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旅游法语》课程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3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旅游法语》课程建设研究

张佳佳

河北外国语学院   051132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法各方面经济交流愈发深入,同时中法跨境旅游的日益增多,培养符合新时代和”新文科”建设需要的跨学科应用型法语人才的必要性愈发凸显。“新文科,大外语”使法语专业建设面临困难。《旅游法语》作为法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符合跨学科交叉融合,应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法语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新文科,旅游法语,学科交叉,课程建设

2019年,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建设,并且随着中法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的不断深入,市场对于应用复合型法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更加要求各高校和研究单位通过继承创新,交叉和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路径来推动综合性的跨学科教学改革进程,来满足社会对于跨学科,应用型复合型法语人才的需求。 在这一要求下,纵观《旅游法语》课堂教学,发现仍处在探索阶段,且设计到具体研究的课程较少,而推进是推进”新文科”建设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实践要素之一。

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江一帆围绕教育资源配置不到位,课程设置与市场需丢脱节,实训课程实操性弱,复合型师资较弱四大瓶颈问题,为“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法语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郑州大学的顾俊玲,包天乙通过以俄语为例,提出“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想,通过“语言+专业+技能”的理论基础,构建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彭程程老师以情境教学法在《旅游法语》课程中的应用为例,把情景教学引入《旅游法语》课堂中,为高校《旅游法语》教学创新和改革提出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深入思考了“新文科”背景下《旅游法语》课程改革的路径。通过研究河北外国语学院《旅游法语》课程“新文科”建设情况,并调研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改革情况,深化分析“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以及调研市场对《旅游法语》人才的需求。 力求在市场需求驱动培养模式变革的背景下,修订《旅游法语》课程培养目标与内容,改革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发展微课堂,慕课,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利用实训室,多媒体设备为辅助创建情景化高效学堂,和信息化教学新生态,推动我校外语专业“新文科”建设。  将课程建设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将语言和技能相结合,促进学校外语类专业和交叉学科的课堂创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提升专业就业率,促进学校吸纳生源。同时适宜在本校同类外语专业中开展类似的课程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旅游法语》课程建设研究,应该从探索《旅游法语》的课堂建设与优化入手,从根本上摆脱“满堂灌”单调的教学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为我校外语专业“新文科”建设做出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首先明确“新文科”背景下《旅游法语》教学的目标以及使命,落实语言+技能的培养目标;同时通过调研我省高校相同专业课程的建设情况,分析其中优缺点;调研本校法语专业以及平行外语专业相似课程开展情况,分析在落实过程的问题。从教学子资源,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平台,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改革,总结反馈出以下经验。

教学资源

对教学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和教材两个方面:我们知道高校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师资力量的支撑,学校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培养熟悉法语知识教学,以及具有旅游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推动深化“新文科”《旅游法语》建设,旅游课程的完善需要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来补充法语专业课老师专业技能的缺乏,旅游法语这门课程是专业方向课,老师教课的重心应该偏重实际技能,法语在该门课程中作为一个语言工具来辅助该课程的学习。所以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校聘用法语老师的标准应该是法语语言区留学主修旅游方面课程,并且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老师,而对于专业法语老师而言,缺少实践经验,学校应该为此类老师提供旅游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该门课程老师的准入门槛。

同时也需要兼顾教材的深化改革,就目前《旅游法语》教材而言,种类不多,并且选材没有体现地域性特点,而且关联旅游经济的内容不多,内容无法满足“新文科”培养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完善和调整。就河北高校的旅游法语专业而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旅游法语知识运用到当地旅游法语资源上面,包括通过对当地旅游资源的探索,例如探索河北地区的景区文化特色,我们可以从了解河北景区广义的旅游知识入手,了解相关的旅游市场营销手段,包括旅游资源和文化的市场推广,到关注景区微观旅游知识深入研究,包括某一景点旅游标语的探究,这些都可以融入到旅游法语课堂中,通过师生共同的深入学习,来充分挖掘旅游法语课堂的地域性特点,把地域性旅游经济发展融入课堂。同时来激发学生对旅游法语课堂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当地就业的竞争力,为河北省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旅游法语人才。因此,作为法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为服务行业培养合格的法语人才,从而助力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获得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任课老师需要根据经验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发展微课堂,微视频或者线上小视频的方式来传授旅游知识。利用慕课等平台,发展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平台上上传旅游课堂内容的讲解,同时在线评估,通过学生线上作业的正确度和完成度来检测学生对该课程的了解掌握程度。这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课堂上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慕课,夯实课堂学习内容。同时通过线上作业的及时反馈,教师可以统计出学生对课堂的了解程度,掌握程度,不断调整并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利用实训室,多媒体设备为辅助创建情景化高效学堂,和信息化教学新生态。就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当地旅游资源的需求,结合自身所学法语知识做地域性法语旅游资源讲解视频,做网站等,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助力当地的经济发展。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多方考察,把河北石家庄的正定古城旅游景区,用法语的方式向法语区国家的旅人讲解我们的古城文化。在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不仅会增加学生对本当地文化的民族自豪感,更能培养出学生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平台

