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中历史文化如何保护与利用——以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清真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2
/ 2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中历史文化如何保护与利用——以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清真村为例

周康康

(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 扬州 225008)

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代表着乡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乡村地区面貌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一些的破坏与忽视。如何保护和利用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清真村村庄规划为实例,对村庄规划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探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0 引言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城市文化的冲击,日益呈现出衰落之势。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的视角分析,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如果农民对乡村文化失去信心,乡村社会丧失文化强有力的支撑,承载着农民美好愿望的乡村振兴是难以实施和实现的。重塑乡村文化应当成为当下村庄规划建设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诉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具体行动。

1 当下村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普遍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资源匮乏和保护力度不足。

乡村资源有限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扩和传承困难重重。由于历史、经济等因素,很多乡村文化遗产已经面临严重的损毁和流失,如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这就导致乡村的文化底蕴不深。同时,保护力度不足也是一个问题,乡村地区相对偏远,文物保护工作相对薄弱。

1.2村庄保护意识淡薄和传统文化的丧失。

村民的文化意识相对淡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情不够高。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很多传统技艺和习俗已经不再被人关心和传承,造成了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1.3村庄建设缺少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乡村与城市是互补关系,通过文化交流与互动,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应该组织村民到城市进行文化交流,了解城市文化和精神,增强文化创新意识。邀请城市文化人才到乡村进行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2 清真村概况

三面环抱高邮湖、一面枕依神居山,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形如半岛,秀美的湖光山色、青绿的田园人家犹为景胜。清真村坐落在菱塘乡的西北部,三面拥湖,南与菱塘村接壤,东南与王姚村毗邻,西南与安徽省天长市界牌镇隔水相望,民族大道贯穿村域南北。

清真村是菱塘回族自治乡的下辖自然村,位于萎塘乡北部,距集镇约三公里,距高邮城区约二十多公里,东面与王姚村相邻,西面和北面背靠高邮湖,南面邻萎塘村。

清真村内有着生态优美的自然风物、水天浩淼的枕湖风景、深厚浓郁的民族风情、恬静质朴的村居风貌。

清真村现状产业以一产为主,占比达产业用地总面积的90%以上。一产中高效种植产业规模2000多亩,副业主打“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养殖水面有2500亩(包括1500亩的稻虾共作)。二产分散,规模较小,收益较低,部分企业处于停产闲置状态。三产占比较少,有林牧生态景观园、草根园等民企通过租赁村组用地,开展休闲、采摘、民宿、餐饮等农旅融合项目,促进乡村旅游。

表1清真村村情概况一览表

3 整体谋划村庄规划

规划遵循村庄实情,综合村庄产业发展基础和自然要素特征,统筹农林用地、自然保护与保留及建设用地,为村庄近中远期发展谋划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法定规则。

3.1精炼特色定位

全面迭加村庄优势资源及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禀赋,练就清真村“美丽乡村江苏样板、长三角特色魅力村、国家重点旅游村庄、外休游运动乐土”的村庄发展目标;提炼“全域全要素融合,整合村庄自然特色,提炼村庄文化,重塑水、田、林、村、文耦合关系,立足新高度,构建新格局,增添新动力,全方位多路径提升村庄整体魅力,实现村庄持续稳健发展,建设美丽清真”的发展策略;加快形成“五魅”共生,“六村”共建的国土空间格局特色。

3.2精细底线管控

在从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红线强制性管控区线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村的文化遗存,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清真寺及省级传统村落—清真村按有关法规界定文化遗产本体保护范围及建筑控制地带,制定具体空间管控要求,全面精细地划定底线,从而确保在村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中永久基本农田、生态自然、文化遗存资源的长远有效管控。

3.3精准用地规划

结合村庄发展战略、村民现实诉求以及项目意向,精准地明确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等实施项目安排及建设用地指标,纳入近期建设项目库,为规划落地做好保障。同时深入拓展对清真村“发展类村庄建设用地”、“优势区既有村庄建设用地预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区域基础设施及军事用地)”等规划,谋划关系到村庄及区域长远发展的建设用地预控。

3.4精深风貌引导

本着“彰显自然风貌、传承人文风情,赓续民族风格”的思路,深度挖掘各类不同尺度及要素的村庄特色风貌资源,规划构建“一核一廊、一带一节,四区多点”村域空间特色风貌,对村庄形态、回民村居住宅户型、街巷空间、院落围合、门窗山墙、院墙及装饰线条、小品等视觉要素进行风貌塑造引导,在保护山水大格局中维系民族传统文化生产生活,让民众在获得幸福与归宿感中铭记乡愁。

4 突出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4.1明确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内容

针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以寺院四周墙内用地加东侧广场划定文物本体保护范围。该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应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规的相关要求,严格执行审批手续。

以东到民族大道,南到生态休闲公园北的东西路,西到清真组内南北路、北到殡仪服务室、老村部一线,划定建设控制地带,该范围内工程建设不得影响文物本体安全及破坏文保单位的历史环境,影响文物整体风貌或威胁文物安全。

同时对村内古树名木进行建档立卡,安排专人保护。

4.2划定传统村落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区

规划清真寺为中心,将清真寺周边如清真组、党群服务中新建村民小区等划入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是村落传统风貌的集中区域,突出反映了清真村的回乡风情、回族-汉族文化交织的建筑布局特色和空间特色。

建议将中心组、尹庙组、薛庄组自然村村庄及保护范围周边一定的农田划定为建设控制区。

4.3引导村庄特色风貌构建

依托村庄重要建筑、公共空间和水系绿廊形成一核一廊、一带一节,四区多点一核的特色风貌结构。建设湿地养殖风貌区、生态林地风貌区、高标农田风貌区和林田交织风貌区四个自然风光秀美区。

4.4保障文化保护建设项目落实

通过村庄规划落实项目用地,破解乡村振兴用地难问题,健全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清真村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乡村建设特点,筛选了保护村庄文化建设、公服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在村庄规划中予以用地保障。

5结语

清真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一直保留至今,它是一个地方的知识载体,记录了当地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中村庄建设与文化保护利用相辅相成,文化保护利用需要进一步提炼内涵、特征与意义,为文化铸魂。只有一手抓保护,守住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一手抓发展,提高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才能实现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张展.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技术路线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

[2]郭铭华.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N].黑龙江日报,2019.

[3]许少辉董丽萍.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基于活态传承和活化复兴的视角[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

[4]李宇佳刘笑冰江晶魏东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展望[J].农业展望,2018(07).

[5]耿卓孙聪聪.乡村振兴用地难的理论表达与法治破解之道[J].求是学刊,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