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技术对新能源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期控制与成本管理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2
/ 3

数智化技术对新能源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期控制与成本管理影响

孔维明

新疆华电沙尔布拉克水电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836100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新能源工程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新能源工程建设过程中,工期控制和成本管理是两个关键的方面,它们直接影响到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的经济效益。而数智化技术作为当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在新能源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智化技术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工程建设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及分析,并提供精确的决策依据和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工期控制和成本管理的优化。

关键词:数智化技术;新能源工程;建设过程;工期控制;成本管理;影响分析

引言

数智化技术在新能源工程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工期控制与成本管理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数字化工具和智能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工程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

1数智化技术在新能源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期控制与成本管理的影响分析

首先,数智化技术可以通过数字化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监测和追踪工程进度,帮助管理者更准确地评估工期,并及时对进度延误做出响应。通过建立虚拟仿真模型,管理者可以提前进行工期计划和资源分配的优化,减少错综复杂的人为运算,避免了传统手工计划的漏洞。同时,通过集成不同部门和团队的信息,在数字化平台上实现协同工作,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实时更新工期信息,保持高效的协同作业。其次,数智化技术可以基于海量的项目数据进行数据驱动的决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深入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辅助管理者预测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决策策略。例如,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造成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成本效益。此外,利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者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科学决策,优化工期计划、控制成本,并降低因主观决策而带来的风险。最后,数智化技术的自动化施工能力有助于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例如,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工程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施工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人为误差。

2新能源工程建设过程中工期控制与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前期规划不足

前期规划不足是新能源工程建设中工期控制与成本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项目初期,缺乏全面的项目规划和周密的时间安排,导致工期计划不合理,无法满足实际施工需要。工期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前期规划不充分导致对所需资源的估计不准确,无法及时获得所需材料、人力等资源,进而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前期规划不充分意味着风险评估不够全面,重要的潜在风险未被发现或被低估。一旦这些风险发生,往往需要额外的时间和成本来解决。

2.2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因素

天气变化、交通堵塞、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都导致施工计划无法顺利执行,从而影响工期进度。同时,原材料价格波动、供应链中断等问题也会给成本管理带来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的突发性和不可控性使得项目管理者难以提前做出应对计划,导致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增加了工程交付的风险。

2.3管理信息化不足

部分项目缺乏高度管理信息化的系统支持,导致缺乏实时数据监测和分析能力。这种情况下,无法及时获取有关工程进展、资源使用情况、成本支出等方面的准确数据,从而难以对工期和成本进行精确控制。缺乏实时数据监测与分析能力也会使管理者难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或异常情况,导致无法及时调整计划与资源配置。这不仅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和效率,也导致成本超支及其他管理问题的发生。

2.4人力资源管理不当

素质、数量、培训及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项目工期控制和成本管理效果受到直接影响。不足的人员素质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延长工期;人员数量不足会导致任务分配不均,工期受限;缺乏必要的培训使员工不熟悉操作流程,影响工作效率;团队协作不畅造成信息交流不畅、任务无法顺利推进。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项目的正常进行,降低工程质量,增加成本支出,影响项目整体效益。

2.5资金管理问题

如果资金的计划、使用和监管环节不够完善,很容易出现成本超支、滞留资金等情况。这些问题导致项目进度受阻,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资金管理不当导致项目缺乏资金支持而无法按计划推进,或者造成部分资金被挪用而拖延工程进展。如果资金监管不到位,也导致成本浪费、效益下降,加剧项目风险。

3数智化技术在新能源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期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3.1数据采集与分析

通过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手段,工程项目的各项数据可以实时采集,为项目管理提供了更加准确、全面的信息基础。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的潜在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在数据采集方面,物联网技术通过连接各种设备、传感器和系统,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以及对设备状态、生产情况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例如,通过监测工地设备的运行状态、环境条件等数据,可以及时获取施工进度和资源利用情况,为工期控制提供重要支持。传感器技术则可以用于收集各种物理量数据,如温度、湿度、压力等,在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于结构监测、材料检测等方面,有助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在数据分析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处理和分析海量的数据,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通过大数据分析,管理者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估,找出工期延误或成本增加的原因,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人工智能技术则可用于对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和学习,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和预测,为管理者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工程项目的实时状态和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降低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的风险。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优化工程项目的流程和资源配置,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估,帮助管理者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同时,数据分析还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其制定更加科学的工期安排和成本控制策略。通过持续对数据进行分析,管理者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根源,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式,实现工程项目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3.2虚拟仿真模拟

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实现对工程项目的虚拟仿真模拟,可帮助管理者预测工程进度、优化施工方案,从而降低风险并确保工期可控。通过建立三维模型,模拟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布局、设备摆放、施工流程等,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这样的虚拟仿真模拟能够直观地展示工程项目的结构和流程,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规避风险,并为工程施工提供更精确的指导。通过模拟施工过程中的不同情境和参数,结合历史数据和实际经验,可以对施工进度进行模拟预测。管理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快速进行多种方案比较,找出效率最高的方案,预测最可能的工期完成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工期控制。在虚拟环境中,管理者可以快速反复地调整方案,进行多次模拟,评估各种变量对工程进度和成本的影响,找出最优方案。通过模拟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提前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工程项目按时按质完成。通过虚拟仿真模拟技术,可以帮助管理者在虚拟环境中发现潜在问题,提前调整方案,降低施工风险,避免因错误决策导致的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通过模拟优化施工方案,可以快速找出最优方案,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节约时间和资源,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虚拟仿真模拟技术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精确地预测工程进度,制定尽可能精准的工期计划,从而实现对工期的准确控制。通过模拟优化施工方案,可以提前发现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工程质量,提高项目成功率。

