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项目基坑基础工程施工总结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东莞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项目基坑基础工程施工总结报告

尹浩楹

东莞交投置业有限公司

东莞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项目(下称“本项目”)基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平均开挖深度约10.35m,属于深大基坑,现已完成全部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工程桩等施工,完成大部分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

现场采用多种工法施工围护结构和工程桩,其中包括水泥搅拌桩、咬合桩、旋挖桩、地下连续墙等,在东莞市房建工程中也属于比较少见的基坑基础形式。我司会同各参建单位,通过场地分析、技术分析、工法分析、工期分析,结合本工程支护结构形式、周边建筑、周边环境、地质复杂程度等特点,比选采用了最佳的管理和施工措施,从而保证了基坑基础工程的施工在满足安全和质量要求下顺利完成。具体的举措总结如下:

一、管理措施方面

在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阶段,对如何避免不透水淤泥层出现滑坡事故,基坑降排水可能造成的周边建筑物、路面出现沉降、开裂等安全问题,我司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基坑的监控工作,督促落实自动化监测和施工单位监测工作,分析、处理监测数据,加强对基坑土体变形和降水的有效监控,从而保证基坑开挖处于安全状态。二是在项目或周边高出安装可视化设备,随时随地监控基坑作业面的安全状况。三是压实现场网格化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日常安全巡视和隐患排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安全管理各项措施。四是严格开展进场三级安全教育、技术交底、班前会、应急培训和演练,定期开展安全质量周检、月检、季度检、半年检,专项开展节前节后、防风防汛防火、危大工程、有限空间、消防安全等专项检查,合计约70余次。五是现场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组织施工,对原材料及时验证,并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和试验;目前已检桩基均为I类桩,材料共计见证取样送检约1700余次,所有材料检测结果均合格。

二、技术措施方面

1.本项目基坑基础为淤泥地质,且深度较10.3~11.5m,基坑东面为体检中心,基坑边线距离约8.5m;基坑南面为门诊楼,距离约14.7m;基坑北面为万道路、人民医院地铁站和地铁区间,距离地铁站约19m,距离地铁区间约隧道22.8米。外围已有建筑物监测及保护为一大重点工作。

解决方案:在基坑开挖前,制定详细的支护和土方开挖的方案;提前策划应急机制,建立内部基坑监测及预警制度,做好基坑监测工作,保证周边环境及基坑的安全;加大与周边单位、市政管网主管单位等联系,做好周边的环境监测及应急预案,如发生周边建筑物监测数据异常,及时停止施工并采取补救措施;基坑开挖前做好对降水帷幕的效果试验,避免降水速率过快导致毗邻建筑沉降过大。

2.由于本项目的施工,需对万道路辅路往环城西路路段进行围蔽,且医院西北门及急救车出入口均在基坑范围内,本项目施工将使万道路通行能力下降,对出入医院的车辆造成不变,也会占用医院大部分停车位。

解决方案:根据场地现状,在万道路设置两个施工进出口,避免在施工车辆与医院日常车辆有冲突;对院区内设置人车分流及合理的车辆限行,车流引导标志,在减少施工占道的基础上,以院内消化交通压力为主;重新规划急救车通行路线,并对沿线进行保护,确保路线畅通;改造“东莞市人民医院-西门”入口,新增“东莞市人民医院-北门”出口、并在医院内部适当增设出入口指引牌以及减速带等。

3.本项目地质条件复杂,临近河道,地下含大面淤泥涂层土层且与河道相连,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如何在地下水压大、淤泥地质下保证桩基施工质量,如何布置基坑降排水,组织支护内支撑施工,避免淤泥地质对基坑各项施工带来的影响及坑中坑施工是本工程基坑施工阶段的重点。 

解决方案:优化桩基施工顺序,施工过程中确保泥浆配比、护筒型号,清孔次数及工人操作满足设计要求,加强过程工序验收;合理规划坑内机械行走路线,在基坑主要施工部位上铺设砖渣及垫钢板地基加固,基坑底部使用砖渣挤淤处理;积极联系市政部门对排污井口清淤,项目围挡边砌挡水反坎。基坑顶部与底部设置双向排水设施,在基坑区域内设置降水井,在基坑周边设置回灌井;增加垫层及预起拱设计,合理组织内支撑施工,选择钢模模板工艺保证施工质量,支撑梁施工后定期进行变形监测;坑中坑配置专人定位施工,进行专项地基处理

