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2

农田水利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张璇

徐州市贾汪区水务保障中心 (江苏省 徐州市 221011)

摘要:本文探讨了农田水利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首先分析了农田水利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水资源短缺、污染和效率低下等问题。随后,介绍了农田水利技术的创新方向,如智能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地下水补给技术,这些技术的实施旨在提高灌溉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最后探讨了节水灌溉、循环利用和生态水利工程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强调了整合创新技术与可持续理念的重要性。

关键词:农田水利;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智能灌溉

引言:

农业水利是维持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水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农业水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良好的农田水利系统不仅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能有效应对干旱和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农田水利面临的主要挑战

农田水利系统面临的挑战,尤其体现在水资源短缺、污染和效率低下这三个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健康状态。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更为明显。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可用的水资源量却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越来越有限。这种矛盾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限制了农田灌溉和作物生产的能力。与此同时,水体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以及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或间接进入水体,不仅降低了农田灌溉水的质量,还威胁到了土壤健康和生态平衡。这种污染长期积累,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健康构成了隐患。效率低下是农田水利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传统灌溉方法,如漫灌、喷灌等,尽管使用广泛,但水分利用效率不高,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此外,这些灌溉方式往往无法精确控制水量的供应,既无法满足作物生长的实际需求,又增加了水资源的无效消耗。

二、农田水利技术创新

(一)智能灌溉系统

智能灌溉系统代表了农田水利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灌溉的精确管理和高效利用。这种系统通过安装在农田中的传感器来监测土壤湿度、温度、气象条件等多种环境参数,这些数据随后被传输到中央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单元根据预设的灌溉策略和实时收集的数据,精确计算出作物的实际水分需求。然后,通过自动控制设备调节灌溉量和灌溉时间,确保作物能够得到最适宜的水分供给。这种精确控制不仅显著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还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升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智能灌溉系统的另一大特点是其灵活性和自适应能力。系统能够根据天气变化和作物生长阶段的不同需求自动调整灌溉计划,无需人工干预,从而在保证农业水利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节约用水。此外,智能灌溉系统还能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灌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如灌溉效率分析、作物水分需求预测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还能促进农田水利管理向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灌溉设备,智能灌溉系统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提高灌溉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二)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灌溉技术的一项重要创新,有效地融合了灌溉和施肥两大农业生产过程。该技术通过特定的设备和系统,将溶解在水中的肥料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部,实现了水分和营养素的同步供给,从而提高了灌溉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加快了作物的生长速度,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首需设计合理的灌溉和施肥计划,确保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条件,精确控制水肥的量和比例。这要求使用先进的监测和控制系统,如土壤湿度传感器、自动化控制器等,以实时监测土壤和作物状况,自动调整灌溉和施肥的策略。此技术不仅节约了水资源和肥料,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通过精确施肥,还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健康和生态平衡。与传统灌溉和施肥方法相比,水肥一体化能够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浪费,避免因过量施肥而导致的土壤盐碱化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水肥一体化系统也在向更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可以进一步优化灌溉和施肥的精度和效率。例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作物生长模型能够预测作物对水肥的需求,实现更为精细化的管理。

(三)地下水补给技术

地下水补给技术,作为农田水利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人工或自然方式增加地下水资源,以缓解地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这项技术通过促进雨水和其他地表水向地下渗透,增加地下水位,从而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水源。实施地下水补给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建设渗水井、渗水沟和渗水坑等人工设施,以及创建湿地、恢复河流流域等自然生态系统方法。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将收集到的雨水和地表径流导入地下,增加地下水库存,提高地区的水资源再生能力。地下水补给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增加地下水资源,减轻地表水资源的压力,而且有助于改善水资源的质量。通过地下水的自然过滤作用,可以降低水中污染物的含量,提高水质。此外,地下水补给技术还能促进水循环的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增加地下水位有利于支持地下生态系统的稳定,对维持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地沙化和减轻干旱影响等都有积极作用。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

(一)节水灌溉与循环利用

节水灌溉与循环利用技术是应对水资源短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这一技术侧重于通过先进的灌溉系统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浪费,并通过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提升水利用效率。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地下滴灌等多种形式。滴灌技术通过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有效减少了蒸发和渗漏损失,提高了水的直接利用率。微喷灌系统通过微小的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作物周围,同样可以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和损耗。地下滴灌则将水管埋设在土壤之下,直接向作物根系供水,这种方法既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损失,又避免了土壤结构的破坏。循环利用技术则着眼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通过建设合理的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可以将农田排水、加工厂废水以及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处理后,重新用于灌溉。这不仅减少了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而且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对水体的污染。节水灌溉与循环利用技术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土壤类型及作物需水特性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此外,还需通过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和使用效率,从而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二)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作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融合了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理念,旨在通过模拟或恢复自然水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这种工程不仅关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注重保持和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设计和实施生态水利工程时,注重选择自然流体力学原理和生态学原则指导下的工程方法,例如,通过恢复湿地、建设人工湖泊、修复河流连通性等方式,既能有效调节和存储水资源,又能提供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生态水利工程还包括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城市水文调控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增加城市地区的雨水入渗和蒸发,减少径流量,从而缓解城市洪水风险,改善城市微气候,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生态水利工程的应用也体现在农田水利中。通过建设生态沟渠、植被带等,不仅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减少肥料和农药的流失,而且能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增强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在面对全球性的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时,农田水利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整合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采用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和地下水补给等先进技术,我们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实施节水灌溉、循环利用和生态水利工程等措施,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实践,将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合,以应对挑战,实现农业水利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水利2013(21):4.

[2]高志德.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策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4):142-143.

[3]王平玲.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分析[J].水利电力技术与应用,2023(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