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发展未来产业的现状与进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5

南京发展未来产业的现状与进路

张敏常伟王世春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210042)

【作者简介】张敏(1987.10),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科技服务。

【基金资助】2023年南京市软科学项目——“面向南京市未来产业的颠覆性技术甄别与支持机制研究”(编号:202303012)。

摘要: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针对南京市发展未来产业存在的认识不足、投入不足、要素不足和预期不足等问题,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省市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2+6+5”梯次分明、水平领先、特色显著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未来产业培育体系,积极打造创新型未来产业集群。

关键词:南京市;颠覆性技术;未来产业;产业集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市作为江苏着力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承载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无人区”技术突破,以未来产业发展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南京市把握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前提。

一、加快未来产业发展是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动力支撑。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备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产出转化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产业集群高地、建设全球知名的创新要素汇聚枢纽,营造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良好生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试验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设10个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平台载体,引育50个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企业,南京、苏州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明确了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虚拟现实、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人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实现重点领域、关键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撬动了45亿元省投资基金投向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有增长潜力的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此外,东南大学、南京江宁经开区获批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

未来产业的快速增长,正成为城市进位的关键“变量”。2020年2月,南京就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设立了全国首个未来产业职能机构“未来产业处”,积极谋划新赛道,发掘产业新机会。为持续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南京市出台《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六大专项行动计划》,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等6条新赛道。立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市提出“十四五”期间,未来产业将保持年均30%的发展增幅,2023年南京未来产业规模预计达1850亿元。2025年,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5%左右,届时将重点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发展水平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近年来,南京把握科技与产业发展大势,全面持续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营造了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生态系统,具备了培育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机遇和条件。同时,南京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部分领域已具备先发优势,在人才、资金,尤其是体制机制等配套要素方面具备创新基础及潜力,在国家未来产业布局中将有望占据一席之地。通过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原始创新策源地,南京市正实现带动产业发展能级整体跃升,迈步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高地。

二、南京发展未来产业尚存在认识不足、投入不足、要素不足和预期不足等现实问题。

一是识别培育机制尚未形成。当前南京对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还较为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缺少对从颠覆性技术创新-识别培育机制-未来产业转化发展的系统性探索。二是基础研究投入相对较少。我国在基础研究水平和投入上都相对落后: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公布的《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显示,我国2022年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为6.3%,与主要国家比,法国、意大利、新加坡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均超过20%,英国、美国超过15%,日本、韩国高于10%,南京市域内涉及未来产业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则更为短缺。三是创新关键要素还不充足。当前南京未来产业的企业主体地位还未真正体现,主要的创新资源多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同时,我省前沿技术领域的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国家和省外专计划入选人才分布在企业的仅占1/3,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世界级大师更为稀缺。四是产业发展预期尚待明确。由于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给特定方向的未来产业增长路径带来波动性干扰,使其技术进步与市场培育、产业协同的发展协调出现失衡,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发展目标尚未到位,缺乏配套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三、国内外发达地区、省市积极部署,为南京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经验启示。

(一)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部署情况

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未来产业的重要性,纷纷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意图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美国以新兴技术群突破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致力主导全球未来产业发展。2019年以来,美国政府相继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关于加强美国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建议》《美国就业计划》等文件,其中,《无尽前沿法案》提出投入1000亿美元发展未来产业相关的新兴技术群,提出十大关键技术领域;《NSF未来法案》中计划向未来产业投入726亿美元。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材料研究前沿:十年调查》,确定2020-2030年九大材料领域前沿科学方向。欧盟以工业5.0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旨在提升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2020年欧盟发布《欧洲新工业战略》,支持发展对欧洲未来工业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关键智能技术,增强欧盟在全球产业竞赛中的竞争力和地缘政治角逐中的战略自主性。2021年欧盟发布《工业5.0:迈向可持续、以人为本、富有韧性的欧洲工业》战略,计划建立新的战略投资基金,投资对欧洲战略自主权至关重要的关键价值链,以重振制造业并再次引领全球工业发展潮流。日本以“社会 5.0”愿景发展未来产业,出台系列举措支持科技创新,加快新价值创造、前沿知识与科研能力提升。2016年日本政府在《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社会5.0”概念,以数据代替资本,用新兴技术来推动经济增长,会发生产业、生活与生存方式的改变。先后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6》《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7》《未来投资战略2017:为实现“社会5.0”的改革》《新产业结构蓝图2017》《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20》等文件,其中,2018年在《集成创新战略》中明确了未来在AI、生物技术、环境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发展目标,提出将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适宜创新的国家”。韩国以制造业为基础发展未来产业,致力形成新的主力产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2019年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发布《政府中长期研发投入战略(2019-2023年)》,将未来产业和新产业列为投入重点,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安全、食品、计算机、生物医疗等领域。同年,韩国政府发布《制造业复兴发展战略蓝图》提出培育未来新产业,到2030年向系统芯片、未来移动交通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投资8.4万亿韩元。

