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 4

“红医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郭芳芳,张慧,董雪松,孙洪云,崔莉,洪琳琳*

作者简介:郭芳芳,女,大连大学新华临床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思政教学。

通讯作者:洪琳琳,女,大连大学新华临床学院,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妇产科教学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新华临床学院

[基金项目]:

大连大学202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 “红医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2023ZD04基于导师制模式将思政育人融入医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

大连大学2023年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林巧稚精神”贯穿妇产科教学方法与实践;思政育人融入医学生毕业实习导师制教学效果的研究。

大连大学2024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本红色资源融入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红医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医务人员为人民卫生事业奋斗历程中凝结的红色医疗卫生精神,传承“红医精神”实质就是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血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高校应充分利用“红医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探索“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对加快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红医精神;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

202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1]。“红医”是在中共苏区时期提出的,其精神发端是在井冈山时期,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为核心的红医精神,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已经成为医务工作者的思想行动指南。红医精神所蕴含的职业道德和教育价值,与医学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致,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德医双修医学生。红医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医学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也是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医精神的重要体现,对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和从医态度,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及民生福祉意义重大。

一、“红医精神”与医学职业精神的阐释

(一)“红医精神”的历史形成与新时代内涵

“红医精神”,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红色医疗精神,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革命精神内涵在医疗卫生实践中的深刻体现,是糅合了中国革命史的思想结晶。1928年,红四军建立第一所部队医院“小井红军医院”,1931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2]1934年,红军军医学校随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长征路上坚持办医,培养了贺诚、涂通今等红色医疗专家;抗战时期,学校学生及军医冒着枪林弹雨奔赴抗日前线,参与救治了8.5万名伤病员。1940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校章》规定学校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3]1941年,毛泽东同志为学校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4]。至此,伴随着中国革命而孕育的红色精神,历经了军医学校建立时期、长征时期、延安抗日时期和毛主席题词等四个时期,汲取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思想,形成了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工作作风扎实、又具人文情怀的多维度红医精神体系。红医精神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革命史,在战争年代,内涵可以概括为“政治坚定,救死扶伤,埋头苦干,技术优良”,即“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人民满怀阶级感情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益求精、技术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5]

随着时代发展,红医精神的内涵、外延不断丰富扩展。2003年,全军1200余名医务人员义无反顾支援小汤山,抗击“非典”;2008年,近14万医务人员参与“汶川地震”的救灾工作;2014年,60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援外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2020年,4万余名医务人员闻令而动、众志成城阻击新冠疫情,这些都是新时代红医精神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红医精神已经根植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内心,是激励医务工作者战胜困难、救死扶伤的源动力,也成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

(二)医学职业精神的实质

“职业精神”,是与职业活动相关并具有该职业特征的精神。相较于其他职业,医学特殊性在于它是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科学,因此,医学职业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医务人员的思想修养、从业态度、价值取向及职业准则的集中体现。2016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高度赞扬了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这是新时代我党对医学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不仅反映了医疗卫生行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使命担当、特殊价值和崇高追求,也饱含着党和国家积极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增进人民福祉的关注和决心

[6]。医学生是医务工作者的后备力量,又是未来医疗行业的主力军,因此,医学高校培养既具备专业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医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应有之义。

二、“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价值作用

红医精神是党的优秀思想,是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职业精神”,并非新名词,它早已蕴含在中国医学史之中。“医乃仁术”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包涵着无德不立、救死扶伤的普世价值。《淮南子》记载有远古时期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医道立”,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的首篇即列《大医精诚》,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指出“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些都阐释了医者的职业精神。追根溯源,红医精神与医学职业精神一脉相承,都贯穿着人本、仁爱、责任、精进的职业信仰和操守,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培养从医为民、救死扶伤的红色军医,还是新时代,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都符合培养服务于党和人民的医学人才的教育目标。纵观红医精神与医学职业精神,二者在文化根源及教育目标上都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挖掘红医精神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切实可行的。

(一)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政治信仰

2023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7]。革命战争年代,因敌人封锁,生活环境艰苦、物资匮乏,但红色军医白手起家创建了红色医疗,靠的就是政治忠诚、立场坚定、“一切为了革命”,可以说“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首要核心。因此,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学习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医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继承革命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使命担当。

(二)有助于医学生强化职业技能

医学是关乎于人生命健康的科学,职业特殊性对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妇产科学奠基人林巧稚医生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医生,既然病人把生命交给了你,你就要尽心尽力、负责到底”[8]。对病人负责的前提就是要有过硬的医学技术,它是治病救人的基本条件,更是重要的医德。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红色医疗创造出接近于二战中发达国家战伤治愈率的成绩。“新冠疫情”中,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凭借着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使得我国新冠疫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均为最低,创造了医学奇迹。因此,通过红医故事、红色事迹激励医学生向前辈学习、锤炼职业技能,以实际行动成为医学事业的建设者和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三)有助于医学生恪守职业准则

医学生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一代正在面临多重危机、多种诱惑,面对矛盾冲突时容易突破职业准则,踩红线、谋私利。抗战时期,新四军恪守“新四军是老百姓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新时代,面对利益和诱惑,有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工作的“人工胰腺”领域专家王友清,有身患渐冻症、却舍生忘死救治病人的武汉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张定宇等典型代表。回顾红医史,党领导下的医务工作者一直秉承克己奉公、忠于职守的优良作风,也体现出“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强大精神力量。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能够帮助他们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操守和纪律观念,抵御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腐蚀,成为一身正气、廉洁自律的医务工作者。

三、“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涵盖价值观形成和专业技能掌握等多个方面,是一项长期、持续、系统的工作。职业精神的树立也是医学生人格塑造的一部分,伴随终生,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着力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先锋、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以丰富的载体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培育效果。

