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协同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家园协同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文慧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塘殿堰幼儿园

637900

摘要:小班幼儿正处于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阶段,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探索家园协同模式,形成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来渗透自理训练,对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分析,为家园携手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家园协同;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3-4岁幼儿要“学习简单的生活自理”,作为学前教育的起始阶段,小班更应重视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但目前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小班幼儿在如厕、穿脱衣物等方面仍十分依赖成人,原因主要在于家庭与园所教育脱节,未能形成合力,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有必要加强家园协同,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在小班阶段打好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基础。

一、构建“家园共育”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单靠幼儿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起家园协同的“共育”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根据生态学理论,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幼儿园等多种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幼儿最初的启蒙老师,而幼儿园承担着启蒙和补充家庭教育的责任,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家园双方密切配合,才能为幼儿创设一致连贯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幼儿园要主动牵头搭建家园沟通的桥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中来,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亲子活动等形式,与家长分享幼儿在园表现,介绍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科学方法,并鼓励家长在家延续和强化。幼儿园还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共同制定符合幼儿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措施,在“家园共育”的合力推动下,幼儿必将获得更多练习生活自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有效提升其自理水平。

为了构建“家园共育”机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入园初期的家访活动,深入了解幼儿的生活自理状况和家庭教养方式,并与家长交流沟通,达成培养目标与措施的初步共识。平时,教师需要及时将幼儿在园的生活自理表现用写实记录、照片等方式反馈给家长,具体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进行有效训练。例如,在幼儿学习使用餐具阶段,教师可以制作“如何指导幼儿用勺子吃饭”的说明书,详细介绍握勺姿势、舀饭动作等要领,供家长在家参考使用。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亲子自理比赛,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展示在家练就的本领,通过榜样示范来带动更多家庭参与其中,在亲子活动后,教师需要引导家长交流分享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经验体会,并就存在的共性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比如,面对幼儿怕脏、不愿意自己洗手的情况,教师可以介绍“肥皂泡泡游戏”等趣味手法,鼓励家长多给孩子创设愉悦的自理体验。

二、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提升

小班幼儿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4岁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不可逆,抽象逻辑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制定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切忌操之过急、强人所难。家长和教师应该协商制定阶段性、可操作的目标任务,如第一阶段集中在培养进食、盥洗等基本自理能力,待基本能力形成后再逐步过渡到更高层次的穿衣、整理房间等。教师和家长还要将每项自理技能细化分解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小步骤,引导幼儿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来逐步掌握,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培养策略上,要坚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先使幼儿掌握基础性的动作要领,再渐次引入变式训练,提高其灵活运用能力。

教师需要会同家长制定符合小班幼儿特点的自理能力培养方案,可以先从调查问卷入手,全面了解幼儿的自理水平和家庭状况,在此基础上拟定分阶段、有侧重的培养目标。比如,在学习穿鞋这一自理技能时,教师可以将其分解为“学习解开魔术贴”、“学习穿上鞋子”、“学习粘好魔术贴”几个小目标,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掌握。生活中,教师需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趣味性、挑战性适宜的自理游戏,例如,组织幼儿玩“小小裁缝”游戏,先示范如何把纽扣装到衣服上,然后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尝试,感受整个过程,在操作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对细小动作给予适时提醒和指导,帮助幼儿掌握穿衣技巧。日常生活中,教师还需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交流幼儿在家和园所的表现,针对突出问题共商解决办法,比如,有些幼儿在园能做到饭后主动刷牙,回家却不愿意,教师就要请家长配合在家巩固幼儿的这一良好行为。

三、利用日常生活契机,潜移默化渗透

小班幼儿的学习主要通过直接经验和实际操作来完成,生活化、游戏化是其主要学习方式。因此,在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时,不宜采取说教灌输的方式,而应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多种契机,将自理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幼儿在主动探索和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和切身领悟,而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比机械训练掌握得更加牢固。家庭和幼儿园要密切配合,及时捕捉和创设契机,比如在穿衣时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在如厕后及时提醒其洗手等,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这种随机教育要以身作则,成人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幼儿,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感知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教师要对幼儿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反馈,通过表扬进步、鼓励探索等正向激励措施,帮助幼儿建立起自信和成就感,激发其主动自理的内在动机。

例如,在日常接送幼儿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家长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允许幼儿自己穿脱鞋子、背书包等,在发现孩子有进步时给予及时鼓励,帮助其树立起自信心。教师可以和家长约定一个“自理小能手”的评选标准,引导家长客观记录幼儿在家表现,定期交流分享。教师还可以请家长协助、收集幼儿自理的照片和视频,在园所营造出一面“自理风采墙”,用直观的方式激励幼儿争做生活小能手。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各领域蕴藏的自理教育契机,比如在美工活动中,可以请幼儿自己动手准备材料,体验整理物品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一些使用性的日常器具,如小号的水壶、小毛巾、塑料小碗等,让幼儿在游戏探索中学习自己倒水喝、洗手、盛放食物;在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参与劳动,在劳动中渗透如何使用简单工具、如何清洁工具等自理知识。日常用餐、盥洗、午睡等环节,更是自理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需要合理把控自理训练的时机和强度,做到讲解示范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各项基本技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通力合作,只有建立“家园共育”的合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拓展育人阵地,让幼儿能够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无缝衔接的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在家园协同培养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帮助小班幼儿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为其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让幼儿自信、从容地迈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参考文献:

[1] 梁艳芳.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爱情婚姻家庭:爱情故事, 2021, 000(002):P.1-1.

[2] 张正丽.浅谈家园共育下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 2022(27):41-44.

[3] 杨静.基于家园合作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师, 2023(11):93-95.

[4] 许佳莹."我"的生活,"我"作主——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下的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真情, 2022(2):0017-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