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了不起的窑洞大学——抗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3

浅谈了不起的窑洞大学——抗大

黄亚英

志丹县文物管理所  陕西省延安市  717500

   摘要:这样一所“窑洞大学”,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坚决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10多万名军事和政治干部,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大前身   创办    转移  辉煌

在保安,曾有这样一所大学,让世人瞩目。一排极不起眼的石崖窑,简单的窑舍,镶嵌在陡峭的山崖中,它就是现在位于志丹县城南前桥沟半山腰上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这所极其简陋的窑洞大学,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尤为惊叹,他在《西行漫记》里这样描述:以石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敌机轰炸的“高等学府”,全世界也恐怕只有这么一家。而正是这所大学,形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光辉旗帜,在人民军队的建设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节:前身——我党第一所正规军校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红军的新时期。随着红军的不断壮大,红军的院校教育也逐步建立发展起来。

最初,由于红军尚未建立起稳定的根据地,红军各部队主要是开办一些教导队和随营学校。1927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办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教导队,是人民军队最早的军事教育组织,也是军事院校教育的雏形。在教导队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对学员严格要求,规定学员三不八能三不即不嫖、不赌、不偷;八能即能写、能说、能唱、能算、能打仗、能吃苦耐劳、能生产劳动、能诚实可靠。规定了三项任务:一是为部队和地方培训输送干部;二是改造俘虏;三是调查研究敌军情况。

1928年12月,红军第5军与第4军在井冈山会师,次年1月成立了红军学校,从此开始了军事院校教育的历史。

红军初创时期,教导队和红军学校编制较小,一般随部队行动,主要在作战间隙或休整阶段开展教育训练,战时则是一支战斗预备队,是打硬仗、恶仗时的重要突击力量。

1930年以后,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有了较大发展,开辟和建立了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等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红军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931年11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在中央苏区的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简称红校

所谓战争必须有军队,军队必须有学校的传统,主席指出,人民军队不但要能够打仗,还有学会办学,为了战胜反动派,我们一定要能够培养自己的军事干部!既然北伐时期,能够有个黄埔军校,那我们红军就创建个红埔军校!

时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周恩来在视察后高兴的对校长何长工说:这所学校比国共合作时的黄埔办得还好,红军有这么一所学校,我们的腰杆子就更粗更硬了。

1932年2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也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军校。

1933 年10 月,因中央红军的扩大、武器装备的多样化。中革军委对红军学校进行了改编,以原有高级班上级班为基础成立了红军大学校,简称红大。同时成立了红军第一、第二步兵学校、特科学校、游击队学校。红校的分编,标志着我军的院校教育形成了初、中、高级培训体系。

第二节  创办——人民军队将才的摇篮

1936年5月,红军东征战役结束,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表示红军愿意在1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一致抗日的目的。部队暂无战事,党中央便决定利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的有利时机分期分批抽调干部学习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民族战争培养一批优秀军政人才。

8日,主席在延长县交口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办红军学习的问题,要弄西北局面及全国大局面,则要办个高些的大的红军学校,否则,将来无干部,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犯罪,我们有责任引导同志们看的远,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5月14-15日、20日,在在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分别就学员选送、红大具体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要求选送最优秀的干部到红大学习 。29日明确了以林彪为小组、罗瑞卿为教育长、周昆为校务部长,袁国平为训练部长的校务领导机构。至此,党中央完成了筹建抗大的宏伟蓝图。 

1936年6月1日,瓦窑堡米粮山上的旧庙堂前红旗招展,歌声震天,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系数出席,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开学典礼隆重举行,也标志着红大的正式成立。当时的红大共分为 3 个科,其中一科有学员 40 名,主要是红军师团级以上干部;第二科有学员 225 人,主要培训营连级干部,第三科共有学员 800人,主要培训班、排干部和部分老战士。

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没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这是主席在红大开学典礼上讲话,也说明他对这所大学创办所寄予的极高期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也是毛泽东定下的这三句话、八个字教育方针和校训,深深地融入到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实践中。

第三节  转移——驰名中外的窑洞大学

红大开学不久(6月21日),国民党第八十六师高双成部乘红军主力西征之机突袭瓦窑堡,6月23日红大随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7月初,红大随同党中央机关一起来到了志丹。

