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少配电自动化系统监控报警干扰信息数量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关于减少配电自动化系统监控报警干扰信息数量的探究

于娟徐晨张欢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连云港222000

摘要:在药品生产车间中,稳定可靠的配电系统是确保合格产品生产的基础条件之一。然而,过多的虚报警干扰信息不但增加生产成本,也增加安全风险。通过减少报警干扰信息,确保报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响应真实的安全问题,降低潜在的安全隐患。这将有助于降低车间的成本,减少产品质量风险,提升药品质量,并提升运营效率。现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减少配电自动化系统监控报警干扰信息数量的举措,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系统;监控报警;干扰信息;对策

前言

车间报警系统发生报警后,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检查,对报警情况进行处理,这一过程的工时成本为2人×0.5h/次。基于这一背景,本公司推行“降本增效”理念,要求各车间在生产管理中节约成本以保证效益。对此,本公司研究小组决定开展“减少车间报警系统的报警次数”的QC课题,进而减少成本支出,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一、现状调查

2021年1~6月配电自动化监控系统月均报警次数约为130次,报警次数最小值为72次。小组成员按车间报警系统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冷库系统异常报警占总数的80.5%,是报警数高的主要问题。小组成员按冷库报警项目继续对冷库系统进行分析,发现高温报警数量占冷库报警总数的93.97%,是主要症结。对此,小组成员将目标设定为:报警次数下降至80次/月。

二、要因确认

(一)人员培训不到位

现场检查员工培训情况,统计不同员工同等条件操作时的报警次数。确认标准:车间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且培训合格;2、不同员工各模拟运送10次,报警次数应小于1次。经确认,不同岗位人员在同等条件下操作冷库门开启时间为18~20秒,报警次数均为0次,因此培训不到位对问题影响程度小。判定此条为非要因。

(二)冷库温度不均匀

在空载、负载情况下,进行温度分布检测,确定温度波动度和偏差是否在可接受标准之内。用温度计在冷库内分别检测10个点,1、5、10测试点离地面约20厘米,3、4、9测试点离地面约150厘米,2、6、7、8测试点离地面约200厘米,连续16小时进行测试。验证仪每隔15分钟记录一次各点温度数值,连续测试3次。经确认,10个检测点温度均无明显变化,因温差引起的报警次数0起,对问题无影响,判定此条为非要因。

(三)垫板装载量小

通过现场调查,确认垫板装载方式,并统计不同装载方式下冷库的报警情况。经曲儿垫板装载量小对问题症结影响程度大,判定此条为要因。

(四)入冷库前物料温度高

查看入冷库前物料温度,并检查不同温度物料进入冷库后的报警情况。经了解,入冷库前物料温度高对问题症结影响程度小,判定此条为非要因。

小组全体成员通过对末端原因的逐条确认,最终确定以下2个因素为主要原因,即垫板装载量小,冷风机温度设置不合适。

三、制定对策

(一)对策1

针对垫板装载量小的问题,可以调整垫板上物料的装载方式,确保折算后报警数<120次/月,可以根据物料包装大小重新设计垫板上物料的装载方式,进行报警数统计,选择最优垫板装载方式。

(二)对策2

针对冷风机温度设置不合适问题,可以选择合适得冷风机开启温度,使折算后报警数<80次/月,可设定不同冷风机开启温度,进行报警数统计,选择最优温度设定。

四、对策实施

(一)实施一

根据物料包装大小重新设计垫板上物料的装载方式,现行产品的垫板摆放方式为5箱*5箱*5箱,因垫板空间有限(120cm*100cm),设定为6*6*6 ,5*6*7, 5*7*6,三种摆放方式进行实验,考虑冷库空间高度5*6*7不能进入,同时考虑垫板摆放及空间合理性最终采取6*6*6。所以,改变药物摆放方式后,垫板最大装载箱数由125件提升至216件,包装单班次送垫板数由12块垫板减少至7块垫板。根据冷库货位及物料包装大小重新设计垫板上药物摆放方式,而在改变药物摆放方式后,垫板边上两排部分悬空,但重心在垫板上,缠绕膜整体包裹后整体不松散[1-2]。方案实施后为7个垫板,2021年11月23日开始至2021年12月02日进行报警次数统计,根据冷库货位及物料包装大小重新设计垫板上药物摆放方式,折算后整月报警数96次/月<120次/月,我们对策1的目标达到了,对策1有效。

(二)实施二

设定不同冷风机开启温度,进行报警数统计。通过对不同温度的再次试验,我们认为最佳风机开启温度为8.0℃,报警次数少。方案实施后为8.0℃开启风机,2021年12月18日开始至2021年12月27日进行报警次数统计。结果显示,风机开启温度设定为8.0℃,统计10天报警次数15次,折算后45次/月<80次/月,我们对策2的目标达到了,对策2有效。车间异常报警次数由160下降至46次/月,实现了不超过80的目标,目标达成。

五、效果检查

目标值检查: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统计车间异常报警次数由160下降至46次/月,实现了不超过80的目标,目标达成。收益计算:一次报警需2人处理0.5小时。节约金额:工时费=(160-46)次/月*3月*0.5小时/次/人*2人/次*30元/小时-活动经费600元≈1万元。无形效益:通过此次QC活动,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异常识别能力、节能意识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对小组以后课题的选择和立项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六、措施巩固

修订SOP-MX-174 《拼装式低温冷库操作规程》,对相关车间相关岗位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对本次QC攻关后车间异常报警次数进行跟踪[3]。件修订后,立即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使得措施标准化。相关措施标准化后,持续收集2个月数据,防止偶然性。

小结

减少配电自动化系统监控报警干扰信息数量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车间的生产效率和运营效能,还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重优化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和报警机制,以节约成本,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需要持续改进,积极创新,将创新思维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以提高药品质量、降低安全隐患、提高人员的素质为宗旨,为公司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正.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13(33):189-192.

[2]王芮,张锦,徐卫锋,孙影,谢丰临,汪瑞佳.以提高配电自动化覆盖率为导向的配网智能化管理研究[J].电工电气,2023,(11):65-69.

[3]陈漫玲.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组网方案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23,52(10):2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