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科普之血常规报告的解读

/ 2

医学检验科普之血常规报告的解读

程广坤  张鹏辉通讯作者 张晓雪  郭辉 卢立全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上海  201299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实验室检查之一,主要通过抽血来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项目,是常用的初步筛查血液系统疾病的检查,能检测出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的异常。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现象,可能是患者的病情引起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改善。然而,血常规检验的报告是临床检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了解血常规检验报告非常重要。故,本文就医学检验科的血常规报告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血常规检查能检查出那些疾病:

    感染性疾病:白细胞计数会升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

贫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等会降低;

炎症:红细胞沉降率(ESR)会升高,白细胞计数也可略微上升;

凝血障碍:血小板计数可以提供有关凝血功能的重要信息;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可以检查血糖浓度;

骨髓疾病:可以检测出不正常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

·血常规报告内主要检测指标:

红细胞计数(RBC):评估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红蛋白浓度(Hb):用于诊断贫血及其类型;

红细胞压积(Hct):反映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比例;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有助于诊断大细胞性或小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显示红细胞大小的变异性;

白细胞计数(WBC):用于诊断感染或炎症;

白细胞分类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反映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体内的比例;

血小板计数(PLT):评估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指标意义解读:

RBC:红细胞计数是血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预示血液系统存在疾病,需要引起重视。红细胞过高往往见于原发性造血系统疾病,比如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或继发红细胞增多等。红细胞减少也就是贫血,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贫血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Hb:血红蛋白浓度是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浓度。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可能是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症状,但也可能是某些营养不良或疾病的表现。此外,血红蛋白浓度只是血液中获得氧气的一个重要指标,与身体利用这些氧气的能力和健康状态等因素也有关联。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Hct:红细胞压积又叫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此数值的大小主要和红细胞的数量有关。红细胞压积增加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增多或血液浓缩,减少见于各种贫血以及全血容量增加。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正常性的贫血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等。平均红细胞体积大于正常的贫血,常见的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小于正常的贫血,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以及慢性感染、炎症、肝病、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所引起的贫血等等。

MCHC:若患者MCHC低于正常值,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若患者MCHC为正常值,则需根据其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来判断是大细胞性贫血,还是正常细胞性贫血。若MCV值高于100fl则称为大红细胞性贫血;若MCV正常(80~100fl),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由此可缩小病因范围,结合其他相关检查可明确患者贫血原因。

RDW:红细胞分布宽度是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偏高主要是指红细胞之间的体积差异变化较大,病理性偏高多见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贫血类疾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WBC:生理性增加,可见于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极度恐惧及疼痛等;病理性增加,可见于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尤其是各种球菌引起的感染;中毒、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等;病理性减少,可见于某些传染病包括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以及脾功能亢进等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其次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数量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急性化脓性细菌或真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低常见伤寒、副伤寒、流感、虐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放射线照射等。淋巴细胞升高常见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减低常见影响免疫系统的疾病,比如细胞免疫缺陷病、狼疮性疾病、艾滋病等。单核细胞升高常见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减低的话临床意义不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多见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传染病;减低多见伤寒、副伤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多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等。

PLT:血小板增多多见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淀粉样变性等;血小板减少多见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性血小板减少,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先天性或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大量出血等;继发性巨核细胞减少性血小板减少,如骨髓发育不全或被异常组织浸润、营养缺乏等;理化因素所致的骨髓抑制,如严重感染,苯、砷、金制剂中毒,放射线及药物影响等。

·在解读血常规报告时,需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过度解读:切勿将单个指标的轻微异常,误解微严重疾病的表现。应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和患者的整体情况;

忽视历史数据:对于接受长期监测的患者来说,忽视历史数据可能会导致对其病情变化做出错误判断;

忽视临床症状:血常规报告只是一种辅助检查,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血常规报告是临床医学中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之一。通过解释和分析其指标,医生可以帮助确定患者的血液状况和疾病状况。在解读血常规报告时,要遵循科学的步骤和方法,避免误解和过度解读,并从患者的整体情况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有必要跟踪、监测和治疗异常结果,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