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内涝治理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老城区内涝治理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

熊健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 6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老旧小区的排水系统已经老化,对城市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多次报道的城市内涝给城市各方面带来的危害至今仍让我们记忆犹新。在面对城市内涝问题时,我们的传统做法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政治动员和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的部门应对,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往往出现内涝频发的现象,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城市内涝;内涝治理;海绵城市;排水防涝

引言

城市内涝是我国多发的灾害事件,传统治涝强调雨水的快速收集和末端集中排放,治理思路主要以工程防御为主,而且治理措施单一,缺少对水系统相互作用机制、水资源利用以及超标降雨应急除险等多方面的整体统筹,更无法适应当今气候变化带来的暴雨、洪水、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风险。

1内涝治理政策文件的主要要求

1.1明确治理目标

(1)近远期目标逐层推进对于近期目标,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在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功能不丧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关于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洪涝灾害损失率有效降低”。《“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超大特大城市‘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基础设施运行更加高效,大中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明显提升,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到2035年,要求全面建成绿色、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国办提出“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全面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式基本实现绿色转型,设施整体质量、运行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因地制宜“海绵化”,新老城区差异建设

国办发23号文提出“各地区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水规计提出“因地制宜做好河湖水系连通”,“科学布局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发挥系统治理效益”。国办发提出“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老城区改造更新按有关标准补齐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消除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城区”,并再次强调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

2老城区内涝治理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

2.1完善山体拦蓄工程

山体截洪设施不完善,山水散排至市政道路,造成道路雨水收水措施收集不急,易造成道路积水。通过对城区内山水拦蓄系统进行梳理,对建成区内影响城市交通安全的山体增加山水拦蓄治理措施,避免山水随道路散排,道路积涝影响交通安全。山体内增设鱼鳞坑、雨水调蓄池、山谷塘坝等措施,提高雨水下渗能力,通过建设截洪沟、山水下泄通道等措施,使山水有组织排放至周边河道或雨水系统内。

2.2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标准

对老城区排水系统进行物探检测,对其进行防涝能力评估,对不满足排水要求的雨水管道进行提标改造,使雨水管道排水能力满足要求。同时对铁路桥下涵洞等无排水出口的低洼易涝点,采取提升泵站的方式进行抽排,降低内涝风险及影响。雨污合流及管道缺陷处理对雨污合流管网进行分流改造,将已完成雨污分流的雨水管道入河口位置挡墙或溢流墙拆除。同时对城区雨水管线进行清淤检测,对存在的缺陷进行修复,提高雨水管道排水能力。对中心城区现状易涝点排查梳理,针对积水点逐点进行成因分析,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

2.4加强河道综合治理

针对内河河道淤积严重,行洪断面不足,河道下游排放受限河道进行拓挖改造,对河道清淤整治,降低河道常水位,满足行洪功能的同时降低对雨水管道入河口排水能力的影响。

2.5智慧排水系统建设推行

“智慧排水”系统的应用,利用科技手段指导排水设施建设管理。在排水系统和流域系统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包括河湖、管道、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雨水泵站等,通过布设视频、水位、流量、水质等感知设备,对重点区域、河流、排水管道、泵站等进行实时信息的采集与监视。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展示、统计、分析等功能。当监测数据超过标准要求或异常时,系统自动报警通知管理人员。同时可以调取现场图像画面,直观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排水管网的运行状况,有效识别雨污水管道淤积管段并及时发现井盖异常,以快速做出响应。

2.6新材料应用

针对城市地面被沥青、水泥路面覆盖,渗水性能差问题,建议使用具有良好透水性能的沥青混凝土新材料,在广场以及停车场、人行道等地面采用透水转、网格砖或砂砾石铺地,减少地表雨水径流,有利于雨水直接渗入地下,同时透水地面还能过滤地表污物,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使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2.5落实工作责任,保障资金投入

由市政府统筹,进一步建立多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明确涉水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内涝治理的工作合力;加强地区协调联动,尤其是建立上下游的联防联控机制,做好地区之间的横向合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内涝治理中来,结合金融市场发展和城市自身需求,因地制宜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例如债券、水权交易市场、政策性金融机构、保险工具等。探索商业性项目打包、奖补机制、使用者付费等模式,平衡政府与社会资本投资风险,化解城市内涝治理基础设施投融资困境,确保内涝治理的资金投入。

2.6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

充分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引发灾害的多发性、危害性,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利用遥感、GIS、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收集历次降雨资料及灾害情况,建立内涝灾害数据库,并结合实时气象资料,对城市内涝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为科学调度决策提供支撑从而减轻内涝灾害损失。把防汛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注重排水防涝设施的日常巡查、维护工作,保障汛期设备正常运行,发挥作用。

结束语

城市内涝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需要综合的系统治理策略来解决。尤其老城区内涝治理是一项系统、持久性工程,因此需要结合城市化进程发展实际,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管渠的设计标准,完善山体拦蓄设施和加强河道综合治理,有效利用新材料、新技术科学合理有效地应对内涝问题,并加强日常的排水设施维护工作。同时仍需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优化和调整,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实现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控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5(2):7.

[2]史晨辰,朱小平,王辰星,等.韧性城市研究综述:基于城市复杂系统视角[J].生态学报,2023,43(4):12.

[3]李继政,李传奇,王复生,等.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雨洪模型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0(11):73-76,82.

[4]赵丰昌,章林伟,高伟.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构建的探讨[J].给水排水,2021,47(8):8.

[5]何巍伟,王梦华,武今巾.我国深隧排水系统典型案例分析[J].净水技术,2023,42(6):14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