当时的保安,地瘠民贫,交通闭塞,虽名曰县城,实际只有几十户人家。正如当地民谣所说的:陕北好地方,小米子熬米汤保安穷山窝,破庙比房多,菩萨比人多

红大第一科便在县城东南面一公里处半山上的几十孔窑洞里安了家。这些窑洞年深月久,唯一的教室也是经学员认真清扫,用羊圈改造的教室。

按照当代人的标准,即使是放在当时,也许会认为红军大学设备简陋、师资匮乏,称不上是一所大学。而学员们却无比骄傲,因为这所大学的老师几乎都是世界级。正如开国上将陈士榘在他的回忆中所说的:红军大学了不起,像毛主席给我们讲战略学,那是世界级的大师;林彪讲战役学,要是卖门票,全世界的军事专家都会来买……战术课由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讲授,政治经济学由凯丰、吴亮平讲授,哲学由王稼祥、博古讲授,中国革命由张闻天讲授,文化课由主席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讲授,就是用现代的标准评估,也绝对是一流的师资力量

1936年5月红大学员合影(保安)1jpg

赵尔陆等人打羽毛球1

第四节  辉煌——国防大学的前身

短短几个月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各方面都迫切需要大批干部开展工作。根据中央指示,抗大第一期学员没来得及举行毕业典礼就于12月底毕业,分赴红军各主力部队,担负起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政治,实现对日抗战的新任务。

1937年1月,抗日红军大学校部随中央机关迁往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因此红大只办了一期,一期一科的40位学员就成了红大这段历史的绝版也便有了红大无二期,抗大无一期的说法。

20160520234506_3677fba7ae005598bb448bd2651380e5_2     为适应抗日根据地发展,使抗大教育能更适应抗战需要,193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抗大总校分出两个分校,分批从延安挺进敌后。抗大总校仍留在延安,按既定教育方针和校训,一如既往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还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建立了抗大农庄,开荒2万亩,帮助部队解决穿衣吃饭的问题。在敌后将近3年的时间里,抗大发展了8个分校,后来又发展为12所分校。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到处都有抗大的旗帜,都能听到抗大的校歌。一个外地来的记者在延安参观后曾说:每一个窑洞里都装有若干“炮弹”,将来这些“炮弹”飞出去,就不得了!的确,抗大各分校教职学员,一边学习、一边战斗,一手拿锄、一手拿枪,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经受了很大的锻炼,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使许多青年入校后很快就成长为能文能武的干部。曾担任过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冈村宁次,曾这样形容这批学员的战斗力: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50个日本

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此后的日子里,“抗大”“越抗越大”,在全国陆续办起了14所分校、5所陆军学校和1所附设中学,在9年时间里培养了10万多名优秀军政干部,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

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旗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央军委命令由何长工率领总校从陕北出发,挺进东北,改为东北军政大学,其他分校改办华北、华中、华东军政大学,这宣告了抗大历史任务的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高中级干部和专家教授等基本骨干,大多在陕北住过窑洞。1955年,在被共和国授予军衔的军人之中,有7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47名中将和129名少将都是曾在抗大

工作、学习的干部和学员。红大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全面建设等时期,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国防大学。

第五节 结语——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光辉旗帜

红大在保安的这段历史,堪称空前绝后,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光辉一页红大学员中许多人在创建新中国的战争年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或统率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一科的 40 名学员中除8人在战争年代英勇牺牲外,有22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 其中林彪、罗荣桓成为元帅,罗瑞卿、谭政等20人为将军。也因此红军大学一科被称为将军科。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又成为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

正如1996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纪念抗大建校60周年讲到的:在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上,抗大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光辉篇章,她的伟大业绩将永远留存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红大校址,我们也非常幸运的保存了下来,20世纪60年代,在曾经担任毛泽东警卫的陈昌奉(后任江西省委书记)、贺清华等人的指导下,旧址得以逐步恢复,红大学员们废寝忘食、忘我学习的场景仿佛又一次的呈现,也成为我党及

红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时期,中共中央以战略眼光开办红军大学,发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了干部力量,也成为一所为民族解放培育钢铁栋梁的革命熔炉以及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面鲜艳夺目的光辉旗帜。

同时,红大在极富创造性的办校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气派的无产阶级教育理论,形成了崭新的学风和校风,这些被誉之为抗大精神的优良传统,连同共产党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等优良作风,共同构成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成为代表中国未来和希望的时代新风。

今天,这所昔日的“窑洞大学”,已成为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的高等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也成为国防大学校歌,代代传唱。抗大和抗大精神,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后人的记忆中铭刻流传。

参考文献:新民周刊 

参考书籍:红都志丹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