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23年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科共建项目”《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3GJ-07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3

基金项目:2023年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科共建项目”《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3GJ-07

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现状综述

严烨  肇庆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61

王志方 肇庆市端州区河苑小学  广东 肇庆 526061

摘要:中国民族器乐历史悠远、形式多样、种类纷繁,反映着中国音乐艺术的辉煌成就,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肇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历史名城、岭南文化发祥地、广府文化发祥地。同时肇庆市具备以肇庆学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办学水平突出、成果丰硕,享誉广东省内外。作为这样一座城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弘扬中国民族器乐就格外显得“义不容辞”。故研究肇庆的中国民族器乐发展,旨在对肇庆本地的传统文化传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及相关数据资料,对肇庆市的民族器乐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目前其主要存在的系列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学界的重视,使肇庆市的民族器乐能得到较好的传承、发展与研究。

关键词: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现状

一、问卷及调查说明

笔者关于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制定了一份电子调查问卷,问卷主要针对工作和生活于肇庆市辖三区五县(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德庆县、怀集县、封开县、广宁县)的常住居民,不限制年龄段和职业。问卷共设置15道问题,收回有效问卷1034份。

关于是否对中国民族器乐感兴趣的问题,其中答案为感兴趣的占80%,为不感兴趣的占20%。问卷显示在众多民族乐器中,对古筝和竹笛感兴趣的较多,分别占43.38%和26.09。另外,71.43%的问卷结果显示浏览过肇庆市民族器乐活动的信息;73.59%的问卷结果显示愿意学习和支持家人学习民族器乐;关于是否参与过肇庆市的民族器乐活动,其中肯定回答占74.04%。

感兴趣否                      乐器兴趣程度

有无浏览                       支持和不支持

此外,笔者对肇庆市民族器乐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统计与调查。高校层面,肇庆市共有三所大学开设音乐专业,包括肇庆学院、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其中肇庆学院音乐学院设有器乐教学部,包含民乐专业教师数量为6人,其中古筝专业教师4人(其中1人兼任二胡专业教师),琵琶、古琴专业教师1人,竹笛专业教师1人。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共有民乐方向教师3人,其中1人为编内教师,专业方向为古筝,2人为外聘教师,专业方向分别为竹笛和古筝。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设有音乐与舞蹈学院,含古筝专业教师1名。中小学方面,能较好掌握民族器乐(古琴)演奏的教师仅有1人。演艺团体方面,肇庆市歌舞团含竹笛演奏员1名。教培机构方面,由于数量较大且人员不固定,无法统计出准确结果。

二、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现状综述

进入现代社会后,肇庆市中国民族区器乐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器乐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另一方面,西方音乐文化的涌入也为本土器乐带来了冲击。

笔者通过问卷及田野调查等方法,对肇庆市民乐的发展进行较为详实且全面的了解。近年来,经过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从业者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肇庆市在传承和发展民族器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与弊端,主要有如下体现:

一是社会普及度不高、覆盖面不广。主要反映在相关活动较少,民族器乐的学习者数量不多。当前社会对于民族器乐的认识和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城市以外的地区,民族器乐的学习者和爱好者相对较少,相关的活动也相对较少。在一些地区,尤其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孩子们可能没有机会接触到民族器乐的学习。即便有,也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而难以得到高质量的教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了解不足,对民族器乐的兴趣也就相对较低。民族器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宣传和推广力度还有待加强。如果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社区、媒体等,进行更多的宣传和推广,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