(二)国家层面和其他地区的部署情况。

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已经深刻认识到,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国培育产业新动能、构建新增长点、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获得先发优势的关键。202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要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同年底,科技部、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复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的函》,同意空天科技未来产业科技园等10家作为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作为建设试点培育,11所高校作为建设单位。

在地方层面上,多个省份已将未来产业写进其“十四五”规划中,积极“争抢”布局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全球前沿科技咨询机构(ICV)在2023年发布的《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中指出,全球20家“未来之城”中国上榜5个地区,分别是北京、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合肥和苏锡常。北京出台《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锚定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实施原创成果突破、中试孵化加速、产业梯度共进、创新伙伴协同、科技金融赋能、创新人才聚集、国际交流合作八大行动,致力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上海出台《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部署发展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5大未来产业集群。深圳出台《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连续7年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未来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等。浙江出台《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打造5组未来产业国际公共专利池,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链主”企业,构建5个以上规模超千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

(三)对南京的经验启示

国内外关于未来产业的部署领域、发展举措各具特色,但存在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支持各类智库和研究机构开展未来产业预测,建立未来产业发展跟踪研究的长效机制。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未来产业发展的预测,不断深化对未来产业战略规划、预见预测与发展模式研究。应当发挥南京大院大所众多的优势,组织专业团队加强对未来产业的趋势和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等理论研究,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推进战略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增加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强化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加快颠覆性技术创新向未来产业转化的进程。颠覆性技术创新是未来产业培育的关键核心,颠覆性技术从培育发现到成熟应用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应逐步建立其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应通过政府采购、应用试点等方式,营造促进成熟技术产业化的市场环境,加快其转化为未来产业。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安排大量资金投入颠覆性技术、未来技术的研究领域。我国上海、广东等地区,也不断提升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水平。应当发挥南京金融资本集聚的优势,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潜在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对优质创新项目进行甄别,择优资助。三是发挥区域科创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打造省内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南京具有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区域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畅通流动,企业、创投、专业服务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活跃,为未来产业的培育提供了优渥的土壤。发展未来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人才,需加强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和扶持支撑。创新型企业是未来产业培育的重要主体,要突出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大型国企作为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联合攻关,加速未来产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转化和产业化。应重点支持南京高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汇聚融合、体系化发展,引领区域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四是营造优良市场和营商环境,探索未来产业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一流发展生态。西方社会长期营造形成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成为驱动部分发达国家成为未来产业最密集区域的根本动力。推进未来产业发展,也要在全社会营造出崇尚创新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同时规制新兴技术产业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应当优化未来产业领域科研项目筛选与评审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与实践,为科研人员创造最大程度上的自由环境。充分衡量新兴技术产业化带来的伦理、社会和经济风险,做好产业引导和培育,建立以敏捷为核心的治理框架,为未来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四、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举措

(一)面向未来产业建立长期、动态的颠覆性技术甄别与支持机制

以颠覆性技术创新驱动的未来产业,既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也是苏南自创区培育新兴未来产业、抢占全球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需探索形成颠覆性技术的发现-遴选-培育的可行路径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建立具有南京辨识度的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的新模式,使南京地区成为引领省内乃至国内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1、探索颠覆性技术的发现-遴选-培育可行路径

