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核心要点构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3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核心要点构架

张皓萍

身份证号:410326******090040  河南省  洛阳市  471233

摘要:本文针对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意义展开分析,内容包括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持续提高县域知名度、增加县域财政收入等,讨论了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通过研究拟定结构调整计划、加快生产技术更新、提高销售体系成熟度、推动“差异+协同”发展、拓展经营主体融资路径、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其目的在于提高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县域财政;特色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效益

县域经济是以县为行政区划界定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农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县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拟定相匹配应对策略,以积累相应的发展经验,为相关体系持续完善提供可靠依据。

1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意义

1.1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活动的进行,能够有效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县域发展特色农业的本质,是能够对县域已有特色农业资源进行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并且在县域特色农业打造活动持续深入的情况,所形成的农产品吸引力与品牌效应也会不断增强。在具体实践中,不仅可以吸引与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持续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能够加快产业链规模效应的形成速度,持续提升县域差异化产业竞争力。从实践情况来看,能够围绕农业产业来建立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体系,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1.2持续提高县域知名度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活动的有序进行,能够持续提高县域知名度,打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在县域知名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也会对县域内其他产业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例如,县域知名度的提高,能够激发外地人员的旅游欲望,这样也会带动地方文旅食宿行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县域知名度的提升,也可以吸引外部投资力量,在此情况下,不仅可以持续扩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而且能够加快其他产业与地方基础设施发展,持续提高县域的综合实力。

1.3增加县域财政收入

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可以推动地方一、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在具体实践中,第一,在特色农业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以及主体经营效益持续提高的背景下,可以有效推动县域当中各类税费的缴纳数量,进而提高县域财政收入。第二,在特色农业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背景下,也可以有效带动地方就业,同时可以拉动地方房地产、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以间接的方式来不断增加县域财政收入。

2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

2.1结构调整速度较慢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结构调整速度较慢的问题,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下:(1)地方尚未全面贯彻良好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也使得地方部分农户思想较为传统,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依旧以数量型产业结构为主,并且在产业分布上,依旧以粗放型分布为主,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力,影响到特色农业经济发展速度。(2)在经济工作中,部分县域依旧推行模仿型经济,未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来拟定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使得经济发展模式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进而影响到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质量。

2.2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现阶段,部分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也面临着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的问题,造成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下:(1)农业经营分散度较高,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根据统计资料可以得知,县域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经营者主要以散户为主,这些散户在农业管理活动中的松散度较高,其对于先进生产技术的利用率较低,经常出现良种率较低、产量较低、高优品种较少等问题。(2)农户自身理解能力相对有限,虽然地方组织了相应培训,但是对于生产技术的熟悉度相对较低,实践中较难发挥出生产技术的应用价值,从而影响到种植效率,无法满足标准化种植要求。除此之外,在实践中也存在培训供需协调性较差的情况,从而影响到生产技术的应用效果。

2.3销售体系成熟度较低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活动中,也面临着销售体系成熟度较低的问题。造成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下:(1)部分县域生产管理体系依托地方建制政策进行搭建,而各个县域会独自进行管理,在发展活动中和外地缺乏沟通,这样也使得所建立的销售体系与市场实际情况存在脱节,进而影响到县域农产品销售业绩。(2)在销售体系的拟定中,存在农产品商业化水平较差的情况,这样也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效果。(3)县域农产品整体宣传力度较低,未拟定可靠的农产品销售方案,在同类型农产品竞争中,较难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从而限制了县域农业经济发展速度。

2.4品类同质化比较严重

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活动中,也面临着品类同质化比较严重的问题。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下:(1)许多县域都拥有较为相似或者相同的自然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对此在县域农业发展活动中,也存在着农产品品类相同的情况,各个县域均以某一类或几类农产品作为本地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发展,但是在同质化情况的影响下,也会影响到县域农产品影响力,进而影响到消费者和农产品品牌之间的黏性。(2)多个县域在围绕某一农产品来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时,也容易出现各类恶性竞争问题,这样也会进一步威胁到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会降低农户生产积极性,使县域特色农业经济进入到恶性循环。

2.5发展资金充足度较低

在县域特色农业产业打造活动中,也面临着发展资金充足度较低的问题。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下:(1)农业领域相关主体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在进行融资时较难得到商业银行认同与接受,而且在农业抵押活动中,也存在着缺乏抵押物的情况,这样也影响到农业领域发展资金筹集速度,进而影响到县域特色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国内涉农担保的相关措施,有待进一步地深化与完善,而且已有体系还未满足涉农主体的融资需求,从而影响到县域特色农业所储备发展资金的充足度,进而影响到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2.6人才储备量不足

