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活追忆,生态再生”——沈阳铁西工人村活力再生与更新规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1
/ 3

“唤活追忆,生态再生”——沈阳铁西工人村活力再生与更新规划研究

王欢1(Wang Huan),汝军红2(Ru Junhong)王筱萌3(Wang Xiaomeng)

(1.沈阳建筑大学,沈阳 110000;2. 沈阳建筑大学,沈阳 110000;3. 沈阳建筑大学,沈阳 1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老工业区遗留下的工业遗产社区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其作为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殊的社会价值。本文以沈阳铁西工人村为例,深入分析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现状与问题,探讨其活力再生与功能更新的路径和策略,旨在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通过更新规划设计,为铁西工人村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挥其在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城市更新;工业遗产社区;活化利用;生态修复

0.引言

对工业遗产社区进行更新,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功能和价值的城市资源,即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种更新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同时还能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就业机会。[1]铁西工人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处工人住宅区,承载着老一辈工人创造上百个“第一”的历史。尽管被定为省级历史街区,但由于房屋破败、设施老旧,工人村的面貌逐渐从“高档住宅区”变为“危房区”,原居民不断迁出,使得挖掘并传承其集体记忆显得尤为迫切。[2][3]所以对铁西工人村进行活化与更新,是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地区活力、重拾场所记忆的一大有力手段。

周边配套1.项目区位与配套

基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二环内铁西区工人村。占地13.6万平方米,范围内西院为省级文物建筑,东院为市级文保建筑;[4]项目周边基地周边小区数量众多,商业发达,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丰厚,大型绿化景观资源适中,缺乏社区生活配套。[5]本文设计范畴:东西院落场地的整体规划设计及现状环卫站拆除后的新建建筑设计。(图1)

图1  设计范围与周边配套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工人村历史背景、现状与人群需求分析

2.1历史发展演变与影响

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经过大规模建设形成列了占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5个建筑群。从1958年繁荣时期到1983年式微时期,“高档住宅区”变为“危房区”。到了90年代由于体制改革,工人纷纷下岗,房屋逐渐破败。政府对险、危居住区进行大面积拆迁,工人村开始没落失去生机。直到2007进入保护时期,此时遗存的两个建筑群:以2007年工人村生活馆改造为起点,于2013年评定为省、市历史建筑群;于2015年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7]

众所周知,沈阳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铁西区是沈阳的重要核心工业区。曾经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中国重工业的摇篮”的东方鲁尔。而铁西工人村是闻名沈阳的工人住宅区。[6]不仅标志着沈阳市职工住宅水平的提高,更体现了国家对工人阶级的关怀。承载着老工业基地宝贵的工业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精神价值。作为工业记忆的载体,工人村建筑群凝聚着工人精神,承担着工业文化传播的重任。

2.2 现状问题与挑战

(1)公共空间方面:户外活动空间受限,且在冬季因为严寒并不适合进行室外锻炼或闲坐聊天。社区内仅有一个广场作为老人和儿童的活动中心,儿童游玩区和老年人活动区没有明确划分,导致人流混杂,集体活动常受干扰。适合老年人休息的设施不仅稀缺,而且部分布局不当。动态活动区域的高度集中,不利于喜欢安静的人士单独活动,缺少动静分区。

(2)公共设施方面:自行车库缺乏管理变成堆放杂物的地方;快递的收发站设在宅后广场,快递包裹铺满地面,严重破坏公共空间环境;停车问题显著,因场地内缺乏指定的停车位,车辆随意停放在宅后广场和街道上,这样不仅占用了街道和商铺的空间,还造成了空间混乱。

(3)景观环境方面:景观花坛因长期无人维护而显得破旧和杂乱,废弃物随意堆积在宅前广场,占用了公共空间。基地西侧的大片绿化区目前正处于粗糙的初级开发状态,其内的广场和亭子几乎未被使用;;场地内有较多景观小径,但由于人迹稀少,几乎无人逗留,而且只有少量的活动广场,限制了大规模社交活动的可能;场地内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几尊雕像体现,但这些雕像随意散布在广场中,未能有效地展示工业文化,同时也妨碍了广场的集体活动空间。

