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理念视角下乡村老街的活态传承研究——以全椒县袁家湾老街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30
/ 2

“敬畏”理念视角下乡村老街的活态传承研究——以全椒县袁家湾老街为例

余道年

(中共全椒县委党校   239500)

202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乡村老街是乡村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建筑、人文风貌等为主要存在形式,是独具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的传统坐标,也是一个区域、一个村落重要的文化记忆。但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不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不了解文化遗产价值等现象,诸多乡村老街面临“一拆了之”、“束之高阁”等命运,遭受“保护性破坏”、“建设性破坏”等多重对待,其蕴含的历史延续、文脉继承、艺术欣赏等多元价值也随之逐渐淡化和濒临消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期间多次走进历史文化老街,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提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为历史老街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根本遵循指向和新的理念要求。在“敬畏”理念视角下,以一般县域的非知名老街——全椒县袁家湾老街为例,探究乡村老街的活态传承模式与发展之路。

一、敬畏历史:活化历史表达方式

“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全椒县,古称椒邑,“秦开郡县,而汉因之,汉高帝时,设全椒县”,2018年获评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千年来,沧海桑田、历史变迁,但是古城的核心区域始终变化甚微。延续至今,遗留下来了袁家湾老街,保存了一些古建筑类等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分别为积玉桥(汉代)、洪栏桥(宋代)和拖板桥(明代)明清传统风貌建筑17处,岳记打铁铺、邱家院民居等;二级历史建筑1处,原酱醋水塔厂(20世纪70年代);传统街巷5处,“两横三纵”;其他还有保护封火山墙11处、古井1处,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若干等。老街周边区域,还有省级文保单位国光楼(明)、吴敬梓故居(清)等多处历史文化遗产。老街比较集中和较完整地呈现了全椒县的历史沿革的风貌遗存和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和理念决定了乡村老街活态传承方式的转换与创新。根据《全椒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认定,当前全椒县仅存3条老街,分别为袁家湾老街、赤镇老街和程家市老街。其中程家市老街原来古朴厚重的青石板路被覆盖成了一条水泥路,方便了居民生活,但是也失去了“一条老街,一段历史,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的历史文化韵味。如此“无意识”的破坏,对老街历史价值的损失往往是无法补救的,这样的“历史悲剧”决不能在袁家湾老街重演。对老街的任何保护和利用行动,都必须秉持敬畏历史、保持历史原真性的原则,以保护老街传统格局、原有风貌以及历史文化遗存为目的。在整治修缮中,对待不同历史建筑,要按照保护类、改善类、整治类等多样区分,尊重历史原貌,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保持老街多元的文化特征、厚重的历史印记。

二、敬畏文化:活化文化传承方式

老街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还体现在居民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上,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老街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念受到了时代冲击。袁家湾老街,具有多元历史文化价值,必须充分挖掘和深入研究。首先,作为儒林文化的发源地,是一代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吴敬梓在老街留下了少年时期的活动印记。其次,作为千年古邑的核心地,千余年来,古城老街都是全椒五乡八镇重要的集市和政治文化中心。第三,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区,老街不仅有留存千年的“走太平”风俗,还有打铁铺、篾匠铺、老豆腐坊等各种传统手艺店铺。

当前,袁家湾老街的文化价值没有充分彰显出来,存在文化气息缺乏的问题,如对吴敬梓故居的利用不充分,未与其文化底蕴充分契合。同时老街也存在传统产业凋零等问题,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特色产业发展逐渐式微,仅有少数的老年人在依然坚守,传统手工艺因后继无人而濒临失传。因此,要实现老街文化的活态传承,必须活化老街文化的传承方式,重点要把特色文化资源转变成特色文化产业,创建“文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袁家湾老街可以通过文化主线与旅游节点的串联,打造出多种类型的文化产业体验区:主题化的传统产业体验区,保留现有传统铺坊,引入现代手工作坊、休闲书吧、文创工作室等文化产业,打造传统手工业文化沉浸式体验街;情感化的心灵休闲区,将老街特色文化融入环境优化、民居改善等各个层面,改善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提升街区整体文化氛围。

三、敬畏生态:活化生态保护体系

老街的传承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在保护老街历史建筑等物质形态的同时,还要注重保护风俗文化等非物质形态,活化生态保护体系。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在袁家湾老街的活态传承中,应该坚持系统保护、全域保护等原则,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利用。

首先要坚持系统保护原则,全面梳理袁家湾老街范围内各类历史文化要素,强化历史场景与遗产本体的系统性保护,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传承发展。在实际操作层面,石板古道、民居店铺等物质类要素的保护性利用有清晰的标准和明确的抓手,进行合理规划和严格实施,能够很快实现老街的旧貌换新颜;而风俗民情、传统文化等非物质类要素的传承发展,进行深挖细究和重现活力,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次要注重全域保护原则,全面考虑袁家湾老街与周边地理、人文和水系等本底环境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从空间层次上进行拓展与覆盖,实现老街历史文化区段本底环境的有效保护。从地理位置来看,袁家湾老街位于全椒县城中心环岛,被老襄河环绕,仅有积玉桥、拖板桥等4座桥梁与周边相连。在环岛内,除袁家湾老街区域之外,还有全椒县第三中学和(原)全柴机械厂等两大区域,需要进行全域统筹和规划。环岛之外,老襄河水系是与袁家湾老街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必须进行生态整治与提升,让“襄水环清”与“老街古色”相辉相映。

作者简介:余道年(1989.06—),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历史学硕士,中共全椒县委党校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历史文化。

基金项目:2023年滁州市第七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滁州乡村老街的保护与开发研究”(B202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