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常规护理结合风险管理在急性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4

探讨常规护理结合风险管理在急性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张小雨

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护师。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目的:探讨常规护理结合风险管理在急性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措施将本批次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结合风险管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活质量评分(ADL)以及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ADL评分、SDS评分及SA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常规护理结合风险管理在急性脑卒中护理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急性脑卒中

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等现象而导致的大脑缺血缺氧,并由此造成的脑组织缺损疾病,相关疾病发生之后将有较大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的死亡或是致残,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威胁极其巨大。脑卒中按照其形成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出血性脑卒中 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脑血栓等情况导致脑组织缺血,并发病的现象,而出血性脑卒中则主要是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现象所导致的疾病现象[1~2]。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时间通常为患者处于正常休息的状态,当发病之后患者会出现比较显著的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这些现象危险性极高,当患者的脑组织血流阻断时间达到4~10min左右,就将导致脑组织的死亡。而出血性脑卒中在发生的过程中则主要表现为骤然的意识障碍和偏瘫,其发生的时间节点通常为患者处于情绪较为激动或进行重体力劳动的阶段。在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除了采取对应的药物之外,相关的护理工作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意义重大,本次研究之中我院采取了常规护理结合风险管理的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状况,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之中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措施将本批次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男性共17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为52~73岁,平均年龄(53.36±4.46)岁。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为51~71岁,平均年龄(52.54±5.03)岁。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脑卒中;②首次发病,24h内就诊;③精神、意识正常;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②生命体征不稳定;③临床资料缺失;④依从性差。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相关患者在入院之后,我院护理工作人员主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接待,并对患者的整体病情状况进行了系统性评估,拟定了对应的护理工作方案。同时为了对后续的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之中指派护理工作人员向患者家属及患者本人进行对应的健康宣教,讲解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原因、所具有的危害性后果,以及当前针对该疾病实施治疗阶段所采取的相关方法。为了增强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依从性和信心,在宣教过程中也进行了既往治疗的成功案例分享,让患者及家属树立起较强的治疗信心。此外,对患者及家属讲解了急性脑卒中可能导致的并发症,以及对应并发症所需要采取的干预和训练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采取了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系统性评估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所可能面对的各类风险问题。为了避免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现象,针对其进行对应风险评估极为重要,本次研究之中采取的方法为入院一周内,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发展状况,记录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获取与收集,一方面评估患者的预后状况,另一方面为后续护理工作的优化奠定基础。评估维度包括患者当前的意识状况、既往病史、肢体活动能力、坠床跌倒、血压状况等;②合理对患者进行风险干预。在明确相关患者住院期间所可能面对的风险问题之后,护理工作人员须对既往的护理工作计划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的效果。首先,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可能是导致其发生急性脑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改善患者的病情状况,降低后续再次发病的风险,护理工作人员每日对患者的血压状况进行监测、体温监测,通过全面的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系统把握,并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正确进行降压药的服用。这种工作方法同样适用于存在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通过积极引导,对可见的风险进行全面防控,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其次,针对潜在风险也需要积极防控,如患者由于疾病导致其肢体协调能力下降,易出现坠床跌倒等问题,或是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而出现压力性损伤等问题,都将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花费增加,不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因此护理工作人员需在日常工作之中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等,从而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因素的效果;④心理干预。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其心理状况通常较差,不利于其后续的康复过程,因此本次研究之中将心理状况视为独立的风险因素。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护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需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其调整心理状态。同时对病房环境进行改善,定时进行开窗通风等操作,让患者处于相对较为舒适的状态之下。患者家属也是心理护理实施的重要一环,在本次研究之中对患者家属进行了心理干预措施的讲解,让其保持稳定的探视频率,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及社会的关心。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之中对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进行了观察。同时对患者的负性情绪,采取了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NIHSS评分越低说明状况越好,ADL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SDS及SAS越高说明负性情绪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采用X²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评分

观察组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对比(x±s)

组别

NIHSS

t值

P值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28)

18.81±6.62

12.23±4.39

4.383

0.000

对照组(n=28)

18.62±5.56

15.37±4.43

2.419

0.019

t值

0.116

2.664

P值

0.908

0.010

2.2 生活质量

观察组ADL评分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评分对比(x±s)

组别

ADL

t值

P值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28)

71.31±5.46

83.67±4.41

9.319

0.000

对照组(n=28)

72.44±5.47

76.05±4.26

2.755

0.008

t值

0.774

6.579

P值

0.442

0.000

2.3 负性情绪

     观察组负性情绪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SAS评分对比(x±s)

组别

SDS

SA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28)

57.18±5.05

39.78±4.25

52.54±7.32

38.69±4.37

对照组(n=28)