4.基坑周边、项目用地范围内现状管线众多,有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管及电信管,另外项目场地内还有一条10kv光缆、一条国防光缆需要改迁,牵涉范围广,审核流程长,涉及多次迁改;项目管线迁改为项目一大难点。

解决方案:充分调研管道供水情况,选择用水量最小的时段进行管线迁改;对用地范围的雨水管,雨水支管直接废除,后续场地重新建设,雨水主管迁改尽量避开雨天施工的情况;对项目范围内的污水管,需要调查好管道的接入情况及排水去向,合理的规划新的走管路由;管线迁改之前完成具体的管线迁改方案,并获得管线权属单位、规划部门的确认后方可施工;10KV、国防光缆积极沟通产权单位,商定迁改方案,提前摸排审核流程,超前准备资料提交审核,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迁改。

5.本项目咬合桩采用全套管软咬合工艺进行连接,对咬合桩本身施工质量要求较高,一旦荤桩凝结时间超过超缓凝混凝土凝结时间则无法完成咬合;且该工艺本身施工难度较大,入岩能力差,对混凝土质量、施工操作要求较高;故咬合桩施工质量是本工程的难点。

解决方案:对该工艺进行资料收集,并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本工程咬合桩施工前编写详细施工方案,提前预判并解决咬合桩施工时会遇到的问题;根据设计要求,在正式施工前对咬合桩工艺进行试桩,确定相关工艺及参数,以指导现场施工;提前对超缓凝混凝土进行适配,并将配合比报送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施工过程中进行试块留置,验证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提前编制质量问题处理方案,针对超时无法再咬合的咬合桩进行补强。

6.本工程地下连续墙共112幅,分布在靠地铁、已建建筑一侧,地连墙深度22m左右,单幅钢筋笼重量30吨左右,使用双机抬吊;2、地连墙施工前需完成单轴搅拌桩、三轴搅拌桩施工,前置工序较多;3、地连墙深度穿过淤泥层与砂层,进入泥岩层,地下水为孔隙承压水、基岩裂隙水,其中孔隙水与场地南侧的河涌存在一定的水利联系,对地连墙会造成冲刷,故地连墙施工质量控制为本项目难点。

解决方案:施工前组织管理人员学习该施工工艺;施工前编制方案并及时交底,正式施工前进行试成槽试验,确定泥浆配比,及相关参数;提前策划施工流水,规划钢筋笼行走路线,对路线进行处理,编制专项方案进行论证,吊运过程中安全员全程旁站;成槽过程中严格监控泥浆质量,确保泥浆护壁施工质量,选择先进设备,在靠地铁盾构区间侧使用双轮铣槽机施工,提高成槽质量;严格控制前置工序施工质量,确保三轴搅拌桩成槽保护质量,减少地下水冲刷;使用超声波检测仪检测槽壁及孔底沉渣厚度。

7.本项目地下室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如按照常规混凝土后浇带分区法则后浇带区域不可拆模且质量控制较差。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情况联动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将后浇带结构优化为结构跳仓施工缝,避免了后浇带后拆模后施工的缺点。

本工程深基坑持续涌水,大量涌水导致底板结构无法完成浇筑在底板结构下涌水位置埋设盲沟结构将涌水引至肥槽区强行抽排,待结构封闭后对盲沟进行封堵

8.本工程内支撑重量较大,单4米一次切割量就达到1吨,叉车重量7吨,叉车及拆除后内支撑荷载极大。

解决方案:经论证后确认最小单位叉车荷载加6t内支撑可在梁板结构上行走运转,同时要求拆撑单位在结构板位置上标记主梁位置,拆撑后仅可堆载于主梁位置上并铺设钢板

项目地下室阶段采用跳仓法施工,这对桩的检测速度有较高的要求,为解决此问题项目及时沟通检测单位,制度检测计划,并安排专人进行桩检测的跟踪,现场高度配合桩检,保障了桩基检测不影响现场施工。

9.本项目在防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为基坑涌水量较大,底板防水在施工时现场抽水量非常大。

解决方案:根据项目特点先后制定了明沟降水、增加降水井,盲沟引水等处置方案,现场同时增加外排水泵保障现场的抽水工作,进一步保障防水工程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