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分析

蒲满江

温宿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831100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已逐步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需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本文旨在梳理当前管理模式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建议。管理模式现状包括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协调统筹、制度健全性、信息技术应用、风险防控等方面仍有短板。因此,有必要加强多方主体协同、推进管理标准化、加大智能化投入、完善制度流程、加强人才培养等。只有持续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才能与时俱进,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分析创新发

1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1.1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我国的建筑行业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先进的西方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传入中国。传统的僵化管理体系已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了管理模式的创新。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各参与方能够共享统一的工程数据模型,有利于各阶段的高效协同。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智能化、网络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必将是主流趋势。
1.2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特点及问题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模式以项目为核心,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管理模式不够统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管理模式较为传统,决策过程中缺乏科学论证和数据支撑,决策效率较低。管理理念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科学管理意识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不同地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效率和效果良莠不齐,影响了行业整体形象。
2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2.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管理责任机制

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广泛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多方权责主体,如何在法律层面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立管理责任机制至关重要。以《建筑法》为核心的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对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予以规范。《建筑法》明确了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并对工程监理制度、勘察设计管理、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市场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伴随《建筑法》实施细则的陆续出台,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工程管理责任机制日趋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需要各利益主体积极参与。一方面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合理诉求,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吸纳行业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法规内容贴近实际、可操作性强。只有充分借鉴多方智慧,建立起符合国情、及时跟进行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才能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提供坚实保障。此外,与制度建设同等重要的是其执行力。一方面,政府等相关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法规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企业和从业人员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主动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2.2 推动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将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相结合,实现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信息化管理可以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各个环节的数据共享和无缝衔接,提高协同效率。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工程设计阶段,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可以进行虚拟建模和仿真,优化设计方案,降低返工风险。
   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当制定相关法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复合型人才,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应注重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消除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只有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技术革新和制度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才能行稳致远。
3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3.1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在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中,我们不乏优秀的案例可供借鉴。从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分析入手,有助于我们洞悉其中的创新理念和应用价值。
    首先,来自美国的“集成项目交付”(IPD)模式堪称管理模式创新的典范。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交付方式,将业主、设计师、施工方、主要供应商等各方利益相关者融入统一的法律协议和风险利益共享机制。诸多成功案例证明,IPD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合作热情,降低交付成本,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管理。

在国内,上海中环广场超高层商业综合体的建设也展现了管理创新的魅力。该项目应用“可视化协同平台”,通过BIM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协同管理,最终比传统施工模式节省约20%的施工进度和约 8% 的成本。这种创新性管理模式不仅展现在技术层面,还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式,实现多方深度融合。

港珠澳大桥工程、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建设等重大工程也涌现出诸多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这些案例均印证了一个共同规律:只有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复杂工程环境的变化和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需求,创新正成为建筑工程管理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

3.2 我国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领域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优秀建筑企业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北京建工集团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之一,自2015年起便将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该集团在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北京建工集团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与此同时,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以分配制度为杠杆的管理体系,确保了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集团旗下的一级子公司负责人均由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减少了行政化管理带来的低效率。

北京建工集团还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集团就建立了集团级大数据中心和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中心,致力于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集团各业务环节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目前北京建工已初步实现施工现场三维可视化管理、智慧用工、智能物料管理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了作业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北京建工集团的实践表明,建筑企业应该主动作为,开拓创新,不断优化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行业的转型升级贡献自身力量。只有切实做到人才强企、科技引领,建筑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有关部门应及时推广凝练出的管理模式创新成果。可通过政策扶持、企业示范、高校教育等多种渠道,积极推动行业内管理模式创新的广泛应用。加速对已取得成效的创新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不断总结和完善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持续创新、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熊有伦.中国建筑业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张文,王跃.浅谈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四川水泥.

[3]万选国.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发展[J].山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