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提高精神病院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提高精神病院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

陈国芬

西昌市第二人民医院(西昌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省凉山州  615000

[摘要]目的:研究在精神病院护理中展开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其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人员为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护理员,按时间段方式进行对比评价;即2022年1月-2022年12月为展开护士分层级管理前,为对照组;2023年1月-2023年12月展开护士分层级管理后,为研究组。评价指标包括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评分、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掌握情况评分与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92.57±3.28),护理技能操作评分(91.30±2.62),对患者疾病掌握情况评分(93.58±3.67);护理总满意度98.98%,四项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病院护理工作中展开护士分层级管理能使护患关系更为紧密,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患者病情,提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士分层级管理精神病院护理管理质量;作用

护士分层级管理理念是一种以合理调控护理资源,充分发挥护理优势的新型管理模式。该护理模式的的层级分配是根据护理人员的能力、技术、年资、学历、职称等方面进行综合划分,明确整合护理人员分层,充分调动整体护理资源[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层级分明、优势指导、协作力强等特点[2],适用于护理资源不足,工作内容繁多复杂的精神病院护理工作,本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展开护士分层级管理,旨在提高本院护理工作质量,体现护理优势,现将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人员为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护理人员,其中2022年1月-12月护理人员109名,男22名,女87名,年龄(平均年龄)为22-56(28.99±3.14)岁,职称分级: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1名,护师30名、护士66名。文化程度分级:大专81名,中专8名,本科20名。2023年1月-12月护理人员98名,男19名,女79名,年龄(平均年龄)为21-55(29.33±3.02)岁,职称分级: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6名,护师38名、护士42名。文化程度分级:大专67名,中专5名,本科26名。按时间段方式进行对比评价;即2022年1月-2022年12月为展开护士分层级管理前,为对照组。2023年1月-2023年12月展开护士分层级管理后,为研究组。研究期间我院收治的患者共2030例,其中2022年1月-2022年12月接管患者980例。2023年1月-2023年12月接管患者1050例。两组纳入研究的护理人员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精神病院开展传统护理模式,为对照组,护理内容包括药物管理、饮食指导、日常活动、睡眠监测、心理抚慰等。①监督患者定时、定量服药,定期检测患者生化指标,防止出现药物导致的脏器功能不全。②制定均衡膳食表,为患者提供高蛋白优质膳食,控制患者糖类、脂肪、咖啡因摄入量。③鼓励和引导患者根据定制好的活动表进行日常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固定兴趣爱好。④通过睡前冥想或播放舒缓音乐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睡眠习惯,早睡早起。⑤耐心倾听患者倾诉的烦恼与困惑,并适当做出正面引导,为患者提供情感理解与支持。及时掌握患者不良情绪,反馈给主治医师以便评估病情。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精神病院开展护士分层级管理,为研究组。护理内容在传统护理基础上进行整改,具体分为以下几项。

1.2.1建立护士分层级管理整体框架  成立护理培训组,由副主任护师与主管护师负责人对精神病护理内容进行培训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编写试卷,对护理人员进行整体考核,培训与考核合格人员方可进入临床护理工作中,此方法能够保证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1.2.2明晰层级分工内容,提升知责履责意识  根据能力、技术、年资、学历、职称等方面护士分层,制表后保证传达至每位护理人员手中。表中应包含各层级具体人员、该层级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与责任范围。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将本层级相关护理工作内容牢记于心,对各层级护理流程与内容进行理解与熟知。转变固有的护理理念,从心中认可接受护士分层级管理。同时各层级护理人员选出组长,在积极参与日常护理工作基础上,对本层级的护理工作进行整体监督、指导与规划,各层级组长定期进行管理交流,共同分析管理工作不足,及时整改,相互协助,保证护士分层级管理持续发展。

1.2.3整顿排班体系  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较为特殊,患者依从性不稳定,细节护理较为繁琐,护理工作强度较大,因此传统二人轮班制度对护理人员的脑力、体力压力很大。为改善护理工作强度,提升护理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工作热情,需对排班体系进行整顿,如午班轮流安排人员值班;夜班改为三人制,分别由不同层级护理人员担任主班与辅班,夜班总负责护士负责夜间巡房及三线夜班。

1.3评价指标  包括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评分、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掌握情况评分与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其中各项评分试卷由科室总负责人员根据相关内容定制,评分满分100分。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问卷由患者填写,每位患者出院前填写完毕并回收,问卷满分100分,评分>80分为满意,总分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统计数据均通过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比,卡方检验、T值检验分别用于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各项指标两组对比差异度<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  两组护理各项指标评分比较(±s)

分组

人数

评分

护理质量

护理技能操作

对患者疾病掌握情况

研究组

98

92.57±3.28

91.30±2.62

93.58±3.67

对照组

109

83.64±3.51

80.33±2.71

82.47±3.83

t

18.850

29.539

21.445

P

0.000

0.000

0.000

2.1两组护理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根据表1可知,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92.57±3.28),护理技能操作评分(91.30±2.62),对患者疾病掌握情况评分(93.58±3.67),分别与对照组对比,T值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n/n)

分组

人数

对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

98

98.98(97/98)

对照组

109

91.74(100/109)

5.878

p

0.01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根据表2可知,研究组统计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8.98%,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患者对护理满意度91.74%,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在临床中较为特殊,患方情绪稳定性差,治疗依从性低,导致医疗与护理工作顺利开展难度较高。传统护理模式虽然能够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与护理指导,但护理人员可能存在态度生硬、与患者沟通较少等问题,因此造成临床护理工作质量难以提升,患者住院体验差,依从性更低,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3-4];此外随着社会人群健康安全意识与人文关怀需求度的提高,传统护理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医院医疗护理体系,改变迫在眉睫。护士分层级管理作为一种新型整体性管理模式,将其与传统精神科护理相融合,能够将护理工作科学分层,使繁琐冗长的护理任务清晰明了,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也能调动起责任心与使命感[5],充分发挥工作热情,拉进与患方距离,使繁杂的护理工作简单化,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充满乐趣。本研究采用两种时间段的方式对展开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数据表明,展开护士分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在护理质量、技能操作、对患者疾病掌握情况方面均明显好转,且分层级管理后接诊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价达到98.98%,明显高于此前传统护理(91.74%),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因此对本研究进一步总结认为,在精神病院护理工作中展开护士分层级管理能使护患关系更为紧密,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患者病情,提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为梦.暴力风险评估下的分级护理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价值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36):150-153.

[2]陈亮.精细化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对患者睡眠质量、生命质量影响的效果观察[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08):1970-1972.

[3]魏申毅,李进,吕娟,徐禹,王磊,龚姝.护士分层培训与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23,20(06):691-696.

[4] 赵金龙,赵莹莹,宗倩倩,贾琼,许伟,吴航,安凤荣.量化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模式对精神科患者保护性约束的影响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11):1315-1322.

[5]施惠篪,陈晨,宋健美.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提高精神病院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0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