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分析

付凡名

武汉市武昌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4300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混凝土裂缝的危害及其产生的多方面原因,包括施工工艺、温度变化、材料配比和后期养护等因素。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防治措施,如优化浇筑技术、合理控制模板拆除时间、掌握裂缝修复和结构加固技术等。此外,还强调了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配合比以及制定科学养护计划的重要性。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混凝土裂缝防治的综合策略,旨在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一、混凝土裂缝的危害

混凝土裂缝对建筑物的危害深远且多样。它不仅直接损害了建筑物的外观美观,降低了整体质感,更重要的是,裂缝严重削弱了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当建筑物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时,这些裂缝可能成为结构失效的起点,导致建筑物发生不可预测的破坏。此外,裂缝还为水分和空气提供了渗透通道,加剧了钢筋的锈蚀速度,进一步威胁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裂缝可能因各种自然因素而扩大,使得建筑物的损坏程度日益加剧,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一)施工工艺方面

施工工艺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可能导致混凝土浇筑不均匀、振捣不密实等问题,进而引发裂缝。此外,模板支撑不牢固、拆模过早等也可能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二)温度方面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水化热,导致内部温度升高。如果温度控制不当,使得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将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导致裂缝产生。此外,季节性温度变化也可能对混凝土产生影响,如寒冷地区的冻融循环作用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

(三)混凝土材料配比方面

混凝土的配比直接影响其性能。如果配比不合理,如水泥用量过多、水灰比过大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收缩增大、抗拉强度降低,从而引发裂缝。此外,使用劣质原材料也可能对混凝土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四)后期养护方面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以保证其正常硬化。如果养护不及时、不到位,如过早浇水、暴露于阳光下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

三、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一)防治技术

1.混凝土浇筑技术

混凝土浇筑是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其技术控制对于防止裂缝的出现至关重要。在浇筑前,应对模板、钢筋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位置、尺寸、数量等符合设计要求。浇筑过程中,应保证混凝土连续、均匀地浇筑,避免出现冷缝、施工缝等。同时,应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方法,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整体性。在浇筑过程中,还应注意控制混凝土的自由落体高度,避免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此外,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如降低入模温度、内部埋设冷却水管等,以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

2.控制模板拆除时间

模板的拆除时间对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也有较大影响。拆除时间过早,混凝土强度尚未达到设计要求,容易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裂缝;拆除时间过晚,则可能影响施工进度和模板的周转使用。因此,应严格控制模板的拆除时间。在拆除前,应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测,确保其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对于跨度较大的梁、板等构件,还应进行挠度检测,确保其在拆除模板后不会产生过大的变形。在拆除过程中,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则,避免对混凝土产生过大的冲击和振动。

3.裂缝修复技术

对于已经出现的混凝土裂缝,应采取有效的修复技术进行处理。修复技术的选择应根据裂缝的宽度、深度、位置以及混凝土的使用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表面封闭法、压力灌浆法、开槽填补法等。表面封闭法适用于宽度较小、深度较浅的裂缝,通过涂刷或喷涂封闭材料来阻止水分和有害物质的侵入。压力灌浆法适用于宽度较大、深度较深的裂缝,通过压力设备将修补材料压入裂缝内部,达到填充和封闭的目的。开槽填补法适用于裂缝较多、分布较广的区域,通过开凿V形槽或U形槽,然后填充修补材料并进行抹平处理。在修复过程中,应注意修复材料的选用和施工工艺的控制,确保修复效果符合设计要求。

4.结构加固技术

对于裂缝较多、较严重的混凝土构件,可能需要采取结构加固技术进行加固处理。结构加固技术的选择应根据构件的受力情况、裂缝的分布情况以及加固后的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常用的加固方法包括粘贴钢板法、增设支点法、预应力加固法等。粘贴钢板法通过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增设支点法通过在构件下方增设支点来减小构件的变形和裂缝的发展。预应力加固法通过对构件施加预应力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在加固过程中,应注意加固材料的选用和施工工艺的控制,确保加固效果符合设计要求。

5.混凝土置换技术

对于严重损坏的混凝土构件,可能需要采用混凝土置换技术进行修复。混凝土置换技术是通过将损坏的混凝土部分或全部剔除,然后重新浇筑新的混凝土来恢复构件的使用功能。在置换过程中,应保证新浇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的良好结合,避免出现新的裂缝。同时,应对新浇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和收缩性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在置换完成后,还应对构件进行全面检测,确保置换效果符合设计要求。

(二)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

温度控制是防止混凝土裂缝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浇筑温度和养护温度。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如降低原材料温度、控制浇筑速度、内部埋设冷却水管等,以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同时,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还应加强混凝土的保温养护工作,避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而产生干缩裂缝。

(三)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的配合比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配制混凝土时,应根据工程要求、原材料性能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合理的配合比。在配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灰比、水泥用量和砂率等关键参数,避免出现收缩裂缝和徐变裂缝。同时,还应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四)制定后期养护计划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计划的制定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施工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养护过程中,应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避免出现干缩裂缝。同时,还应控制养护时间和养护方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符合设计要求。在养护期间,还应避免混凝土受到外力作用和温度骤变的影响,防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的危害不容忽视,其产生原因涉及施工工艺、温度控制、材料配比及后期养护等多个方面。为有效防治裂缝,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浇筑技术、控制模板拆除时间,并掌握裂缝修复与结构加固等技术。同时,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配合比以及制定合理的养护计划也至关重要。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混凝土裂缝防治的完整体系,对于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J]. 刘柏军.工程技术研究,2017(02)

[2]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探讨[J]. 郭丽娟.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1)

[3] 试析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与对策[J]. 林伟松.建材与装饰,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