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护理干预对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干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2

麻醉护理干预对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干预效果

卢永涛姜伟通讯作者李爱华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650118

【摘要】目的:探析为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联合针对性麻醉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间骨科收治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组,命名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联合麻醉护理干预,各组30例。从两组患者麻醉静息期和麻醉苏醒期体征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麻醉静息期组间患者心率、血压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苏醒期对照组患者体征出现明显波动,与观察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联合针对性麻醉护理干预,可更好的保持患者麻醉后体征稳定,降低麻醉引发风险。

【关键词】麻醉护理;骨科;全身麻醉;体征;不良反应

骨科手术需要全身麻醉处理的情况并不少见,通过麻醉暂时抑制患者神经系统从而达到镇痛、镇静效果,保障手术进行。随着对护理工作研究深入,其对于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的作用也受到临床关注。本院近年来对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应用针对麻醉情况的护理干预,现将2022年~2023年收治60例患者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间骨科收治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组,命名对照组、观察组,关于组间数据分布情况,请见: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在47~72岁间,平均(58.51±4.51)岁。观察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在46~73岁间,平均(59.12±4.49)岁。关于组间数据差异情况,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已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提供常规手术护理干预,包括调整手术室内温湿度,确保患者病房采光条件和通风条件良好,全程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格做好医疗器械管理工作,反复检查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处理。

观察组:联合麻醉护理干预,包括:(1)术前。在麻醉、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和患者建立有效沟通,掌握其心理状态,对其担忧和恐惧表示理解,给予鼓励安慰,提供情感支持。选择患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开导;为患者讲解全身麻醉、手术的流程、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了解进入手术室后的流程细节,可在图片辅助下完成宣教,缓解患者因未知而产生的恐惧。(2)术中。送入手术室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一般选择桡静脉、肘正中静脉位置留置套管针,颈内静脉穿刺后确认固定情况,确保静脉输液的通畅;在整个麻醉、手术过程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各项生理体征数据变化,如有异常要立即分析判断,观察病情动态,做出妥善处理措施。(3)术后。手术完成后患者进入麻醉苏醒期,保持去枕平卧体位,四肢摆放平整,适当约束以避免因躁动而坠床;直到麻醉苏醒期后,需要观察患者呼吸道情况,有分泌物要立即处理确保呼吸道的畅通状态;无轮麻醉或者手术都会影响患者循环系统,因此术后生命体征、切口情况及引流管都是重点观察对象,将患者送回普通病室后要交代注意事项,遵循医嘱为患者用药。

1.3观察指标及标准

生命体征变化:分别在两组患者的麻醉静息期、麻醉苏醒期监测其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数据变化。

不良事件: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后出现低体温、低血压、呼吸抑制、躁动的例数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组间生命体征情况

麻醉静息期组间患者心率、血压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苏醒期对照组患者体征出现明显波动,与观察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请见表。

表1 两组患者在麻醉静息期、麻醉苏醒期体征变化

组别(n)

麻醉静息期

麻醉苏醒期

心率(次/mi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心率(次/mi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对照组(30)

72.45±6.42

131.18±3.74

84.45±3.56

86.38±15.96

128.65±14.36

82.65±9.85

观察组(30)

72.38±6.56

131.25±3.64

84.30±3.62

74.20±9.35

114.28±11.36

71.60±8.68

T

0.042

0.073

0.162

3.607

4.299

4.610

P

0.967

0.942

0.872

0.001

0.001

0.001

2.2组间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请见表。

表2 两组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对比(%)

组别(n)

低体温

低血压

呼吸抑制

躁动

发生率

对照组(30)

2(6.67)

2(6.67)

1(3.33)

4(13.33)

9(30.00)

观察组(30)

1(3.33)

0

0

1(3.33)

2(6.67)

X2

5.455

P

0.020

3 讨论

骨科手术患者相对而言术后的身体制动和休息对康复质量影响更为直接,而术后麻醉恢复期作为围术期麻醉护理管理的重要环节,要保持高度重视[1]。全身麻醉患者术后由于交感神经在兴奋状态,会有心率、血压异常和肢体动作失调的表现,在段海莉等[2]研究中,对收治骨科手术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模式,提示了患者术后的体征稳定对于降低并发症风险有积极作用。

在本研究中为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分组后分别给予常规护理、联合麻醉护理干预,在麻醉苏醒期阶段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没有出现太大波动,数据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和术前宣教和心理干预以及术后密切监测有直接联系,让患者生命体征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范围,从而保障术后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联合针对性麻醉护理干预,可更好的保持患者麻醉后体征稳定,降低麻醉引发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亚丰,刘絮,王蕾,等. 专职护理小组配合语言唤醒用于全身麻醉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对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3,20(3):96-100.

[2] 段海莉,李华平. 风险管理模式在骨科手术患者术中护理的应用及对其并发症风险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2023,30(9):1265-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