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2
/ 2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研究

王玉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外科干预模式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我院自20211月至202211月期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00例,分成两组,实施不同护理措施,比对临床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14.00%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效果

快速康复外科[1]也称为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由丹麦外科医生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指在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优化措施,旨在减轻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应激,从而加速术后康复进程。目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各类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实际价值已得到证实。为掌握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本文特结合100例病例进行研究,详细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本院自20211月至202211月期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00例。纳入标准:术前检查无凝血功能异常、静脉血栓并发症;自愿参与研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肝、肾严重脏器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液系统疾病者;

根据组间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纳入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年龄30~72岁,评分(49.93±5.17)岁,体重44~72kg,平均(61.02±5.23kg,观察组中,年龄28~70岁,评分(49.75±5.04)岁,体重42~71kg,平均(60.92±5.11kg,两组患者一般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包含术前访视术前饮食管理,术后康复以及疼痛管理

1.2.2 观察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步进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主要包括:

组建快速康复护理小组由科室医师、护士、麻醉师等成员共同组建专项负责对患者进行快速康复护理的护理小组。在后期具体护理工作中,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护理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优化。

强化心理护理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密切结合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从专业的角度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手术治疗的优点以及手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麻醉方式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与支持治疗与护理工作。

强化疼痛管理护理人员要在术前就需要针对相关的疼痛知识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教育,普及镇痛药物的具体作用以及所可能带来的副反应,以此来有效的规避患者对采用镇痛药物会上瘾的错误观念。此外,还要教育患者掌握正确的疼痛评分量表使用方法,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每日自行完成疼痛评估,并完成患者疼痛护理评估单的记录。每日至少对患者进行1次的疼痛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得分执行相应的疼痛护理。如果患者疼痛评分高于4分(含4分)的,则需结合患者情况给予塞来昔布止痛药物,同时保证每日进行至少3次的疼痛评估,术后还要给与多模式的止痛护理,一般需要在常规镇痛泵的基础上采取音乐疗法或注意力转移法等方法来达成缓解疼痛的目的。

早期康复活动锻炼 术后2h即可将床头适当抬高,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开展早期的左右侧卧和翻身训练;术后6h指导患者而进行深呼吸、正确咳嗽、由四肢远端做屈伸外展和抬臀离床等训练活动。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由护理人员或陪护家属协助进行下肢体操,每间隔2h进行1次活动(除睡眠时间)。

1.3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统计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分别于干预前、术后24h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3ml,采用贝克曼库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D-D)检测。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经过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处理后并录入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症状缓解时间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依从性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差异行检验,p<0.05,提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发生率为2.00%,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7例,发生率14.00%p=0.027x²=4.89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x±s

组别

D-Dmg/L

PT(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n=40

0.31±0.04

0.78±0.12

12.09±0.31

10.06±0.72

观察组n=40

0.30±0.06

0.59±0.08

12.11±0.33

11.12±0.75

t

0.981

9.316

0.312

7.209

P

0.329

<0.001

0.756

<0.001

3 讨论

DVT发病隐匿、漏检率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合理的护理有段进行预防[2]。快速康复外科(FTS)是近年来逐步普及开来的一类护理模式,其中减少手术创上是实现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性因素。而在护理过程中,结合患者个体化差异给予其科学的心理疏导、饮食护理以及早期活动顿连等措施,可有效的减少手术创伤性因素,从而加速患者康复进程[3]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包括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于排便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保持一致,提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方面的积极效果[4]。分析原因在还要在于:在FTS护理模式中,前期通过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加深了患者对于所患疾病及手术治疗的深刻认识,帮助患者能够积极看待疾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

综上,快速康复外科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其对于改善患者凝血状态,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具有着突出效果,因此该护理模式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安斌,董文岳,庄伟,王艺,甘建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多模式镇痛对腹腔镜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22,50(12):1288-1290.

[2]王慧华,胡筱艳,曾克非,邓珊珊,何送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23):3571-3575.

[3]李珂.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策略联合多模式镇痛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7):3223-3226.

[4]纪君,李彩娥,马锐.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妇科恶性肿瘤微创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4):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