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分析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疗效

曾虹

绵阳市中医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疗效。方法:抽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行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对照组行单纯性胃肠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有意义。结论:上消化道息肉采用联合治疗后能有效去除息肉,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具有较高临床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胃肠镜;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上消化道息肉

临床中,上消化道息肉疾病较为多见,在进行医学检查和诊断的时候,上消化道息肉疾病处于早期阶段无明显症状,继而容易忽视,若是疾病发展严重时会则出现上腹疼痛、腹胀以及恶心呕吐等情况,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本文主要就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疗效展开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70例,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最小年龄21.5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为(40.25±2.50)岁,息肉直径为5-20.5毫米;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59岁,平均年龄为(40.55±2.65)岁,息肉直径为6.5-20毫米。对比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直径等资料并无差异性,即P>0.05。

1.2 方法

在实际治疗中,对照组中患者行单纯性胃肠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即术前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心电图、血压测量);随后告知患者术前8小时禁食,内镜经口插入患者上消化道内,应用胃镜对患者息肉进行全面观察,若是发现息肉直径超过0.5厘米,则需判断其良、恶之后再应用电凝切除,若是小于0.5厘米,则可以直接电凝去除,待电凝过程完成后进行逐步电切;息肉直径超过0.5厘米,则需用圈套器收紧并提起,在粘膜下注射1∶10000的肾上腺素,最后使用高频电刀进行切除。切除完成后将瘤体全部取出进行病理检查。在手术中出现出血情况时需要对患者喷洒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和凝血酶等进行止血操作,手术三天后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研究组中患者行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其中胃肠镜下高频电切术与对照组操作相同;氩离子电凝术的具体操作如下:即当息肉切割完成后,需选择氩气流量为1.0L/s,氩离子的输出功率设置在40W的左右,随后展开止血操作;患者需在术后需禁食24小时,待第三天后方可进流食,在患者身体逐渐恢复后逐渐过渡为正常饮食,并且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类抗溃疡药物进行治疗,持续时间为21天。注意:患者需避免大体力的运动,静卧休息,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治疗指标包括手术完成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常见并发症有出血、腹痛、黑便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指标

研究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表

分组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研究组

35

46.81±1.42

56.26±50.77

5.3±1.2

对照组

35

90.23±2.15

77.59±80.18

7.8±1.5

t

/

5.147

6.318

4.581

P

/

<0.05

<0.05

<0.05

2.2比较两组并发症

两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见表2,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表[n(%)]

分组

n

出血

腹痛

黑便

总发生率(%)

研究组

35

1

1

0

2(5.71)

对照组

35

3

2

1

6(17.14)

2

/

/

/

/

2.187

P

/

/

/

/

0.025

3讨论

上消化道息肉又叫上消化道粘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原因是上消化道粘膜存在慢性炎症从而导致局部粘膜出现异常的增生、肥大,最终出现粘膜隆起样病变;通俗来讲就是消化道粘膜上突然出现了许多多余的肉;息肉分为两种,即单发与多发,具体的致病因素尚不明确。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突出于黏膜表面的赘生物,多发生于胃肠道,是临床上较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早期多无显著临床症状,如果处理不及时,消化道症状会随之出现,甚至发生出血和癌变,所以及早的诊断并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就目前来看,胃肠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属于临床常用的一种息肉治疗方法,虽然可以解除患者的疾病困扰,但是其后续身体恢复并不是很理想,极易出现并发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2]。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与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氩离子电凝术治疗方法的应用频次也在升高,其工作原理如下:即氩离子束属于较强惰性可燃气体,无毒、无味,对人体的无损害,且氩离子束也可以提供高频,高压的电流,能够起到有效止血的效果,防止患者出血量过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将其应用在临床中,可以避免黏膜面、肌层的组织出现氧化、碳化情况;同时氩离子束作用深度较浅,不会对患者身体组织造成深度损伤;另外氩离子束在完成止血操作后能够产生一层绝缘层,防止电热效应对深层组织造成,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

总体来说,胃肠镜下高频电切术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后,能够有效去除息肉,保护机体组织,减少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沈杰,刘国正,陈洁玲,等. 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疗效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22,28(7):572-575.

[2] 刘钦. 黏膜下注射后肾上腺素高渗盐水对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4(17):2503-2504.

[3] 何玉环. 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0(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