57.24±6.71

46.78±3.21

53.47±6.39

46.69±2.34

t值

0.038

6.955

0.506

8.540

P值

0.970

0.000

0.615

0.000

3 讨论

脑卒中是因为脑血管破裂或阻塞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造成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在当前的临床工作之中,脑卒中被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当相关疾病发生之后患者将有较大的可能性死亡或致残,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均具有着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有研究指出,我国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对其的治疗和预防也成为了近些年相关研究的热点话题[3]。脑卒中在病程划分方面可以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通常在患者发病之后的2个星期之内,被认为是疾病的急性期,在这个阶段之中相关的病理变化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永久性的损伤,而在这个阶段中对患者的治疗的及时性,将会直接对预后状况形成影响,如果患者在急性发病期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能够比较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但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的死亡。有鉴于此,现阶段在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强调早诊断、早治疗,并预防在此发病。有研究认为,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风险因素较为多样,包括年龄、生命体征、心理状况和其他各因素等。首先从年龄的角度来看,年龄一般被认为是影响患者脑卒中预后的关键因素当患者年龄较大的情况下,其生理机能逐步退化,神经修复能力显著减退,因而其预后状况通常较差,死亡率较高,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对有效的措施来对这一风险因素进行管控。其次患者的生命体征通常也被认为与患者的预后状况息息相关,从患者的体温角度来看,既往的研究之中认为患者的体温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短期预后,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当前仍然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如果患者在急性期的体温过高,则将可能促进缺血半暗带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状况。同时一份调查指出,患者的体温状况如果在急性发病期处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则其后续的生活自理能力通常较强。此外,如果患者的体温过高,则其还有较大的院内感染可能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有鉴于此,相关单位在进行患者的护理干预过程中,有必要对相应的风险因素进行准确把控[4]。从血压的角度来看,既往的研究之中认为高血压是影响脑卒中分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而在进行脑卒中预防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进行患者血压的控制。实施上,现阶段的研究认为血压水平在急性发病期会严重地影响患者的预后状况,急性发病期的血压异常升高将会导致患者的颅压升高,并导致脑水肿等问题,从而威胁患者的预后。但同时需要了解的是,血压过低也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利影响,当血压过低的情况下,脑组织往往容易出现灌注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坏死区域的逐步增大。而心理因素对脑卒中的预后影响较为复杂,从客观情况来看,患者在发生脑卒中之后,其中枢神经出现生理性改变,从而容易影响患者的情绪状况。但同时焦虑抑郁等情绪产生的因素较为多样,有可能由于患者自身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对预后信心的缺乏等导致负性情绪,目前相关的研究之中普遍将患者的负性情绪作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而在实际的护理工作实践阶段,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患者的相关负性情绪进行改善,以达到优化预后状况的效果

[5~6]。最后,其他影响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还包括针对患者的心电图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在心电图检查的影响方面,部分老年患者在急性脑卒中发生之后有可能出现心脏损伤现象,这种损伤发生之后将会对患者的心脏传导功能和心肌复极形成干扰,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损伤等问题,脑心综合征的出现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而以CT、MRI等检查手段为核心的头部检查,对于客观评估患者的卒中程度、病情发展等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是否合理正确地对患者实施CT和MRI诊断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7]

本次研究之中我院针对相关患者采取了常规护理结合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之后,患者家属往往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而患者本身也可能被绝望情绪笼罩,这些情况通常是由于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本人对于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现阶段针对急性脑卒中进行治疗的措施不了解等所导致。如果对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置,则有可能导致患者家属及患者本人在治疗过程中不配合的现象,极大地阻碍治疗工作的有效推进[8]。有鉴于此,本次研究之中在常规护理方面着重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了脑卒中发病得原因、危险性和治疗方法,赢得患者家属及患者对各项医疗工作的支持。同时对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进行了干预,并实施了对应的康复训练措施,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状况。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我院护理工作人员首先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了系统性评估,明确患者的既往病史、家庭背景等资料,对患者的预后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同时基于现阶段对急性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拟定了风险管理方案,相关方案主要从患者的生命体征管理、心理和情绪管理、并发症管理等维度入手。首先在生命体征管理的过程中,我院高度重视血压对患者后续病情发展的影响,制定了每日监测患者血压状况的工作计划,随时掌握患者的血压水平,当患者血压出现异常波动的时候,则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措施纠正。其次生命体征管理之中的体温管理重要性极强,如果患者体温过高,可能会导致其脑组织进一步受到损伤,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可能性,严重影响预后,因此在实施血压监测的同时,也定时监测和管理体温。在心理和情绪因素管理之中,则主要是通过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充分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针对性地采取语言进行情绪的引导。另外,也通过要求患者家属保持一定的探视频率等方法,让患者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与人进行交流,促进情绪状况的改善。当然,患者在住院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压疮、坠床及跌倒等风险,我院均在护理工作之中拟定了对应的管理方法,以期避免这些问题。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而这一结果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相关护理工作之中,对患者的血压和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从而有效阻止了相关因素影响之下,患者脑组织出现进一步损伤的现象。同时在本次护理工作实践中,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风险管理措施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结果的形成可能与相关的护理活动之中,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起到了保护和促进恢复的作用,从而让患者在肢体活动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状况相对良好,最终达到了提升生活质量的效果。心理状态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来看,观察组的评分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风险管理模式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起到了对应的作用,同时心理因素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由于患者的心理状况良好,因而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也显著更高。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而影响患者预后状况的因素较为多样,其中生命体征、心理状况等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常规护理结合风险管理措施将能够有效地对这些因素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状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航健,张月娟,李振东,张诚诚,王晓倩,石奥利.超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卒中病人康复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循证护理,2022,8(22):3007-3014.

[2]余洁,李娟,田芳,刘纪汝,刘加玲,薛娟.基于风险感知理论的预见性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22,20(29):4095-4097.

[3]吴蔚然,陆惠慧,王彩芳,陈美珍,邱玉霞,李静芝,王娟.急性脑卒中病人经验性回避现状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22,36(19):3540-3544.

[4]尚蓓,秦秀宝,赵燕燕,李灿灿.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后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2022,30(10):131-134.

[5]汪皓蕾,顾瑞莲,赵超. 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护理流程的实践[C]//.第五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上).,2022:51-52.DOI:10.26914/c.cnkihy.2022.029938.

[6]陆秋芳,应燕萍,覃艳勤,马娟,黄彪进,廖秋明,韦芳素,徐明礼,覃双文.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6):1948-1955.

[7]田芳梅,刘坤,时琳,刘炳辉,周丹,黄昊,瞿祥勇.单中心规范化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护理配合[J].吉林医学,2022,43(08):2280-2283.

[8]张盼盼,王菊霞,赵勇,韩文,朱凌云,段宗宇,毕清泉.远端缺血后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08):1102-1106.DOI: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8.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