机制旨在探索颠覆性技术从发现-遴选-培育的可行路径,识别和挖掘一批颠覆性技术方向,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与突破,营造颠覆性技术创新氛围,培育颠覆性创新文化,推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在颠覆性技术的系统识别上,鉴于颠覆性技术变轨跃迁的非连续性和当前以技术预见为主的识别方法,需构建技术选种为特色的识别方法。该方法从科技前沿等途径搜索、征集颠覆性技术的潜在种子,跟踪顶级期刊、顶级会议、知名机构动态等,滚动收集当年的科技前沿方向,以技术大数据的专家思想碰撞的方式,定性与定量结合,凝练出潜在种子并形成技术种子库。在颠覆性技术的动态遴选上。在苏南自创区层面上尝试建立颠覆性技术感知响应体系,成立颠覆性技术发展战略咨询专家组。围绕收集的潜在种子,组织专家开展头脑风暴,碰撞潜在种子的性能提升效果、相关领域可能的颠覆性应用,以及潜在种子跨领域颠覆性应用的思路。引入企业、投行、学术、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通过多种形式的沙龙研讨,各类专家的参与碰撞,多轮思想火花的迭代,对颠覆性潜在种子进行遴选并聚焦出潜在的颠覆性技术点,同步产生好思想、好问题。在颠覆性技术的长期培育上。对颠覆性技术识别及遴选的结果进行综合论证,评价潜在种子由发现到遴选过程的科学性,结合从技术变轨性、变革影响性、前沿交叉特点等方面评价聚焦的潜在技术点并形成颠覆性技术方案。同时,需充分考虑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周期较长的特性,要明确政策支持的方向与重点,形成长期持续支持机制。

2、探索颠覆性技术创新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颠覆性技术通过全新的科学发现和对已有技术轨道的迁移,对该产业格局造成“创造性破坏”并培育了新的市场需求。应围绕未来产业培育的关键环节、模式功能、评价原则形成颠覆性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培育的现实路径。在颠覆性技术供给环节,需完善未来产业的任务选题机制,突出颠覆性技术遴选的需求和问题导向,结合未来产业技术核心属性与现实需求甄选颠覆性技术。在颠覆性技术产业转化环节,由于颠覆性技术创新影响众多主体、领域、产业,需运用开放多元的思维进行组织创新,要调动民营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各创新主体,加强多方的互动和协同,在一个共同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由于颠覆性技术创新性强,对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需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及中介机构等组成的创新联合体,利用由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和管理等组成的创新资源,在相应制度、政策、文化和金融等构成的创新环境下,围绕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进行技术的合作、共享、转移和创新。由于颠覆性技术研发难度大、具有动态变化性,需要动态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应在颠覆性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不断调节管理方式和重点,从而保障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建立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的颠覆性技术竞争与退出机制,以避免在错误的技术路线上过多投入资源,延误产业发展的战略时机。在技术产业应用环节,颠覆性创新领先于现有市场,应将研发项目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为颠覆性技术向未来产业的转化提供早期市场,加快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迭代。同时,探索构建典型应用场景、培育发展颠覆性技术的试点示范机制和新模式,发挥其引领性、示范性作用,统筹推进和突破颠覆性技术、加快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二)面向南京6个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优化未来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区域未来产业集群。

1、构建“两区一廊多组团”未来产业布局

按照“全域创新、协同联动、产城融合”的布局理念,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两区一廊多组团”发展格局。“两区”即重点打造江北新区“自主创新先导区”和南部片区“产业创新引领区”;“一廊”即做大做强前沿引领、协同发展的G312科创大走廊;“多组团”即联动集成南京高新区15个分园创新资源和产业集群,编织“多点发力、辐射周边”的创新网络。江北新区打造“自主创新先导区”。发挥国家级江北新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度创新优势,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一批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等领域未来产业项目和企业,促进未来产业集群加速成型。南部片区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区”。依托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江宁开发区、南部新城等,加强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产业联动和创新协作,有序承接长三角乃至全球高新技术转移转化,做大做强深空深海装备、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等未来产业方向。以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建设为主要抓手,推动基础创新优质资源在G312科创大走廊集聚。支持高效集聚中科院等高端创新资源,争取更多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

