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2

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杨广

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摘要:目的 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我院妇产科收治患者中任意择取200例进行观察,通过盲选法分组,对照组100例手术患者在术后接受一般护理,观察组10-例手术患者在术后接受术后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评分。结果 从统计结果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更轻,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高于对照组的,组间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情况更好,前者评分、评分均比后者评分更低,组间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措施,有助于术后尽快恢复,减轻疼痛程度的同时,满足更多患者需求,临床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也随之升高。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妇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分析

引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压力的增加,妇科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妇科疾病包括卵巢、外阴、子宫、阴道疾病等,手术是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手术属于有创操作,且妇科疾病与生育关系密切,患者的心理压力通常较大。精细化护理是以现有护理模式为基础,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与细节护理。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行妇科手术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1]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我院妇产科收治患者中任意择取200例进行观察,通过盲选法分组,对照组例手术患者在术后接受一般护理,观察组例手术患者在术后接受术后护理措施。对照组:手术患者中,年龄最小者42岁、年龄最大者65岁,其中剖宫产手术共例、输卵管切除例,子宫全切例,良性肿瘤切除例,卵巢切除例。观察组:手术患者中,年龄最小者40岁、年龄最大者67岁,其中剖宫产例,子宫全切例,输卵管切除例。两组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年龄、手术类型等基本资料齐全,经检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科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术前交流、禁食禁饮、机械性肠道准备,术中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肛门排气、静脉补液及镇痛。1.2.2实验组术前护理:①通过视频宣传等方式讲解手术相关事宜,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②做好常规检查,明确病变部位;③术前6h禁食、禁水,做肠道准备,手术日清晨6:00前温服10%葡萄糖250ml+复方氯化钠250ml;④指导家属给予患者心理及护理支持;⑤明确精细化护理方案,与医师及时沟通。术中护理:麻醉前后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决定是否需要增加暖风设施,并密切监测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术后护理:①遵医嘱常规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30215)100mg减轻术后应激反应,根据病情放置腹腔引流管;②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并查看切口恢复情况;③术后1d对患者进行肩背部放松;④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注意事项,对健康生活和饮食习惯进行宣教[2]

2结论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降低,其中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SAS

SDS

护理前护理后

护理后

护理前护理后

护理后

对照组

100

54.24±5.37

47.72±4.64a

53.19±5.21

46.08±4.26a

实验组

100

54.21±5.39

43.76±4.53a

53.98±5.17

41.28±4.12a

χ2

0.039

6.107

1.076

8.099

p值

0.969

0

0.283

0

3结果

妇产科手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女性健康有好处,但手术后难免会出现负面情绪、身体疼痛等并发症,影响术后康复。很多女性患者在接受手术后会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因为她们担心病情难以恢复,在心理暗示下很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疼痛。术后出血可能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等大型手术。手术过程中的切割、切口大小和位置可能影响出血风险。子宫无法有效收缩,导致出血难以制止。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出血;凝血功能紊乱,如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使用,也会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年龄增长是手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在绝经期后的妇女中。肥胖增加了患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能与炎性反应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术后过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和活动限制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术后切口裂开是一种潜在的并发症,尤其是在剖宫产和会阴侧切术后。风险因素包括手术创伤、麻醉药物使用、肥胖、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手术过程中的切割和缝合可能影响切口的愈合,增加切口裂开的风险。一些麻醉药物可抑制切口愈合过程中细胞增殖和蛋白质合成,进而增加切口裂开的风险。肥胖患者的皮肤弹性差,组织张力不均匀,容易导致切口裂开。糖尿病会影响切口愈合,使切口裂开的风险增加。妊娠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切口愈合,增加切口裂开的风险。对于妇产科术后的患者来说,瘢痕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外部刺激、感染、瘢痕体质等。个体对于瘢痕形成的倾向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家族可能更容易出现瘢痕增生。术后切口的过度张力、摩擦、拉力等外部刺激可以刺激瘢痕组织的增生。切口的感染会导致炎性反应加剧,可能增加瘢痕形成的风险。某些个体具有较易形成瘢痕的特点,如皮肤色素沉着、瘢痕容易凸起等。在以往的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普遍给予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于一些手术患者,会担心是否影响性功能或生育能力,甚至担心手术失败而影响夫妻感情,由此产生忧虑多疑的心理。护理人员应该讲明手术的利弊,并告知该类手术非常成熟,对于日后生活质量无不良影响,尽量打消她们的顾虑。同时,还要给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工作,让其成为患者坚实的后盾,不用过多担心身体、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由于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而贻误治疗时机,尤其是一些性病患者,会担心家人、同事的冷落,还会担心是否影响个人生育,由此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对此,护理人员要及时伸出“关爱之手”告诉患者这类情况比较常见,“逃避”治疗只能错上加错,无论是对自己的身体,还是对家人,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本次研究将术后护理措施用于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护理的实施主要从心理疏导、疼痛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帮助患者从意识上了解疼痛产生原因,进而放松身心。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更轻,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情况更好,前者评分、评分均比后者评分更低,组间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术后护理措施对于妇产科手术患者来说具有重要价值,对减轻疼痛,提高预后效果可起到良好作用[3]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减轻疼痛程度的同时,满足更多患者需求,临床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也随之升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申娇.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9):123+140.

[2]白欣,邢艳娜.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27):132+134.

[3]黄建坤.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9):14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