。反之,如果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过高,可能导致水体过氧化,进而加速有机物的分解,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1.3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是衡量水体中有机和无机物质对氧的需求量的指标,也是评估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之一。国际标准通常规定,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应保持在20-30mg/L以内。高化学需氧量的水样通常表明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废弃物,如污水、工业废水等,这些有机物质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情况严重,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1.4生化需氧量(BOD)

生化需氧量(BiologicalOxygenDemand,BOD)是衡量水体中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需的氧量的指标,用于评估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和水体中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参数。国际标准通常规定,水体中的生化需氧量应保持在2-8mg/L范围内。BOD值测定了水中微生物对其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的能力。较高的BOD值通常表示水体中富含有机废弃物,如污水和有机肥料等。如果水体中的BOD值过高,微生物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阻碍其他生物的生存,同时也影响水体的美观和气味。

2.水质检验中各项检测的局限性分析

2.1标准的普遍性

水质检验中各项检测指标的国际标准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中,要考虑的就是标准的普遍性。因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质特征等因素会导致水体的组成和性质存在差异,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和水体类型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监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当国际标准无法完全适应特定地区或水体类型时,可能会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甚至无法客观反映水体的真实状况。因此,针对水质监测,需要考虑到地区特有的环境因素,以制定更为符合实际情况的水质监测标准,从而更好地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人类健康。

2.2技术手段的限制

水质检验中的各项指标通常需要借助特定的检测技术和仪器来进行分析。然而,目前的检测技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有些指标的检测方法可能不够准确或灵敏,无法对细微变化进行快速、精确的测量。此外,一些新出现的污染物或新兴的水质问题可能还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和方法。这就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水质检测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水质管理需求。

2.3数据的片面性

在水质检验中,数据的片面性是指监测只针对少数几个指标或特定参数进行,而忽视了其他可能对水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因素。这种情况下,单一指标的分析结果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水体的整体状况,导致评估结果存在偏差。部分水质污染事件可能因未监测到相关指标而被忽视,从而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仅仅关注部分指标的变化,无法全面评价水体的真实状况,可能导致对水质问题的误判;未考虑到其他潜在污染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难以对水体的综合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3.针对水质检验中各项检测局限性的解决方法

3.1定制化监测方案

要对目标监测区域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研究,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水质情况、主要污染源等情况,为制定后续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根据当地特点选择适用的监测指标,考虑水体用途、特殊污染源、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需要监测的参数和指标范围。基于调研结果和选定的监测指标,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频次、样品采集点位、分析方法等,确保监测工作有计划、有序进行。按照监测计划,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水质样品的采集、分析和数据记录,确保监测过程规范,数据可靠。

3.2技术手段升级

采用最新款的水质监测仪器设备,如高分辨质谱仪、离子色谱仪等,能够提高监测的精度和灵敏度,实现更加准确的数据分析。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网络,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和远程实时监控,可以及时获取水体的数据变化情况,为及时响应水质异常提供支持。研发快速、高效的水质分析方法,如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缩短检测时间,提高监测效率。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表面温度、悬浮物质等参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水质监测。

3.3加强监测网络

增加监测点位数量,涵盖更多的水体类型和地区,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等,以全面了解不同水域的水质状况。根据水体特征和污染源分布情况,合理规划监测点位的空间分布,确保监测覆盖全面、代表性良好。提高监测频次,从原来的定期监测转变为连续长期监测,以更精准地反映水质的时空变化。促进水质监测数据的共享与合作,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共享平台,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权威性,促进在水质管理方面的协同作业。采用自动监测设备和远程传输技术,实现对监测站点的自动化、实时化监测,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结束语

水质检验中各项检测指标的国际标准为保障水质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局限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水质监测与评价。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水质检验技术,提高监测精度和全面性,以促进水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赵灿,高圣华,邢方潇等.2022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水质检测能力调查分析[J].环境卫生学杂志,2023,13(11):836-843.

[2]刘海瑞.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的策略分析[J].品牌与标准化,2023,(04):175-177.

[3]王立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水质检测探析[C]//辽宁省水利学会.辽宁省水利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铁岭市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办公室;2017:3.

[4]熊雪峰.泸县疾控中心水质检验能力现状与发展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5,21(05):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