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此时无声胜有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的教学策略

施利兴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八高级中学   311241

【摘要】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精细化阅读,即使细读了,对文本中的留白之处也缺乏深究,本文在借鉴名家对文本细读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留白及其类型,寻求言语符号留白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留白艺术    教学策略

一、留白及其重要意义

语言留白指的是文本中未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作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留白,是为了克服语言局限性所采用的技巧,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出无限的内容,使本来难以言说的东西在读者的合作下得到较完善的表现。

言语符号的留白意味着文学意义解读的开放性。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地方,常常反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读者的想象去加以补充和丰富,文本无法在读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

二、留白的类型

1.语言符号层面的留白

切割分行,增强韵味

戴望舒《雨巷》的一二两节,如果我们把它像散文那样排列,会发现这篇文章真是稀松平常,但是如果按照原始的排列,读者就会感觉韵味顿生、意趣迥然了。

不同的排列方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原因在于,这首诗把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语音标准做原则,自由切割、分行。这首诗通过分行,不仅营建造型美和音乐美,增强了节奏感和视觉感,还有助于强调诗人感情的跳跃。诗歌中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等语句都因省略标点和另起一行给人强烈的印象,使诗歌中的忧郁、孤独、迷惘、哀愁……都突显出来。而在散文式的排列中,这些就只能淹没在文字的汪洋中了。

省略文字,词约义丰

古典诗歌由于篇幅、音韵的限制,对语言的简洁性要求很高,词约而义丰是诗歌语言的特征。省略是诗人常用的手段,诗歌省略的成分越多,留下的空白点越多,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愈大。相反,如果诗句的语言过于繁复,整体语义被确定,限定了读者想象力的发挥,从而失去了欣赏的愉悦感。如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个名词并置所组成的诗句,如一幅鲜明的立体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画面上有色彩、有声响、有动态、有静态,显示出景中有情、以景抒情的艺术效果。作者采用动词省略、名词并列的绝妙表现手法,将几种物象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提供了自由联想的空间,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丰富了诗的意蕴。

2.艺术形象背景层面的留白

淡化背景,意在言外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不但喝酒的时间、地点没有交待清楚,未来的时间——醉到什么程度,难道经过了漫长的行军过程,上了前线还不醒,什么时候到达沙场,这又是怎样的战场,作者都没有交待,正是这些说不尽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加以补充和发挥,提供了极大的意义解读的空间。

侧面烘托,激发联想

由于字词的省略、意义的模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古典诗歌的中人物形象留下了空白点。最典型的当数汉乐府的《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没有正面刻画描写罗敷的形象,而是通过描摹路旁的人看到罗敷时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三、留白语言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补足内容

我们应该认识并遵循读者阅读心理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具体化与重建理性把握与阐释,强化学生的想象和理性思维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文本对读者来说只是一个多层次的不确定的意义框架,它有许多空白点向读者发出邀请,要求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此做出解释,进行填补,从而使它成为一个可供人欣赏的丰满的审美对象。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而应该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与文本直接对话,填补文本空白。

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少做一些限制学生思维的课堂导入,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去发现、填补空白。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挖掘题旨

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面对作品中的空白语言,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而应紧扣作者的主观情感,还要结合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顺着作者的思路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而弥合作品中因空白语言所造成的意义真空,进而推敲出作品实体语言所深蕴的真实的原始意义特质来。读者要想准确破译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情感,就必须把握住作者,因为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人生理想是不相同的,他们赋予作品的主观情感也就迥然有别,须细嚼品味方可顿悟。教学中应适当给学生以引导,但还需留下足够的空白,并运用延时评价,让学生产生再想想,有没有别的……”

的期待,课堂就会出现预想不到的精彩。

所有的文本解读最后是实现在读者手中,而读者的文化、理论背景、个人的品格等等,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切身感受,鼓励独特的或创造性的解读,造就多元解读、多意共生的阅读景观。但是多元也不是乱读、乱解,不是绝对的相对主义、蔓延的无政府主义,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观和一定的解读范围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周胜.浅谈文学文本细读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5,(9):88.

2.王元华.文本细读的含义与方法[J].语文建设,2018,(22):24-2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