二是民族器乐相关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民族器乐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民族器乐相关从业者的水平却参差不齐,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民族器乐艺术的传播效果,也制约了其健康有序的发展。造成民族器乐相关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民族器乐的学习与传承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深厚的艺术素养,而当前社会节奏快速,许多年轻人难以静下心来深入学习和掌握民族器乐技艺。其次,民族器乐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各异,要想全面掌握各种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成本。其次,由于民族器乐市场相对较小,从业者的收入待遇相对较低,这也限制了从业者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解决民族器乐相关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加大培训力度、开展比赛演出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从业者的水平,推动民族器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从业者自身也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器乐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已经成为影响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政府和社会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包括对中国民族器乐的支持和资助减少。资金短缺可能限制了音乐教育、演出活动、乐器制作等方面的发展。经济发展缓慢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数量受到影响。缺乏优秀的音乐教师和教学资源,限制了肇庆市民族器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文化消费能力有限。进一步导致民族器乐演出的市场需求不足,限制了音乐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一点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所面临困境也可见一斑。老一辈音乐家因为生活困难而难以维持传承活动,年轻一代可能因为缺乏机会和兴趣,而缺乏对民族器乐的学习和传承。

尽管经济发展缓慢可能对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肇庆市无法克服这些困难。政府和社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支持和促进民族器乐的发展,如增加投入、优化教育资源、推动文化消费、加强传承等。同时,音乐家和爱好者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力,推动肇庆市民族器乐的发展。

(二)文化艺术根基浅薄

1民族器乐优秀人才流失

民族器乐优秀人才的流失,无疑对肇庆市乃至整个中国的民族器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层面,包括音乐创作的停滞、音乐教育的落后、音乐文化的淡化等。

首先,优秀民族器乐人才的流失导致了音乐创作的停滞。这些人才是民族音乐创作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流失意味着新的音乐理念和创作手法的缺失。这可能会导致肇庆市,甚至全国的民族器乐作品缺乏创新,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人才流失也影响了民族器乐教育的发展。优秀的民族器乐人才在音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流失可能会导致音乐教育资源的不足,影响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这也可能会使年轻一代对民族器乐的兴趣降低,进一步加剧人才流失的问题。最后,民族器乐优秀人才的流失还可能影响音乐文化的传承。民族器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需要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如果这些人才流失,那么音乐文化的传承就可能面临中断的风险,这对于肇庆市,乃至整个中国的音乐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有鉴于此,肇庆市应高度重视民族器乐优秀人才的流失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和培养音乐人才,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还应加强民族器乐教育,提高公众对民族器乐的认识和兴趣,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群众文化艺术意识较为匮乏

群众文化艺术意识的匮乏对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具体影响。第一,群众参与度和兴趣不高。如果群众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参与度不足,那么对于民族器乐这种需要公众参与和推广的艺术形式来说,其发展自然会受到限制。缺乏观众和参与者,民族器乐的演出和普及活动就难以持续。第二,发展资金和资源短缺:文化艺术意识不足可能导致政府和社会对民族器乐的支持和投入不足。缺乏资金和资源,乐器的购买、维护和更新,以及音乐家的培训和演出都会受到影响。第三,教育和传承困难:如果群众对民族器乐的价值和意义缺乏认识,那么这种艺术形式在教育和传承方面就可能面临困难。年轻一代可能不愿意学习和传承这种艺术形式,从而导致其逐渐失传。第四,缺乏创新和发展动力:如果群众对民族器乐的需求和期望不高,那么音乐家和创作者就可能缺乏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创作和表演更受欢迎或更具市场潜力的艺术形式。第五,文化认同感的减弱:民族器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群众对其缺乏了解和认同,那么整个社会的文化认同感可能会减弱。这不仅会影响民族器乐的发展,还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艺术意识的匮乏对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参与度、资金支持、教育和传承、创新动力以及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因此,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意识,加强对民族器乐的宣传和推广,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琳琳.湘西民族器乐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J].品位·经典,2023,(17):44-47.

[2]李志聪,王洪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研究[J].经济师,2023,(07):224-225+227.

[3]博特乐图.表演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器乐及其变迁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04):31-41+4.

[4]田屹.田屹.当代多元文化视阈下民族器乐的发展研究[M].新华出版社:202007.210.

[5]萧梅.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J].中国音乐学,2020,(02):74-91+2.

基金项目:2023年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科共建项目”《肇庆市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3GJ-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