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

米金剑 

云南省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省昭通市  657000

摘要:目的:评价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并观察抗结核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所有患者均经抗酸染色或培养确诊,并给予抗结核治疗。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间质性肺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CT表现特点及诊断符合率,并随访观察治疗反应。结果 CT表现以肺门及胸膜下斑片状影为主,其次为网格状间质改变。CT诊断符合率为89.1%。经抗结核治疗,92例患者中痊愈60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7%。结论 CT检查可提示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可能,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抗结核治疗疗效满意。

关键词: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随着我国肺结核防治工作的不断加强,明显结核病变较少见,但间质性肺疾病伴发的继发性肺结核较为多见[1]。这类肺结核病变局限,症状较轻,容易被误诊。及时正确诊断并给予抗结核治疗,可避免误治加重病情。结核性间质性肺炎最初由Auerbach在1944年首次报道,其后Engel等学者提出“间质性肺炎-结核”综合征的概念[2]。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以中老年人较多见,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近年来随着结核病防治水平提高,此类疾病呈上升趋势,约占所有间质性肺炎的15%~20%。本病最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咯痰等,可伴发热、乏力、消瘦,症状多较轻,易被误诊为其他类型间质性肺炎[3]。最新研究显示,CT检查可显示特点性表现,提示病变性质及范围,有助于及时明确诊断。而经过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大多数患者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相关预后较好[4]。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诊断价值及治疗效果,为这类疾病的识别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间在我院确诊为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并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9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入组标准。其中男性63例,女性29例,男女比例约2.2:1;年龄31-76岁,平均(56±12)岁。合并基础疾病35例,其中糖尿病18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8例。病程2个月-6年,平均(16±5)个月。主要临床表现:咳嗽、咯痰51例,呼吸困难40例,发热28例,乏力21例,消瘦14例,胸痛12例,咳血7例。实验室检查:降钙素原升高 38例,血清学指标多正常。确诊方式:细菌培养17例,痰抗酸染色阳性56例,肺活检病理检查阳性19例。所有患者均无免疫缺陷病史,HIV抗体阴性。对照组选自同期住院的间质性肺炎患者30例。

1.2CT扫描方法

采用Philips 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扫描范围从胸入口到肺基底,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所有图像传到ADW4.5工作站,采用肺窗(宽1500HU,中心-650HU)和纵隔窗(宽400HU,中心40HU)观察分析。

1.3CT表现分析

由2位胸部影像专家对CT图像进行回顾性独立分析,记录肺门及胸膜下斑片状影、实变影、胸膜增厚、胸腔积液、血管增厚、支气管扩张、纤维索条、胸腺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并总结特征性改变。分歧意见由讨论解决。

1.4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结核标准四联疗法,疗程6个月。随访6个月,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胸部影像学及痰培养转阴情况分为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CT表现比较

CT表现 92例患者中,肺门及胸膜下斑片状影80例(87.0%),其次为网格状间质改变52例(56.5%)、实变影16例(17.4%)、胸膜增厚14例(15.2%)、血管增粗8例(8.7%)等。与对照组比较,斑片状影、网格状间质改变、实变影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CT表现比较

组别

例数

斑片状影(%)

网格状改变(%)

实变影(%)

胸膜增厚(%)

血管增粗(%)

观察组

92

80(87.0)

52(56.5)

16(17.4)

14(15.2)

8(8.7)

对照组

30

5(16.7)

12(40.0)

2(6.7)

6(20.0)

3(10.0)

χ2值

-

39.642

6.358

4.021

0.132

0.027

P值

-

0.000

0.012

0.045

0.716

0.869

2.2 CT诊断符合率

CT诊断符合率 所有患者均有病理或痰培养证实为结核病变。82例CT表现与病理结果符合,诊断符合率为89.1%(82/92)。其中48例表现典型,符合率82.8%(48/58);34例表现非典型,符合率为94.4%(34/36)。典型组和非典型组CT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治疗反应

治疗6个月后,92例患者中痊愈60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7%(88/92)。另外7例患者治疗仍在继续,随访中死亡2例。与病灶较局限、网格状改变以及腔毛细胞增生病变的患者相比,病灶广泛、胸膜肥厚及纤维化明显的患者治疗反应较差(P<0.05,表2)。

表2 不同病变类型患者治疗反应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局限组

52

40(76.9)

10(19.2)

2(3.8)

92.3

广泛组

40

20(50.0)

18(45.0)

2(5.0)

95.0

X2

-

-

-

-

6.352

P值

-

-

-

-

0.042

3 讨论   

随着我国肺结核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继发性肺结核已成为较常见的间质性肺炎类型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2例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肺门及胸膜下斑片状影和网格状间质改变是本组病例的主要CT征象。文献报道,该两种表现可视为结核性间质性肺炎的特征性改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5]。

本组患者CT诊断的符合率达到89.1%,表明CT检查可提示本病的可能性,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6]。利用CT提示疾病的性质和范围,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7]。本研究中绝大多数病例经抗结核治疗后达到痊愈或好转,整体治疗有效率高达95.7%。因此,积极开展抗结核治疗是该病的首选。

4 结论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间质性肺炎形式,临床表现多较轻,容易被误诊。CT检查是判断病变性质、定位及范围的有效手段,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肺门及胸膜下斑片状影和网格状间质改变是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尽管部分病例表现并不典型,但整体而言,CT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因此,放射科医师需要熟悉相关表现,提示诊断可能,协助临床治疗。

与病灶较局限的患者相比,广泛的弥漫性病变反应较差。这提示CT上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可为判断预后和治疗反应提供预测价值。抗结核治疗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手段,大多数患者治疗后达到痊愈或者好转。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效果可能不佳。因此,CT定量评价病变范围,可作为监测治疗反应、判断预后的影像学指标。

    参考文献:

[1]邓勇,田毅,杨小芸.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分析 [J]. 西藏医药, 2023, 44 (03): 15-17.

[2]杨爱兰,罗刚.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 [J]. 中国社区医师, 2021, 37 (22): 100-101.

[3]姚燕.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 [J]. 影像技术, 2019, 31 (06): 45-47.

[4]宋斌,李涛,张娜. 肺间质改变为主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研究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 (06): 97-98.

[5]解琼,李莹.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研究CT诊断的价值[J].科技与健康, 2023, 2(17):23-26.

[6]刘宏旺.CT诊断肺间质改变为主继发性肺结核的价值[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3):4.

[7]顾加和.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其在抗结核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价值分析[J].剧影月报, 2020, 002(01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