(一)“红医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正面临巨大挑战,加之医疗环境不断变化和医患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部分学生出现了思想混乱、情绪消极、政治立场不坚定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10]。这一论述明确了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和根本遵循就是坚定其政治方向,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大局中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也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1]。促进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丰富教学素材,将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帮助医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是切实提升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2]。在战火中诞生的红医精神是党的政治灵魂,其核心是政治坚定。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一方面,围绕着百年党史,以红医精神的诞生、发展、成熟、延伸为主线,通过红医故事、红色英雄事迹的讲述,增强学生感知力。另一方面,通过布置学生查阅史料、积累红色素材等形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学习,重温历史,体会红医精神精神内核,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察世界,分析时代课题,自觉践行党的使命,牢固树立医学职业精神。

(二)“红医精神”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学

红医精神中“技术优良”是红色卫生工作取得胜利的保证,医术也永远是行医之根本。然而,医学涉及面广,学科多,知识更迭速度快,临床应用难度较大,练就高水平医疗技术并非易事,因此,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退缩。如何激励医学生刻苦学习,练就过硬的医疗技术、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是需要新时代医学高校深入思考的问题。1932年,在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开学典礼上,朱德同志指出:“培养我们自己的红色军医,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人民、对伤病员要满怀阶级感情,要有艰苦奋斗、舍己救人的工作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2],深刻指出医务工作者只有练好本领,才能实现救死扶伤,才能保证革命事业取得最终的胜利。革命锤炼的红色精神就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强心剂,将其融入专业课学习中,以医界楷模的闪光事迹激励医学生奋发图强,“万婴之母”林巧稚、为消灭麻风病呕心沥血的马海德、外科泰斗裘法祖等,鲜活的英雄事迹、感人的红医精神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精神养料。

红医精神中“无私奉献”、“救死扶伤”是对医务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内涵的体现。自古,就有神医扁鹊“六不治”,患者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在革命时期,药品和医疗器械极度匮乏,然而党中央明确指示红军医院不仅给红军伤病员治病,也要给老百姓看病。进入新时期,我党更是要求将“救死扶伤,重义轻利作为医务人员道德评价准则。因此,弘扬红医精神也是医学行业价值观的体现。在医学专业课学习中,联系百年党史中医务工作者的突出贡献,邀请老党员、老教师来到学校做专题报告,或与任课教师共同授课,讲述过往亲身经历和体会等形式,帮助医学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培育为人民健康的服务意识。

(三)打造红色教师队伍,“红医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20193月,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这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始终贯彻的“以德育德”的教育思想,也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知识、思想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到实践、从说法到做法的纽带桥梁。教师思想政治状况的示范性不言而喻,想培育怎样的学生,就要先成为这样的教师。“教育者先受教育”,充分运用红色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以临床学院党委为核心,吸纳校内外专家、各层次临床优秀教师组建思政教师团队,将“导师制”模式融入医学生思政教学实践,剖析红医精神在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培养中的作用,集体备课,整理、提炼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确立红医精神的教学内容;同时制定教学评价方案,建立医学生《思政考评档案》、制订《教师思政教学考评办法》等考核制度,形成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临床思政教师育人队伍。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强烈、持久的影响和强大的教育力量。然而,医学专业性强、学习任务重,医学高校容易形成“重技能、轻人文”的氛围。因此注重顶层设计,以思政教师团队为引领,以医学生为主体,构思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设计活动内容,加强医学职业精神培育的实效性。红医精神是医学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转变观念,从课堂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过渡到主动参与的形式,借助建党、建军、医师节等重要纪念日氛围,讲“红医故事”、唱“红医歌曲”、绘“红色画卷”、感悟“红医情怀”;借助网络平台如抖音、视频号等媒体形式对红医校园文化进行宣传,充实校史馆、院史馆等“大思政”平台,引导医学生将白求恩精神、林巧稚精神、抗疫精神等红医精神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与规范,营造积极向上红色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四)协同建设“红医精神”资源库,“红医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新时代医学生不仅是红医精神的传承者,更是弘扬者,具体要体现在实践活动和医疗工作中,因此,提高红医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可以增强红医精神的渗透力及医学职业精神的感召力。

以学校为主导,政府搭建桥梁,充分挖掘本地区红色资源,建立红色资源库及“红医文化育人共同体”,有助于红色资源有机整合、促进红医精神传播、全面发挥红医文化育人功能。有计划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革命圣地;开展红色卫生资源调查、红医宣讲、红医访谈等活动,增强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学以致用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真实历史、感人事迹等史实资料制作成微视频,在校园网络平台展示,并向社会推广;组织高年级医学生、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等进校园、进社区,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职业自豪感。

在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探寻红医精神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契合点,充分挖掘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医学院校需要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中,从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大环境育人等各领域推动红医精神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融合策略,使得红医精神成为医学生的自觉价值追寻,最终实现为党和人民的健康事业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目标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知,2021(04):4-11.

[2] 红军军医学校创办始末[EB/OL].(2020-06-05)[2021 - 05 -08]

[3] 戴万津等.中国医科大学校史图志[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

[4]赵丽清,郭秀芝.毛泽东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由来[J].兰台世界月刊, 2011(10):80-80.

[5]王林松,郭秀芝.中国医科大学岁月[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

[6]习近平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日报,2016-08-211.

[7] 新华社.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教育强国建设方向[EB/OL]. (2023-05-31)[2023-12-20].

[8] 人民日报.她曾給袁隆平接生!這份珍藏75年的病歷曝光[EB/OL].(2021-04-23)[2023-12-26].

[9]人民网.习近平:党的二十大报告. [EB/OL]. (2022-10-16)[2023-12-3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第15号(201852) .

[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