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融通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3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融通路径研究

高  辉

(菏泽学院 274015)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素养与劳动教育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也为两者之间进行融通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揭示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融通的价值意蕴及存在的困境,进而探索实现两者融通的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素养;应用型高校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了实现为社会培育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新时代应用型高校需要形成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达到学生对职业诉求的需要,注重应用和能力达到协调统一,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走向工作岗位后高质量地融入职业活动提供有力的前提。而劳动教育和职业素养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因此,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可以相互渗透与融通。劳动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对职业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识,而职业素养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因此,将劳动教育和职业素养进行有效融通,是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路径。

一、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融通的价值意蕴

应用型高校无论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等各方面的目标制定都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体现出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因此,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也要凸显应用性和专业性的诉求。而职业素养和劳动教育不仅在外在形式上有联系,都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实习等形式展开,而且两者的内在价值也存在很大的关联性,都能体现全面育人的价值诉求。两者之间进行融合一方面可以以劳动教育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应用型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借助职业素养教育的形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更具有实效性。因此,将两者内在和外在的逻辑关联性加以有效运用和融通,可以更有效地增强应用型高校人才的适用性。

(一)涵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然选择

“工匠精神”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它是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等职业素养的统称,也是职业人职业伦理精神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体现。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作方式越来越精细化,专业技术人员更需要“工匠精神”的滋养,不断树立对职业的敬畏和责任感,否则就容易出现“差不多”思想,最终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隐忧。因此,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平台,应用型高校更需探寻一条如何通过劳动教育涵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工匠精神”中包含着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诸多职业素养的内涵,而职业素养教育与劳动教育在内在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都是互通的,因此,借助职业性劳动可以丰富涵养工匠精神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获取劳动技术,适应职业环境,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会变革创新的态度,使之与自身职业发展、职业愿景达到相匹配。

(二)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参与到职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另一方面要根据职业特点运用所学技术,帮助自身所在组织解决工艺流程问题或者进行原有技术改进,而这些内容都和人的体力劳动、智力劳动紧密相连,与劳动教育中强调的应用性价值方向一致。因此,将职业素养融入到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中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讲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借助劳动教育让学生获得基本职业能力,比如组织沟通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通用技能,具有迁移性,可以广泛运用到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第二层面是通过创建职业性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提早感受所学专业的职业性劳动,对本专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有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形成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实践依据;第三层面是在劳动教育中融入职业性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塑造,从而让学生获取创新思维、变通能力等高阶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而这些能力都是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积累得到的。

(三)助推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进行融通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公众责任意识,即自觉履行义务和享受应有权利的认知,这是人成长的重要标志,也符合学生主体融入社会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基本条件。社会实践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劳动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劳动教育中获得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和职业活动联系紧密。第二,构筑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是人社会化的前提之一,通过职业素养和劳动教育的融通,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学习、落实和发扬职业规范,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序的社会规范认同。

二、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融通面临的困境

(一)劳动教育观念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匹配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育中缺少对应用型人才育人目标的体现,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匹配。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形式缺少职业素养的融入。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依然停留在义务劳动、志愿服务上,比如开展清扫除冰、站岗维稳等服务性劳动上,缺少与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开阔视野受限,不利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结合办学定位,系统性整合劳动教育设计能力不足,缺少形成学校、企业、政府、家庭等全方位的协同运行机制,表现出劳动教育孤立性的特点,无法满足地方发展的特色。

(二)劳动教育内容与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培养不相关联

应用型高校的育人目标旨在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以此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地方特色,因此在育人过程中更需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和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劳动教育内容和学生职业素养关联性不足。一方面,劳动教育内容统一化,缺少地方发展特色,做不到因地制宜。应用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劳动教育基地与本地的优势产业、优质企业联系不紧密,无法发挥地方发展优势,造成劳动教育无法实现地方特色和现代化的表达。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内容中与学生专业融合度不高,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劳动教育内容设计普遍以高校作为基准单位,统一进行布局设计,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尚未形成结合专业发展特点,设计劳动教育内容。

(三)劳动教育方式与应用型人才个性化需求不相匹配

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个性化发展,比如人文性、实用性的特点更为突出,但是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个性化需求。一方面,劳动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都在采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践的方式,但是第一课堂中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第二课堂缺少对专业特点的针对性实践方式;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方式缺少系统化,缺少开放性和发展性。现在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方式未能根据新时代发展特点进行扩充和丰富,更多存在形式化,创新度不足,无法持续实现大学生劳动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

三、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融通路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完善三全育人格局

根据《意见》要求,应用型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加强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培育。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体现劳动教育的关键指标,提升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重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二,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注重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方面的融入,通过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量化具体指标,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学习诚实守信、敬业创新等职业精神,养成主动学习、任劳任怨的职业态度。第三,课程设置和要求方面,通过对地方产业开展调查与论证,结合地方需求,将职业素养与课程设置,尤其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有机结合,形成“专业素养+劳动素养+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设置体系,尤其将职业素养融入到劳动教育中,达成“三全育人”的高质量效果。第四,实践与评价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注重强化学生实践性学习,强化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合,并形成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全方位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

(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融入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对学业、职业的认识。

第一,劳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劳动教育不仅要包含劳动价值观、劳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还需积极拓展到职业素养的融入,比如工匠精神等。通过整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将车间、企业工作场景和流程融入到劳动教育课堂中,并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思考,实现工匠精神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中,达到工匠精神传承和发展的目的。另外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地方产业需求,开发编写劳动教育校本化教材,建设多层次劳动教育实训基地,使职业素养进教材、进实践。

第二,劳动教育方式方面。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结合,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专业劳动”的劳动教育方式的实现。比如在创新创业课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将创新精神、诚实严谨等职业精神融入到课堂中,突出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同时,积极打造第二课堂建设,与第一课堂实现联动。应用型高校积极拓展合作企业,与企业做好接洽,鼓励其接受更多高校学生进企业,并进一步挖掘外在劳动资源,比如周边社区、博物馆、其它高校等劳动资源进行合作共享,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扩充第二课堂范围,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三)强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融通基础

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等劳动价值观,用心感召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感知能力,从多方面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通过加强培训,建设一支以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导师为主,校外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为辅的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并建立劳动教育研究平台,规划学校各类劳动教育资源,统筹制定劳动教育教学方案。同时还应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四、结语

如何实施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劳动教育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础。而职业素养是劳动教育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将职业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通,相得益彰,发挥协同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能力,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培养新时代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晖,唐国伟,吴丹.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12):111-116.

[2] 薛诚,华章琳.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难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2(5):103-108.

[3] 董杰,连晓庆.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诉求与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8):100-104.

[4] 田友谊,李婧玮. 职业启蒙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价值创生及路径探寻[J].教育科学研究,2022(11):5-11.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年度课题: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融通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ZC0056

作者简介:高辉(1984-),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劳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