(4)居住环境方面:居住楼外墙皮的裂缝和脱落暴露出砖块,长期受到侵蚀可能会导致建筑安全问题。宅后紧邻的是少数的活动区域,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绿化隔音带,噪音问题成了困扰。此外,宅前宅后的广阔硬质地面没有任何布置,导致几乎无人在这些区域进行活动。

2.3人群活动与需求

经过调研观察发现,在场地内活动的人群大多为老年人和儿童,中年人较少,大多为附近小区居民,陪同儿童到达此地,外地游客几乎没有。其中老年人的活动方式多为静坐聊天、室外漫步、健身器材和广场舞,如有节假日或特殊需求,会有老人们在场地一角进行集体活动。儿童们与伙伴打球、玩滑梯或与家人在广场上嬉闹。中年人多为陪自家孩子在凉亭里活动、推婴儿车在场地中漫步。外来游客很少见。采访当地居民了解,此处有栋楼曾经作为影视拍摄素材,那时有一批外地游客到访,现在游客基本不会光顾这里,也鲜有人愿意了解铁西工人文化。

场地内多数都是老年人带自家儿孙活动,且各自需求大同小异。老年人群体普遍希望拥有室内外大型集体活动空间,降低冬季户外活动限制。希望儿童和成人的活动区域能够分开,并相距在相互可见的范围内。一部分老年人期待有专门棋牌室和一个供孩子们阅读和玩耍的区域;而另一些人则期望有更多供静坐的赏心悦目的空间,以及展示文化和铁西工人文化的展览空间,以保护场地的历史风貌。

3.铁西工人村更新规划策

3.1理念分析

3.1.1“唤活”

“唤活”,意为唤醒铁西工人村活力,营造社区活力氛围。

在设计中,首先要更新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重新划分场地,并赋予其多样化功能,以丰富的人群活动促进工人村活力;其次新建社区中心,增补便民服务功能,以新带旧,新旧联动,社区中心作为邻里互动平台,带动社区邻里交往交流活力;并且置入全年龄化活力运动设施,如慢跑景观步道、新型运动器械、球场等,增强工人村运动活力;置入富有活力与文化气息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商业街、共享办公等功能区域,以外部活力带动工人村内部活力,提高区域经济活力;最后更新老建筑群立面与功能,在尊重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使工人村风貌犹存在,旧貌换新颜,增强外观活力氛围。

3.1.2“追忆”

“追忆”,意为追溯记忆老工业基地记忆,延续老工业文明,回顾工人村往昔辉煌场景[8]。在设计中,将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追忆”设计。一是在场地内保留历史建筑原貌,置入文化识别性景观、雕塑等,丰富景观节点,助力文化传承,增强社区场所感;二是在场地置入电子、微缩场景互动设施,可供人们拍照留念,其智能化展示工人村旧时辉煌风貌,趣味化展示工业文明与工人力量;三是在改造处局部保留原工人村生活馆展览方式,结合影视拍摄基地布置,重现工人村室内生活场景原貌;四是拟建社区中心处设有独立工人村展馆、时光展廊,旨在追溯老工业基地记忆,回顾历史沿革,进而加强文脉传承,增加文化认同感;最后在立面设计上,结合铁西特色工业元素,新式建筑材质呼应,形式呼应,营造工业氛围感,加强区域标志性。

3.1.3生态再生

“生态再生”,意为邻里关系生态再生与绿色环境生态再生。

在设计中,首先在生活环境上重新规划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形成全年龄段活动场地,引导居民走出家门,丰富邻里娱乐生活,提升工人村居民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发展与代际融合。同时拟建社区中心,置入特色空间作为居民自发交往的媒介,如社区食堂、社区客厅、种植氧吧、亲子作坊等,为邻里提供室内集体活动场地,进而唤醒共建共享的邻里新生态,提升全体居民参与感、幸福感。在自然环境上,保护场地原有树木,对古树周边适当进行围护处理,局部增加水系,打造动静态结合景观增加绿化,营造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的共生关系,拟建建筑与室外公共空间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如光伏发电、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等,营造绿色社区,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空间感受,打造健康舒适的绿色生态环境。

