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研究综述与展望

/ 3

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研究综述与展望

袁金霞  黄毓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 南宁市 530007

摘  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城市的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科学的土地利用绩效分析对缓解城市土地问题、促进可持续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去梳理国内外的土地利用相关研究,指出微观角度、特定情况下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上的不足之处。未来多深入研究微观角度下的土地利用,跨学科、跨领域、多方面、多维度合作与交流,利用新技术手段提升评价准确性,加强实证研究,推动土地利用绩效评价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绩效,可持续发展

引言

土地资源承载着人类的璀璨文明,支撑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增加,城市土地资源面临稀缺、耕地减少、生态恶化等问题,人地矛盾日益尖锐[1]。在我国坚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征途中,科学的土地利用绩效分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它不仅是缓解城市人地矛盾、推动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关键手段,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要义[3]。通过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绩效,我们能够更好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确保国家发展目标的长期稳定,创建更为宜居的生态环境。全面综述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学术进展,深入梳理当前土地利用领域的学术现状。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深入剖析,本文将进一步展望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从而推动土地资源管理向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国外研究

国外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以土地利用调查为基石,深入剖析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状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早在19世纪,冯·杜能提出的杜能环模式为后世研究奠定基石[4]。随后,亨丁顿、丁达尔[5]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深入剖析,土地利用研究才从单纯的资源调查转向效益考量。但绩效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最早被应用于管理学领域,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绩效评价才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我们知道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具有明确目标的过程而随着学者们对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问题中逐渐出现“绩效”。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土地利用是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6]。为此国外对土地利用的研究多与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有关,如Tanushri Jaiswal探讨印度恰蒂斯加尔邦较低流域的土地利用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利用陆地卫星5号、7号和8号的数据,通过对LST和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评估了城市扩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当然也存在部分学者对土地利用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哈里特·伊丽莎白·史密斯就指出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非预期影响可能损害本可受益于集约化的群体的生计,从而导致不平等现象。她通过莫桑比克农村三个案例及家庭、村庄的深入研究,评估了三种常见土地利用途径对福祉与不平等的影响,并强调可持续且包容性的市场发展对提升所有家庭福祉的重要性,与土地利用创新同步发展是关键。

尽管国外研究未直接聚焦“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但相关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效益维度,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宝贵参考经验。

国内研究

相较于国外,中国土地利用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前,胡焕庸、任美锷、张心一等先驱者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且我国在深化土地建设规划研究的时候,结合国土整治提出了协调人地关系的研究理念。进入90年代后,我国学者不断创新方法,建立了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模型,有力推动了系统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丰富了理论体系,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指导。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评价研究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区域尺度观察,采用独特的研究视角、创新的研究方法以及构建精细化的指标体系等多方面上出发,开展了大量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区域范围上,邓楚雄等人针对长沙市实际情况,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技术,深入剖析了该市的土地利用绩效及其核心影响因素,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7]。杨志等则认为区域土地利用绩效评价能有效提升土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TOPSIS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17个指标分析了宁夏近14年的土地利用绩效变化,并提出优化土地生态环境、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的建议[8]。侯娟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TOPSIS模型,得出其土地利用绩效表现良好的结论,并提出了促进整体发展的对策建议[9]。相反王枫等则针对区域评价中的不足,构建了城市用地多功能绩效评价模型来优化现有方法,以珠三角为例,发现珠三角地区综合功能绩效整体较高,且以佛深为核心递减分布,由此提出了差异化绩效改善建议

[10]。此外,部分学者聚焦于中观尺度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绩效,如高新开发区[11]、产业园区[12]以及工农业生产城市群[13]等,进行了深入评价。如张蚌蚌等人剖析了陕北榆林市榆阳区两种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的土地利用绩效差异[14]。然而,从乡、镇乃至街道、公共交通、公共区域等其他微观角度或特殊导向的研究仍显不足,实例研究尤为匮乏。

