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9
/ 2

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唐建平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苑实验小学  甘肃武威  7330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播,更是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培养载体。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语文教材通过选编具有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思想道德。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进行探析,旨在开辟学科思政新途径,实现语德融合、文道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在当前教育领域,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提供了独特的优势,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学习语言知识,更通过文学作品的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促进了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巧妙利用这一优势,深化课程思政内容,促进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一、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1、培养综合素质,形成正确价值观

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传递语言文字知识,更是通过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等元素,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和感悟,学生能够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

2、促进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和吸收具有深厚思想政治内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感悟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观念,进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道德上得到升华。这种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能力,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重要途径[1]

3、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自信心

通过语文和思政课程的融合,能够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追求。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文化自信是学生树立正确国际观、历史观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学生在面对世界文化交流和冲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二、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策略

1、精选文学篇目,实现语文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

选取适宜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是促进语文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基础。教师需精心筛选那些内涵丰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且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通过组织学生共同探讨、深入分析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导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2]

例如,在进行《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和内在的道德寓意,通过讨论《守株待兔》中的主人公依赖偶然性而非自身努力的错误行为,以及《陶罐和铁罐》中的陶罐因不盲目攀比而展现出的智慧,让学生认识到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取得成果的重要性。接着,教师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如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故事中的道理,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或观察到的例子,体现勤劳和智慧的价值。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小故事,主题围绕“勤劳与智慧”,希望通过创作过程让学生深化对故事道理的理解,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通过这样富有创造性和互动性的教学设计,教师不仅传授了文学知识,也有效地实施了思政教育,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

2、通过文章深度研读,加强学生的思想认知

深入研读文章,是渗透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时,应重视挖掘文章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细节,从而感受和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理念。

例如,在进行《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文章中水墨画般的描写手法如何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童年的深情怀念,进而探讨这种怀念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到文章中的细节描述,如水墨画中的景物如何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影响作者情感和思想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感的重要影响。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以“我的水墨画”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童年记忆中的某个场景,并反映这个场景对自己性格或价值观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练习和提升写作能力,还能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在情感上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写作背后的思考和感悟。加强他们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从而在深度研读的过程中实现语文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3、组织朗读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组织学生参与朗读活动,是加强思想素质培养的有效形式。教师应从教材中挑选适宜朗读的作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使用的表达技巧。通过朗读,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共鸣中理解和接受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内容[3]

例如,在进行《蜜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文章,特别是描写蜜蜂辛勤工作的段落,通过朗读体会蜜蜂的勤奋和对群体的贡献。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和情感的投入,使学生在声音的变化中感受到蜜蜂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蜜蜂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蜜蜂的生活习性和对自然界的贡献中,学习到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蜜蜂群体合作对花粉传播的作用,以及这种自然规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让学生深刻理解个体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蜜蜂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反思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讨论如何在团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经验,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到每个个体在集体中的作用,以及团队合作对于共同目标达成的重要性。最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朗读活动中的感悟和讨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思考如何将勤奋、协作、责任等价值观应用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从而在朗读活动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质。

三、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通过文学作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勤奋、协作与责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使学生在互动与实践中认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理解自我与社会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样的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祎.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策略[J].天津教育, 2022(21):42-44.

[2] 王爽爽."生活化"课程思政: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路径[J].中学语文, 2021(26):3.

[3] 邓爱华.小学语文课程与学科思政的融合[J].陕西教育:教学, 2022(1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