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感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感悟

孙玥

山西广播电影电视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 030024

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育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牢牢树立“教学为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意识,把艺术设计教学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同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设计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人文特征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艺术设计专业应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艺术+思政”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例如以以“党史+艺术”为切入点,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教育学生树立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观。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当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思政课程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艺术+思政”的教学实践,既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限制,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更加丰富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内容,激发被授课者的兴趣,深入学生们的内心,从而教学质量充分得到了提高,有效地提升了艺术设计的教育水平,同时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既能提高学生们的政治素养,也能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作为一名中职艺术设计教师应该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科的“德育功能”,将其渗透到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专业性学科,由于具有独特的审美理念和社会文化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德育职责。

  中职学生在年龄上相对较小,因此对于道德以及生活、学习态度上的认识和理解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幸运的是,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真善美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它们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帮助他们实现人格上的完善。比如疫情期间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志愿者,让学生充分体会无私奉献的大爱。当下主旋律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表现手法,往往让学生印象深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教育,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创设艺术设计教学情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教师教学活动是否顺利进行,教学是否能取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中职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课堂上也表现得很消极,课堂气氛往往死气沉沉,枯燥无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选择典型示范性强,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能引起学生共鸣,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或创新、创业观念的树立有启发、诱导作用的案例,力求最大限度上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中,适当穿插新理论、新观点、新观念、新的实践成果,新的发展信息等结合当下热点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未来科技、感人事迹等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语文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学习的知识以及当下的社会时政也有了自己独特、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中职教育要培养的不单单是以追求学习成绩为主的学生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结合学生的专业课,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方向和基础。作为中职艺术设计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发挥艺术设计课程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提高艺术设计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践运用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比如,针对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我会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平面设计教学训练,教给他们相关未来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导他们在以后工作中要除了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要帮助他们提升良好别的沟通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灵活能力;针对摄影与摄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会引导他们更加关注拍照中的构图意识、色彩搭配能力、创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拍摄审美水平;对广播节目制作专业的学生,我则会在课堂上带领他们重点关注创新创意以及当下新技法的学习引导,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好奇感和热爱感,为以后更用心、更投入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扬,注重情感教育

  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很强的学习和心理惰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能力和优点。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扬,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和支持,比如一个赞同的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激励的话,都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肯定,帮助他们恢复和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开阔胸怀,更加积极、健康地茁壮成长。艺术设计专业应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艺术+思政”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例如以以“党史+艺术”为切入点,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教育学生树立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观。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当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主体和主要承载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改革的成败。形成“课程思政”改革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技术层面在将精神、价值融入课堂过程中,融入贯通,灵活运用。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其育人作用发挥直接决定着改革质量优劣。聚焦专业思政课堂融入,牢牢把握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这个出发点,在充分研判学生兴趣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备课、建立“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创新形式,不断优化专业教师挖掘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思政元素在专业课堂的融入。

艺术可感,育人无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影响力,具有引导正确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独特育人功能。高等学校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路径,用好艺术教育美育和德育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思政铸魂和艺术教育融合中讲好中国人物故事。把打造中国人物故事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选取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批人物,追本溯源,用艺术化的手段挖掘他们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质,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从达情达意到入脑入心。以中国人物为“圆心”,高等学校要致力于打造兼具思政育人和审美化人功能的文化艺术品牌,塑造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由艺术而生的心灵震撼,由理论而来的精神洗礼,将推动高等学校在艺术审美和价值观的交融育人过程中,使当代青年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其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拓展思政育人空间的重要作用,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要在艺术教育中坚持为人民立德立言、把握新时代脉搏,让艺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持续创作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引起社会关注的文艺精品,发挥艺术在塑造价值观念、引领精神理念等方面的隐性教育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学校需积极扩大文化育人的社会影响力,整合“艺术+思政”育人的优势,形成社会效应。学生不可能仅仅只是学生,他们也要进入社会,无论他们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跟能力与人沟通、融洽相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还必须提高他们实际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中职艺术设计课程的指导下,做到艺术设计学习与生活、工作的共同配合,良好互动,为他们以后更好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