除此之外,在研究方法上,冯权泷等人从遥感分类入手,深入探讨了土地利用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通过优化遥感样本数据集、深度学习模型结构以及增强模型时空泛化能力等方法,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精度[15]。罗文斌和吴次芳等学者针对传统综合加权模型和模糊评价模型在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方面的局限性,创新性地引入了物元分析法,构建物元评价模型以实现对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的精准评估。这一研究方法的运用,更能深入地理解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的影响因素,也为优化项目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16]。而吕丽娜等人以双鸭山市为例,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构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解决了传统模型在数据处理上的不足,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支持[17]

因全球环境变化,作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之一的土地利用,我国学者也有针对土地利用在生态环境方面上的研究,如赵玉等人基于新疆2000—2020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当量因子法深入探讨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规律,根据实验结果强调我们应注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协同发展、空间流动以及影响因素的探究[18]。而李旭亮等人系统总结了北方农牧区交错带LUCC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在综合模拟和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建议未来研究应融合多手段、多学科、多尺度的方法,以深入揭示该地区的LUCC过程及其对环境的综合影响[19]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对于土地利用研究经过多年深化与拓展,在土地利用及其评价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众多学者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从多个区域尺度对土地利用绩效进行了深入探究,其中不乏对城市区域的关注,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提升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遥感分类、深度学习、以及物元评价模型等研究技术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也紧跟时事,探讨环境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不确定影响等,有助于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区域尺度上在大比例尺微观角度和特定情况下的研究仍然较为溃泛,而研究方法上不论是遥感分类还是其他模型都具备着一定的局限性,土地利用研究实践在生态效应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影响。

未来仍需加强在微观尺度、特定情况下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深入研究,同时注重跨学科、跨领域、多方面、多维度的合作与交流,落实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实践研究,以此全面了解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判土地利用带来的效益,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全面、优化、可持续的有力支撑,提出更加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优化建议,提高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研究水平,形成更具前瞻性的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体系。这不仅需要研究者们的不断努力和深入钻研,也需要整个学术界的持续探索,相信在未来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取得更卓越的成就,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琭,陶德鑫,史鲁彦.黄河流域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比较[J].水土保持学报,2024,38(01):255-266+277.

[2]王端睿,毛德华,王宗明等.东北地区土地覆被格局变化模拟:基于CLUE-S和Markov-CA模型的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24,44(02):329-339.

[3]张彤.黄河流域甘肃段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3.

[4]郝健树.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20.

[5]王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潞城区建设用地利用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9.

[6]王多民,于海波,皇甫玉斌等.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动态演化与趋势前沿——基于1990—2020年WoS核心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管理评论,2024,36(01):87-102.

[7]邓楚雄,卢涛,李忠武等.长沙市农地利用净碳排放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1,44(03):9-17.

[8]杨志,李才文,任正龑等.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宁夏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3,45(04):796-805+766.

[9]侯娟.基于主成分分析及TOPSIS模型的山西省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10]王枫,汤沛銮.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评价——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2):87-95.

[11]刘松.开发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12]刘强.新疆阜康产业园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

[13]冯畅,李嘉洁,杨柳等.土地利用对湘江流域蒸散发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23,41(12):10-13+23.

[14]张蚌蚌,郭芬,黄丹等.陕北“一户一田”和“一组一田”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与绩效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20,36(15):28-36.

[15]冯权泷,牛博文,朱德海等.土地利用/覆被深度学习遥感分类研究综述[J].农业机械学报,2022,53(03):1-17.

[16]罗文斌,吴次芳,吴一洲.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1):1321-1326.

[17]吕利娜,王璐瑶,崔慧珍等.灰色-马尔科夫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2):1-8.

[18]赵玉,张永福,卜祥等.2000—2020年新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3(06):53-60+80.

[19]李旭亮,杨礼箫,田伟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10):3487-349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No.2021KY0646),广西财经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No.2022XJ22),广西财经学院2023年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No.202211548180)

第一作者:袁金霞(2002-),女,汉族,广西钦州人,本科学历。

通讯作者:黄  毓(1991—),女,主要从事不动产资源管理及评估、公共资源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