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理论进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习近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理论进路

吴思怡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00715

摘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的重要论述之一,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论述,挖掘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时代价值,对于我国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一、理论渊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蕴含深厚的历史传统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精神主旨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酝酿。经过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的思想深化和实践探索,最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陈独秀、李大钊等杰出先驱怀揣着服务人民、拯救中华的崇高理想,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引,坚定地踏上了社会主义的征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开创者,他们不仅深刻批判了旧有的教育模式,更积极呼唤着新教育的崛起。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救国论的启迪,他们深知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在其中孕育了日后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种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探索之中。这一时期可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都对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迈向社会主义教育阶段。这些实践探索不仅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还为其发展进行了理论上的充分准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成立,标志着国家步入了崭新的历史篇章。此时,各行各业亟待复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满怀激情地投身于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三育两有”教育方针,这一方针深刻体现了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特质。自此以后,这一方针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贯彻,持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直至1990年左右。正是这一方针的指引,为新时期中国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给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坚定地保持了战略定力,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党和政府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行,紧密关注世界发展形势,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不断调整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仅提升了国民素质,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理论起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人才强国的应有之义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始终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更是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但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与提升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更是实现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识到教育之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价值。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的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2]的核心在于培养人,在人才这一战略性资源的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首先,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石;其次,教育具有先导性作用,必须面向未来,发挥其引导功能,引领人的发展超越当下;最后,教育具有全局性影响。通过培养人才,教育服务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它超越了单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策略,也超越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阶段性目标。教育的功能直接指向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不仅关注个体的成长,更关注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一种思想的诞生与弘扬,往往深深植根于思想者的追求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需求。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决策的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考量。教育的优先发展,能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优先发展教育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能够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宣示不仅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也为我们理解教育地位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其根本追求就是要让人民满意,让教育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

三、理论目的:“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方针,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教育的核心使命。其中,“立德树人”这一表述,精准地概括了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凸显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在于将“立德”作为“树人”的基石。这一观念不仅是对党的人才观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党对教育工作的深刻理解和长期关注。党一直以来都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选拔标准,这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这也是党对教育认识的重要传统的延续,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深远思考。

思想政治立场在任何时刻都至关重要,对学校而言,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毛泽东同志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3]我国教育的核心灵魂在于其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质,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自身持有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还需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强调学校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后出席清华大学相关活动时,明确指出了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非旁观者或反对派。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政治方向和育人目标。所谓“社会主义的”,强调了学校教育所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忠诚,以及为之奋斗的决心。他们应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场坚定,不为外界所动摇。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推动国家繁荣富强的重任。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 2014-09-10 (002).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 (002).

[3] 毛泽东 著;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编.毛泽东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