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进江苏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3

科技创新推进江苏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杨大蓉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科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以科技创新支撑江苏农村振兴建设的内涵与核心。文章分析了江苏农村振兴的内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江苏农业科技现状的实证调研分析,探讨了农业科技要素和农业科技创新路径,支持农村振兴发展,在江苏现代农业发展中融入科技技术和服务创新,实现农村振兴建设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相互对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乡村振兴 策略

江苏乡村振兴的核心,是率先实现“人”的乡村振兴,围绕镇村居民生活,尤其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半乡村振兴”问题。虽然江苏人口乡村振兴率在全国较高,但是从整体来看,城镇户籍人口的比例不足。此外,大量农民工容易实现地域变化以及职业转换,但是真正从思想上、从身份和社会地位上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解决“候鸟型”的乡村振兴。借助农业科技服务,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意义,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工就业方式、镇村家庭居住环境、社会保障体系等全方位实现一体化的融合。土地资源是重要的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如何在有限土地的资源条件下进行土地流转,让流转的土地真正发挥效益,是江苏乡村振兴的前提。农业科技在土地利用技术、土壤管理、土地种植物种类研究、土地作物的优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进程中,出现过大量土地流转之后,随意承包,对土地承包后的用途没有进行科学指导和跟踪调查的情况,承包土地的人继续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科技没有点对点服务的情况。

1.乡村振兴对科技创新的要求

1.1 建设农业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江苏,在农村振兴上可谓“硕果累累”。新时期江苏发展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是“人”的乡村振兴,以居民生活质量为衡量指标,实现深度乡村振兴,将城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相互融合,统筹规划。

1.2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乡村振兴需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各方面的任务,保障城乡居民在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的权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现代科技服务进步、实现公民精神文化生活优化的重要步骤。乡村振兴不是外观的乡村振兴,不是建筑和设备的先进化,而是居民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应该将文化建设作为品牌推广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江苏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反映出江苏文明发展程度,同时也是江苏历史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2. 苏州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2.1 现有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水平发展参差不齐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采取政府主导、科研院校和院所积极参与、社会机构共同承担的方式,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众多,各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研院所、农技站等数量较多,级别不同,分布在各个市县和村落内。各个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之间游离孤立,虽然各自能够起到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作用,但是缺乏整体的沟通、互动和信息共享。部分机构存在机制呆板,服务方式陈旧,坐等村民上面、服务理念模糊、管理水平低下的情况。在“互联网+农业”的时代,农业技术服务需要在整合的平台和资源上实现大数据共享,以及便捷、通用、标准化的服务。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转变观念,走出一条持续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走出一条优中选优、节约资源、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效能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竞争机制。同时,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让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双方产生互通和互动。

2.2 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后备力量不足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多功能的、完善的体系,不仅仅是需要有现金的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专业的人才,能够进行资源的整合,能够搭建平台,能够进行现金管理。专业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人员在江苏目前所占比例较低,大部分是兼职者。在专门人员中,绝大多数是缺乏平台建设、维护、管理等人员的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急需加强人才队伍比例,严重缺乏后备力量。此外,大部分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场所在农业科技园,而基层的农业技术辅导和咨询队伍陈旧,知识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基层农业技术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和反馈,或者有特色的前景产业,因为缺乏专门人员的辅助而搁置

2. 3  农业科技服务的服务时效欠缺

随着江苏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农业生产、农民工市民化、农业产业业态发展趋势、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仍然存在时滞,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有所差距。农业科技服务手段单一,目标对象也存在多年不变的情况。农民工进城之后,存在无法融入城市,或者不愿融入城市,以及根基、家庭都在农村的局面,因此在农民工就业方面存在着变化和流动性。而现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对农民工就业的需求、对象都不能准确把握。农业科技服务现代农业产业远远跟不上,缺乏现代农业产业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人员,农业产业已经从传统的生产耕作模式走出来,向休闲产业、观光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出速度较慢,信息渠道陈旧,没有能够针对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文化和思维出现的新动向进行有的放矢的服务。

3、江苏农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科技创新推动

3.1 多方合作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江苏省农业是维系社会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到粮食安全和民生发展的大计和关键。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仅仅要在科技研发方面进行制度制定,还应该投入服务环节,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服务类别、模式和平台进行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目前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社会力量是通信企业,起到了推广的重要媒介作用。未来应该鼓励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等起带头作用的企业和机构广泛参与,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涉农协会和社会公益团体,能够对农业科技服务进行快捷的传播。

3.2 产学研用、校企紧密合作的长效发展机制高校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可因地制宜,借助高校培训经验和网络优势,在农业科技研发、传播、服务等领域,广泛参与、集中研发、总结农业生产全过程和相关领域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打造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的人员准入,应该更加严格和规范。从事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的社会机构,应该取得江苏省政府认可的标准和条件。对已经取得资质的,应该规范考核制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运作人员的素质较为特殊,除了科技技术本身之外,还包括根据实践经验总结而出的经验、心得,以及处理农业突发实践的迅速反应能力。

3.3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也是事关新型城镇化整体实现的“四化同步”关键节点。农业现代化需要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需要大专院校。江苏省要重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避免出现农业科技服务脱离基层需求、建立农业公共服务咨询机构、改进农业科技服务咨询方式、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不同地域农业技术、农机租赁、农药使用等问题。整合盘活科技机构和科技资源,设置农业科技应急服务援助等专项科技服务站,优化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环境。同时,还将农闲生活指导、乡村娱乐休闲、乡村理财、乡村养老等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延伸农业科技服务内容。

3.4 做强创新农业产业业态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区新品种、新技术、新农业产业的重要抓手,农业科技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试点。江苏要注重发挥农业产业园区的示范试验作用,调整现有分散分布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布局,突出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在新技术推广、新物种种养、生物制品加工、现代农业生产及监测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提升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品质,让农业生产规模化、高端化。 并建立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调动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放大农业科技产业园区辐射效应,率先带动江苏设施农业优化、精准农业优化、生态休闲农业优化,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尝试建立冷链和现代物流设施,与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相配套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

3.5、加强与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联系,使科技服务到户,服务到户。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贴近农民需求。 江苏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与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对接,做到农业科技到户到人。定期、定时开展科技服务入户行动,突出新品种、新成果的转化,鼓励农户结合资金扶持完善农业生产品种和种植模式,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在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多的江苏省,要在产业规划提升、品牌创建、影响力拓展上下功夫, 重点推进农业科技覆盖项目,在农业科技服务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推广。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创建特色乡镇活动为契机,抓好农民示范户培训工作,利用农业科技人员下村入户活动。

参考文献

[1] 林捷 .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促进水保生态建设——在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致辞[J]. 亚热带水土保持,2017,29(2):1-2

[2] 杨泽宇,刘涛 . 关于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22,41(4):33-36

[3] 焦隽,施建德,姜坚坚,等 . 地市级农科所以科技创新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21,40(2):77-80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构建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政策体系”课题组,叶兴庆,张云华,等 . 加快农业产业链整合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J]. 发展研究,2017(8):17-21

[5]廉耀辉,高建梅.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评《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区贫困有效治理的石泉样本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9):269-270.

[6] 刘 畅,郭一迪,马国巍.黑龙江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4):78-81.

[7] 钟春艳,张 斌.德国农业农村科研管理及创新政策[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6):171-176.

[8] 温兴琦.我国农业创新体系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学习月刊,2020(4):16-21.

作者简介:杨大蓉,女,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基金资助: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C-b/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