3.2更新设计

3.2.1规划生成

在设计中首先确定用地 延续道路确定用地范围与红线,保留道路原有棋盘式布局。评估非保护建筑存在价值;之后进行局部拆除 内外分区拆除原地块环卫站等荒废建筑,为后续规划做准备,依据建筑布局将狭长工人村场地内外分区;第三步确定入口位置,路网分级通过确定场地主次入口,将道路分级,规整路网,细化入户道路,继续延续棋盘式布局;下一步进行九宫格置入 动静分区将九宫格理念融入规划布局,在功能、造型方面上协调划分场地,使得公共空间动静分区;最后置入景观,景观置入贯穿场地的彩色丝带路,沿路布置文化性标志景观节点,象征文脉接续传承,调整深化地面铺装,并在场地周围置入景观步道,促进场地居民进行有氧慢跑,日常散步等。                   

3.2.2设计分区

在设计时将该地区分成了四大区域:景观休闲综合区、工人文化产业园体验活动区、文化互动活动区和景观观赏感知区。

(1)景观休闲综合区:该区域以休闲广场为中心,结合大面积的绿地景观,营造优质的环境质量,大面积的绿色景观也可以减少对外动区带来的噪音,营造平和舒适的场所。并加入红色回忆带,作为纽带连接东西地块,将四大公共空间串联起来,融合历史精神元素,兼顾景观步行路的功能,局部设置了少量铁轨放置在场地作为红色回忆带的终点。

(2)工人文化产业园体验活动区:该区域设计包括商业街、运动场地、下沉广场和火车铁轨。商业街沿着规划街道设置,利用桁架作为空间架构的一部分,与立面果钢融为一体,呈现出浓厚的工业氛围。而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设施则为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了娱乐和锻炼的场所;阶梯下沉广场与亭子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互动的空间。文化景观则为游客们提供了拍照和互动的机会,丰富了产业园区的文化体验。

(3)文化互动活动区:是体现铁西工人村文化的核心区域,设计将工人村场景进行复原,利用微缩场景和铁轨火车融入历史特点的精神元素,既留住了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也为居民生活休闲提供了新的空间,该区域还设置了门球以及健身场地和儿童活动场地,为全年龄层提供健身活动场地[12]。该区域还保留了此地原有的主要小品形式廊连亭,为场地增添了一份亲切的氛围,让人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到工人村往日的生活场景。整个文化互动活动区不仅是体验工人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4)景观观赏感知区:以城市公园为核心,在城市绿地处设置运动锻炼场所,打造城市小公园,提升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并以微地形增加地形层次变化,增加趣味性和空间效果,空间变化自然而有趣,城市公园中还设置了水景观演,打造及弧形看台平常可以作为休憩,且具有水秀投影观演功能。此外该区域同样引入了红色回忆纽带,在局部加入铁轨,引入城市记忆。

图2  规划生成分析+设计四大分区+场地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工业遗产社区更新的必要性不仅在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体现在其对可持续发展、城市形象提升以及经济活力注入的积极影响。本文对于沈阳铁西工人村的活力再生与更新规划提供了初步的研究和设计,但在社区居民参与、具体实施策略仍有不足之处。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规划将有助于更全面、实际可行的活力再生与更新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总之沈阳铁西工人村活力再生与更新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历史保护、公共空间规划、生态再生和社区参与等方面。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规划设计,我们希望能够为该工业遗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实现“唤活追忆,生态再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千里,郭卫兵,陈泳,洪卫,陈子阳,陈日飙,高丹,张男,李向北.城市有机更新[J].当代建筑,2022,(02):6-13.   

[2]何依,邓巍.单位制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社区保护[J].山西建筑,2012,38(32):6-8. 

[3]刘丽华.城市工业遗产社区记忆场所活化研究——以沈阳铁西区工人村为案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6(02):99-106.   

[4]刘放,王健.沈阳:工人村的变迁[J].中国档案,2008,(01):57-59.  

[5]何依,邓巍.工业遗产社区保护现状及趋势研究[J].建设科技,2012,(20):90-92.

[6]吴玥,石铁矛.旧工业居住区的更新改造实践——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更新改造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11):65-69. 

[7]陈琳,胡志毅.乡村工业遗产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变迁研究——以重庆市大窝社区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6(06):19-27+123.   

[8]刘丽华,何军.工业遗产创伤记忆及其对社区文化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沈阳铁西案例研究[J].中国生态旅游,2023,13(02):316-328.   

[9]杨佳锟,赵潇欣.城市边缘区老旧工业社区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江南水泥厂附属社区更新为例[J].南方建筑,2022,(07):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