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性肾病您知多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1

尿酸性肾病您知多少?

杨炀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妇幼保健院内科一区    广西钦州53509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尿酸性肾病逐渐成为一种高发疾病。尿酸性肾病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通常称为痛风肾病。那么,尿酸性肾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来为大家科普尿酸性肾病相关的知识。

IMG_256

1.尿酸性肾病的病因

引发尿酸性肾病发生的病因有多种:(1)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升高会导致尿酸盐在肾脏内的沉积,进而引发尿酸性肾病。(2)饮食因素: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会导致体内尿酸生成增多,从而易引发尿酸性肾病。(3)肥胖,肥胖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尿酸的代谢,从而易引发尿酸性肾病。(4)饮酒,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导致尿酸在体内大量堆积,从而易增加尿酸性肾病发病风险。(5)疾病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疾病会导致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在体内大量堆积,从而易引发尿酸性肾病。

2.尿酸性肾病的危害

尿酸性肾病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蛋白尿、水肿、尿急、尿频、尿痛、血尿等肾脏损害表现以及发热、腰痛等肾外表现,且还会导致尿酸盐在肾脏内的大量沉积,从而易引发尿酸结石,还会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从而引发高血压。若尿酸性肾病长期不治疗,还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3.尿酸性肾病的治疗方法

3.1西药治疗

降尿酸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尿酸性肾病的主要药物,降尿酸药物包含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和促进尿酸排泄药物两种,其中,抑制尿酸生成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尿酸的生成,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代表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定期检查血尿酸水平,以调整药物剂量。促进尿酸排泄药物要作用是增加尿酸的排泄,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代表药物有苯溴马隆、丙磺舒等,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大量饮水,以增加尿酸的排泄。为帮助尿酸性肾病患者排除多余的水分,减轻肾脏负担,可以增加利尿剂治疗,常用的利尿剂有氢氯噻嗪、呋塞米、托拉塞米、螺内酯等。另外,尿酸性肾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炎症反应,还需要对症采取相应的辅助药物治疗,如伴有高血者,可使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贝那普利、洛卡特普等,伴有炎症反应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抗炎药物来缓解炎症。

3.2饮食疗法治疗

尿酸性肾病患者的饮食疗法治疗方法:(1)适量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过多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建议选择高质量蛋白质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并控制摄入量。(2)增加碱性食物,碱性食物有助于中和尿酸,增加尿酸的排泄,建议患者多吃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碱性食物。(3)摄入充足的水分,多喝水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预防尿酸结晶形成,建议患者每天饮水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4)控制嘌呤摄入,嘌呤是尿酸的前体物质,控制嘌呤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患者应减少动物内脏、肉汤、鱼类、贝类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5)控制脂肪摄入,脂肪摄入过多会导致体重增加,加重肾脏负担,患者应减少猪油、羊油、奶油等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尽量选择植物油。

3.3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尿酸性肾病的病机是脾肾两虚、湿浊内蕴、血瘀阻络。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不能充分吸收,湿浊内生。湿浊滞留在肾脏,易导致血瘀,血瘀又加重湿浊的沉积。如此恶性循环,使尿酸结晶在肾脏内逐渐沉积,损伤肾脏功能。基于上述病因,中医会对尿酸性肾病患者进行辩证施治,常见的证型有湿热内蕴、脾肾两虚、气阴两虚等,治疗时,需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湿热内蕴型患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泽泻、茯苓等,以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促进湿热的排出。对于脾肾两虚型患者,治疗以健脾益肾为主,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山药、枸杞子、菟丝子等,以补益脾气、肾气,增强脾肾功能。对于气阴两虚型患者,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等,以益气生津、养阴润燥,改善气阴两虚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