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研究

杨东玉

三台县精神病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内就诊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精神康复护理)和实验组(30例,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的症状评分、病情严重程度更低,幸福感、健康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提高幸福感,控制病情促进恢复,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积极心理学理论;精神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精神疾病,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与环境、心理等有关。可引发认知障碍,产生大量负性情绪,甚至出现自杀、伤人等情况,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患者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容易导致与社会脱节,幸福感、生活质量等下降,不利于恢复[1]。本研究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内就诊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51±5.12岁)和实验组(47.12±5.23岁)。均遵循自愿原则加入,了解并愿意参与本次研究。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后人数均为30。前者存在的男女人数各为17与13;后者存在的男女人数各为16与14。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精神康复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使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对照组遵医嘱指导使用氯氮平、利培酮、地西泮等药物,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提醒坚持用药,出现异常及时反馈。

实验组建立专项小组,针对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培训,结合院内实际情况完善护理方案。提升对患者基本信息、病情状况等相关资料的掌握程度,通过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引导纠正对精神分裂症的错误认知,正确对待疾病、治疗,提升依从性。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可能引发疾病或导致复发的风险因素进行讲解,指导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引导家属多关心爱护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深入了解负性情绪来源,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开展以感悟生命、人生价值等为主题的讲座、活动,鼓励参与集体活动,引导通过观看正能量的书籍电影、以写信等方式与家属建立连接等方式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提升对生活的希望,在交流中缓解自卑等情绪,促进社会融入感。

1.3 疗效标准

通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幸福进取评分(HEIQ)、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两组患者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幸福感、健康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院内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3.0中进行比较分析,分别用x2t进行,分别用百分占比(%)和(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对比

实验组护理后的症状评分、病情严重程度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对比

组别

例数

护理前PANSS

护理前CDSS

护理后PANSS

护理后CDSS

实验组

30

90.21±8.12

8.41±1.37

42.59±6.89

3.08±1.12

对照组

30

91.23±8.22

8.45±1.41

53.24±7.11

4.87±1.20

t

-

0.483

0.111

5.888

5.972

P

-

0.630

0.911

0.001

0.00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幸福感、健康情况对比

实验组护理后的幸福感、健康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幸福感、健康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护理前HEIQ

护理前SRHMS

护理后HEIQ

护理后SRHMS

实验组

30

3.11±0.24

250.37±31.28

6.17±0.54

359.47±61.22

对照组

30

3.06±0.27

251.19±31.44

4.56±0.71

310.32±65.17

t

-

0.743

0.101

9.908

3.010

P

-

0.460

0.919

0.001

0.003

  1. 讨论

积极心理学通过对普通人内在潜力、德行、活力的挖掘,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信心、自我效能感,提升与社会的融入度,从而提升兴奋感与生活质量[2]。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存在较强的自卑等心理,抵触与外界接触,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碍,难以融入社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3]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负性情绪,提升对于生活的希望,鼓励与家属等建立连接,勇敢表达自我,提升思维活力,促使患者感受到被爱被关心被尊重,从而提升幸福感,增加主观能动性,发现自身良好的品质,提升对自己的信心,以更加稳定平和,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有效促进恢复,控制病情,建立更为乐观的心态,降低复发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后的症状评分、病情严重程度更低,幸福感、健康评分更高。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提高幸福感,控制病情促进恢复,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良好。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曹书改.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5):185-186.

[2]朱艳玲,廖小华,张献强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5):244-246.

[3]王丽娟.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5):273-274.

[4]杨颖.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3):14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