把学生带入到景点导游特定的情境中,比如实地调研石家庄正定古城旅游景区,实地探索西柏坡文化,了解河北园博园等,通过对这些重要旅游近景点的考察和学习,来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法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本地旅游行业的认知,引入产教融合实习单位和实训室,比如河北外国语学院为学生教育发展提供的虚拟实验室,该实验室可以为特定专业的学生提供仿真模拟情景,让学生在室内体验室外工作的真实情境。以法语专业为例,法语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全街景法语区,同时为该街景配备实景餐厅,实景酒吧,法语专业学生可以实地进入该情境引导中外游客游览参观,把所学的旅游交际知识用在情景对话当中,锻炼学生用专业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校应该扩展与旅游企业以及地方旅游机构的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充分锻炼旅游法语实践技能,并且锻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这些实践教学平台也有利于学生直面社会对法语专业学生在外语以及其他技能方面的具体要求,能让学生在岗前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未来的求职道路上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地方就业的竞争力。

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匹配“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通过多次考试无法衡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我们要落实过程性,多环节,多元化考核方式,通过竞赛,小组任务等形式,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考核内容应该更加偏重于实践应用和小组协作。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同时通过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能力大小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全方位,高效且公平的评价。以河北外国语学院旅游法语课堂考核方式为例,我们在课堂中落实项目教学法,通过旅游项目过程性考核方式来对法语本科大三的学生进行考核。首先旅游法语作为一门考查课,我们的考核过程分为期中和期末的过程性考核。在期中考试中,我们要求设计一场为期5天的法语国家地区游客在中国境内的入境游旅行。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旅游法语知识,用法语设计一个行程,而该行程的合理性比如时间排是否合理,价格是否合理,以及选取景点是否具有吸引力,具体应该面对哪些客户群制定行程,是需要学生从实践中或者通过旅游信息的搜索来延伸的。 而且,制定有吸引力的行程单,搜索相关旅游信息,是我们在旅行社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我们旅游从业者的正式工作内容,因此这次考核是让学生从理论走到实践中去,了解到将来旅游从业者的具体工作内容。在期末考试中我们的具体考核要求是根据期中考试设计的行程单,写一篇法语导游词,包含自我介绍、某一景点介绍、某一特色美食介绍、某一付费项目介绍、结束语,每部分不少于50词。该考核方式是小组分工,小组通过抽签决定自己每部分的具体负责内容,然后每个小组通过分工与合作的形式完成期末的考察内容。因此旅游法语的项目式课堂考核方式,最大限度的应用了法语课堂的理论知识,还原了旅游法语的应用场景。

因此这次考核是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一次项目性实践考核,不是局限于学生课堂的理论知识,而是把实际应用贯穿到了整个考核过程中的一次多元化的评估方式,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对法语旅游综合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探索旅游信息的兴趣,激发学生未来在旅游业从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学校培养高校法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结语

《旅游法语》课程作为法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对于旅游知识的完善梳理和灵活运用,对于繁杂的知识点要进行透彻的理解,对旅游行业知识、导游业务能力、浏览过程的运用能力,以及紧急事务的处理、客情关系的把握以及新知识的学习吸收能力。因此河北外国语学院《旅游法语》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把这些相关情境运用到实际的探索中,使学生掌握旅游专业词汇和旅游法语特定的表达方式,提高法语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学会用外语进行公关交际,学习与旅游服务相关的经验,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使在正确理解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实际交际场景的基础之上,自主地提高和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我们期望为其他高校旅游外语类课程提供示范和借鉴,以便有关高校能够更加有效地落实“新文科”建设。服务于“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以及“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同时服务于法语老师在《旅游法语》课堂中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服务于法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对于本校各个学院的推广,也可以供同类型高校借鉴,如果课堂改革成效明显,可以向河北省内相关院校的外语专业进行推广,培养服务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