除上述提到的相关问题外,在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活动中,还面临着人才储备量不足的问题。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下:(1)县域人才储备量不足,除少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可以主动吸引较多人才外,大部分县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使得人才储备量存在较大不足,较难满足县域特色农业研发需求,进而影响到县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县域人才日常培训不足,县域日常所拟定的培训课程通用性较强,较难满足县域实际发展需求,而且培训活动的频率相对较低,这样也使得人才综合能力提升速度缓慢,威胁到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3县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

3.1拟定结构调整计划

(1)地方需全面贯彻良好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借助系统培训、宣传等路径,不断革新地方农户农业发展思想,使其可以积极产业转型活动。而且县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会逐步从数量型产业结构转换为质量型产业结构,产业分布也会从粗放型结构转换为集约型结构,借此来发挥产业结构合力,保证特色农业经济发展速度[1]。(2)在经济工作中,县域需要推行独特型经济,实践中需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来拟定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使得经济发展模式与实际情况保持较高的匹配度,以此来保证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质量。

3.2加快生产技术更新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活动中,也需要加快生产技术更新速度,发挥生产技术应用价值。实践中也需注意以下几点:(1)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县域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经营者主要以散户为主,在下阶段发展活动中,可以通过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等方式,将分散的小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对散户做好集中化管理,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借助《土地承包发》的东风,利用土地“三权分置”进行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满足适度规模经营的需求,逐步从分散经营转化至集中经营,通过这两种形式,可以实现生产技术的集约化管理,不断提高先进生产技术的利用率,从而避免良种率较低、产量较低、高优品种较少等问题[2]。(2)考虑到农户自身理解能力相对有限的情况,在县域组织培训活动时,也需要拟定更加通俗的培训课程,利用案例培训、影像培训等途径,来提高农户对生产技术的熟悉度,使其在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出生产技术的应用价值,符合满足标准化种植要求。

3.3提高销售体系成熟度

(1)县域在拟定生产管理体系时,不仅需要参考地方建制政策,而且还需要客观考量外部环境,以此来提高所建立生产管理体系的合理性,而且各个县域在管理活动中,也需要做好与外地的信息沟通,以此来满足市场实际发展要求,确保县域农产品销售业绩。(2)在销售体系的拟定中,也需要不断提高农产品商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且在商业化建设活动中,需客观考虑产品商业化价值和途径,以此来保证农产品的销售效果[3]。(3)不断提高县域农产品整体宣传力度,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宣传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拟定可靠的农产品销售方案,使其在同类型农产品竞争中,能够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以保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速度。(4)创建县域品牌,打造良好的品牌效应,走具有县域内特色农业之路。

3.4推动“差异+协同”发展

(1)县域主管部门需要主动寻找和其他地区存在差异的特色农业品类,并且需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对该品类生产活动给予鼓励与引导,从而积极发展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4]。(2)县域内对于已经取得产业化发展成效的特色农产品,可以和其他县域县城联动产业链,而且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和其他县域承担同类产品的后期加工、物流等工作,实现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3)对于分布在多个县域当中的某类农产品,可联合发展特色产业,利用较为宏观的地域品牌进行推广,利用联动经济提供的便利条件,带动多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5拓展经营主体融资路径

(1)县域政府应起到良好的牵头作用,其可以和各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积极沟通,并且借助政府信用背书,来帮助相关经营者向商业银行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2)省级或者地级市政府,应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来提高对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支持,并且实践中,地方政府也会牵头共同探索契合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差异化信贷产品,满足涉农主体的融资需求,确保县域特色农业所储备发展资金的充足度

[5]。(3)各级政府部门在工作中,也需要积极推动相关担保机构发展,并且做好功能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从而为县域农户提供可靠担保,有效解决县域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困难问题。

3.6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提高县域人才储备量,县域政府可以和地方院校进行战略合作,并且也会设置针对性培训课程,推行“订单制”人才培养,同时县域可以为人才提供可靠的就业渠道,以此来提高县域人才储备量,以推动县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县域应设置专门的津补贴、研发经费支持、科研成果奖励,或在住房、教育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不断提高县域对于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可靠支持[6]。(3)县域应做好人才日常培训,在拟定培训课程时,需要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以满足县域实际发展需求,而且培训活动的频率需适当提高,满足人才综合能力提升要求,促进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活动中,需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且在互联网技术辅助下,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与号召力,以此来推动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