2、明确南京未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加强全栈自主可控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开展前沿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智能交通、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应用推广。第三代半导体领域重点在电力电子、射频电子、光电子、第三代和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技术瓶颈,促进第三代半导体产品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5G通信等产业领域应用。基因与细胞领域重点突破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和细胞治疗等核心技术,推动基因和细胞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形成全国领先的基因与细胞全产业链布局。元宇宙领域重点推动元宇宙技术、应用和人才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围绕产业元宇宙、元宇宙产业双向发力,构建元宇宙产业链式发展格局,为产业聚变提供“强支撑”。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领域重点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提前布局国际领先的产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确定性网络实现更大范围覆盖,将南京市打造成为我国未来网络行业的示范区、引领区。储能与氢能领域重点打造包括储能产业上游原材料和基础设备部件生产、中游技术系统集成、下游市场应用及回收再利用在内的完整储能产业链架构,加速培育发展“制氢(以工业副产氢为主)-储氢(以储氢罐形式为主)-运氢(以低温液氢、高压氢气运输为主)-加氢(以加氢站为主)-用氢(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主)”产业链,构建江北-江宁-溧水三大储能产业集聚区,全力打造应用场景示范。

(三)面向南京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的健全完善,从5个方向集成创新资源,夯实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支撑。

1.加快未来产业研发投入高质量增长

支持设立自然科学基金或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组织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突出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支持区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基础研究类项目。支持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战略性产品的关键环节,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和科研精锐力量推动技术攻关。鼓励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共同开展有望引领产业变革的重大原创性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鼓励探索市场化和政府投入协同联动的技术攻关体制,支持各类创新主体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承担或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

2.提升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企业设立有助于颠覆性创新的组织模式,探索建立项目实验室、“创意市场”、虚拟协作创意团队、颠覆性创新中心、颠覆性创新俱乐部等,在结构上与主体组织分离,保护新技术开发免受组织惯性和技术惯性的影响。建立大学前沿科学中心-颠覆性技术开发产业区-企业圆桌平台,由各方代表组成委员会,根据各方利益诉求定期举行产学研协同会议,整合各类信息和资源,组织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知识和技术开发研讨。完善以企业为主的颠覆性创新发展新体系,破除制度的障碍,支持中小创业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商业化活动,帮助企业跨越创新死亡谷,充分激发企业的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活力。

3.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向未来产业转化

组织发布颠覆性技术开发目录,依据南京市域内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实力和科研基础设施优势进行投标,设立独立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委员会进行立项审议,决定中标地区并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依托南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前沿科学中心,在高新区建设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门平台或机构,围绕大学基础研究力量开展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合作,由省级科技部门对颠覆性技术平台或机构提供一定期限的种子资金资助,构建高校、园区、企业三方协同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颠覆性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

4.促进未来产业创新人才集群集聚

在南京市域内探索放宽国际人才移民政策、促进国内外人才的交流协作,通过开展海外人才永久居留便利服务试点、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等,构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对未来产业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给予充分资源按照其自有标准组建团队。创造培养和吸引未来产业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文化环境,引导南京市域内重点高校招收面向未来产业的专门人才培养团队乃至“少年班”,从人才的角度来保障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5.增强金融资本赋能未来产业的综合效能

借鉴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分两个阶段资助中小企业的研发,第一阶段提供小规模资金支持企业做概念论证工作,在2年后的第二阶段提供更大规模的资金资助后期演示,并在企业立项申请中引入同行评审流程,保证项目资助决策的独立性和科学性。探索支持未来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的可行模式,鼓励发展一定规模的母基金类型风险投资基金,以参股方式吸引市场化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入驻本地,开展针对中小创业企业的未来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项目的上市前各阶段投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Z].江苏南京:江苏省人民政府,2023(17).

[2]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我市“未来产业六大专项行动计划”出炉[N].南京日报,2023.1.29.

[3]张巍巍,刘中正,王盛方.南京培育发展颠覆性技术的识别评价与支持机制探析[J].科技中国,2022(1):33-37.

[4]张小敏.大连理工大学发布《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DB/OL].2024.1.24.https://ln.chinadaily.com.cn.

[5]张越,余江,杨娅等.颠覆性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研究——美国布局下一代集成电路产业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6):89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