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翻译技术赋能下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现代翻译技术赋能下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白文平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028100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译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术语管理等翻译技术工具日益普及,极大提升了翻译效率,改变了翻译生产模式。在这场翻译技术革命中,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挑战。翻译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以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翻译技术;翻译人才;挑战;对策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发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影响。翻译行业作为最早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域之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以谷歌翻译、百度翻译为代表的机器翻译系统已经实现了对多种语言的批量自动翻译,其翻译质量也得到长足进步。SDL Trados、MemoQ等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通过翻译记忆、术语管理等功能,极大提高了人工翻译效率。声音转文字、文本同步等多媒体翻译技术不断突破,拓展了翻译服务领域。翻译技术的进步引发了翻译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对翻译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现代翻译技术发展现状

(一)机器翻译取得突破性进展

机器翻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基于规则的粗糙翻译,发展到基于统计的较高质量翻译,并进入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新阶段。 2016年,谷歌公司发布的神经机器翻译系统(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NMT),采用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模型,在翻译质量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领了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方向。百度、搜狗、腾讯、阿里巴巴、网易有道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AI翻译,各种机器翻译系统(如谷歌翻译、百度翻译、搜狗翻译、腾讯翻译君等)、机器同传APP(如讯飞听见、网易有道同传等)层出不穷,机器翻译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在日常翻译、电商跨境贸易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日臻完善

近年来,SDL Trados、MemoQ、Wordfast等主流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其功能日益丰富,应用愈加广泛。除了传统的翻译记忆、术语管理等核心功能外,还集成了语料对齐、质量检查、机器翻译、项目管理等一系列辅助功能,极大提升了人工翻译效率。国产CAT工具如雪人CAT、Etymology 等异军突起,在更贴近国内翻译工作实际、更经济实惠等方面展现优势,为国内翻译公司和个人译员提供了优质高效的翻译辅助服务。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云翻译平台、在线翻译工具等各类轻量级翻译辅助系统也在不断涌现,满足了译员随时随地进行翻译协作的需求。

(三)多模态翻译技术不断突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翻译、无障碍翻译等新兴翻译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多模态翻译技术应运而生。依托于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语音翻译、同声传译、字幕翻译、手语翻译、盲文翻译等多模态翻译服务已初具雏形并在不断完善,极大拓展了翻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2018年,科大讯飞推出了业界领先的“讯飞听见”同声传译产品,实现了中英日三语的实时语音转写和同声传译,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语言服务。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模态翻译有望在更多场景得到应用,助力国际交流合作。

三、翻译技术发展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对译员能力结构提出新要求

在翻译信息化的大趋势下,翻译形式和内容日益多样化,翻译工作流程和方法不断变革,对译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必备的双语语言能力,译员还需具备计算机、本地化、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传统"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具备"语言+专业+技术"复合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成为大势所趋。译员需要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类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了解并适应翻译项目管理的一般流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完成从纯语言服务向语言技术服务的角色转变。

(二)对翻译教学内容提出新要求

面对翻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翻译教学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除了夯实语言基础、翻译技能训练外,高校还应重视翻译技术及其应用能力培养。一方面,要将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先进的翻译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及早接触和掌握主流翻译技术工具的应用,培养其技术意识和实操能力;另一方面,要顺应多模态翻译发展趋势,增设影视字幕翻译、游戏本地化、软件本地化等新兴专业方向课程,开设语音识别、视频处理、编程语言等技术类课程,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技术素养。

四、翻译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翻译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创新翻译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目标上,要树立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重视学生翻译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培养途径上,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在培养评价上,要建立以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为翻译人才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

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大势,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一是精选教学内容,及时将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前沿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操作技能、质量评估、人机协作等知识融入教学,开发并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前沿性和实效性;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智慧教室、在线教学平台、移动学习APP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项目驱动等多元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实习实训、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丰富第二课堂,成立翻译协会、翻译工作室等学生社团,定期邀请业界专家开展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资源。面对翻译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翻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师资结构,建设一支既有扎实语言功底,又具备先进翻译技术素养,同时熟悉行业动态、企业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整体师资水平;二是创新教师评价,将教学研究、技术应用、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业绩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树立应用导向意识,主动开展教学创新; 三是搭建培训平台,通过专题培训、挂职锻炼、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绩效考核等。

五、结论

随着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译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翻译效率,改变了行业格局,对翻译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培养一批具备扎实语言功底、过硬翻译技能、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既是使命,更是责任。翻译界、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行动,为培养卓越的新时代翻译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颖. 人机协同视域下翻译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01):31-34.

[2]郭晓琳. 新文科背景下翻译教育“数智化”转型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9):10-14.

[3]李正实,邢吉宇. “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硕士(MTI)专业智能化教学变革研究[J]. 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23,(02):155-160.

[4]胡安江. 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译专业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J]. 翻译教学与研究,2022,(0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