3.3实时监控与预警

通过对工程进度、资源利用情况、成本支出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工程项目的实时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且在预算范围内。通过实时监控系统,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进展情况,比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及时发现工期延误的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整,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实时监控系统可以监测工程项目的资源使用情况,包括人力、物料、设备等资源的利用率和消耗情况。通过分析资源利用情况,管理者可以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与短缺,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实时监控系统可以跟踪工程项目的成本支出情况,包括材料采购、人工成本、设备租赁费用等方面的支出情况。通过实时监测成本支出,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成本偏离预算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确保在预算范围内完成项目。实时监控系统的预警功能则发挥着及时识别异常情况、预判潜在风险、避免问题扩大化的作用。当实时监控系统检测到异常情况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管理者注意,并根据事先设定的预警规则,给出相应的建议应对措施。这种实时预警机制能够帮助管理者在问题出现之前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问题扩大导致工程延误和额外成本支出。实时监控系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实时数据支持,使其更快速地获取项目信息,做出迅速决策,避免因信息滞后而导致的问题发生。通过实时监控与预警,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的风险与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应对,降低工程进度受阻和成本增加的风险。通过监控资源利用情况,管理者可以发现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并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降低项目成本。实时监控系统还可以监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情况,及时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确保工程项目高质量、安全、顺利完成。

3.4智能决策支持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新能源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持,帮助其合理调整工期计划、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等,是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分析海量数据、挖掘潜在规律,实现全面信息的处理和深度学习,从而为管理者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决策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以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历史信息,通过模拟分析和预测算法,帮助管理者评估不同工期计划对项目实施的影响,为合理调整工期计划提供依据,并预测最可能的工期完成时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对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优化分析,识别资源利用的瓶颈和不足,为管理者提供优化资源配置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实时监测工程项目的成本支出情况,并结合历史数据和经验知识,分析成本构成要素,发现成本偏差,为管理者提供降低成本的决策建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能够通过数据集成,将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形成全面的信息库,为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系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和预测,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帮助管理者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具备多方案比较和评估功能,可以快速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为管理者提供选择最佳方案的参考。通过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者可以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避免主观因素对决策的干扰,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工程项目的状态和进展,及时预警并提供决策建议,帮助管理者快速响应变化,提高决策的灵活性和敏捷性。通过系统的资源配置优化功能,管理者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项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以预测潜在风险并提供风险管理策略,帮助管理者降低项目风险,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3.5信息共享与协作

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团队之间的沟通效率、加强协同工作能力,在工期和成本管理中预防和解决问题,有效推动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数字化平台为团队提供了一个集中式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团队成员能够随时随地共享各种数据、文档、进度等信息,促进信息流动与共享。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平台快速获取所需信息,避免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团队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实时的信息更新和交流,确保所有成员始终保持同步,并及时调整工作计划。数字化平台促进了团队内外的高效协作。团队成员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够轻松进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推动工程项目前进。数字化平台提供了各种协作工具,如在线会议、协同编辑、任务分配等功能,方便团队成员之间协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项目需要灵活地安排工作,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实现协同创作和协同决策。另外,数字化平台还能够帮助团队更好地管理工期和成本。通过数字化平台上的工程进度管理模块和成本控制模块,团队可以实时监控项目的进度和成本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通过实时的数据更新和分析,团队可以制定更加精准的工期计划和成本预算,避免延误和超支,保证项目按时完成且在预算范围内。

结束语

数智化技术在新能源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工期控制和成本管理起到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实时监控与预警系统,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工程进度和资源利用情况等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工期计划和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加科学、精准的决策,降低成本,提高工期和成本管控的效率。信息共享与团队协作平台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沟通风险。团队成员可以随时共享信息,即使身处不同地点也能够进行实时的交流和协作,有助于解决问题和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彭波.新能源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策略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2,7(12):113-115.

[2]徐洁.试论新能源工程造价的管理[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2,(05):30-32.

[3]徐洁.造价管理在新能源工程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2,(06):135-137.

[4]罗希,沈奕萱.新能源发电项目工程建设及其控制策略[J].中国高新科技,2021,(19):126-127.

[5]王飘飘.新能源工程建设及其成本控制策略[J].科技资讯,2021,19(21):37-38+41.

[6]刘晶,韩锐,李英昌.新能源工程建设施工的管理要点分析[J].冶金管理,2021,(11):115-116.

[7]张鹏.新能源工程建设施工的管理要点[J].居业,2020,(12):177-178.

[8]强巍.智能技术在新能源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质量与市场,2020,(02):72-73.

[9]丁奕之.智能技术在新能源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四川水泥,2018,(1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