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研究型审计作用 推动审计提质增效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发挥研究型审计作用 推动审计提质增效探讨

张国荣

 文山州审计局   云南省文山州   663000

:本文主要探讨研究审计对象主责主业,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健全贯通协调机制,以及精准研究年度审计项目等方式方法的运用,对研究型审计监督效能提升的影响。文章详细阐述了每种方式的实践做法,强调研究型审计在提升审计工作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提质增效;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传统审计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形势下的需求,因此,研究型审计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审计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研究型审计强调以研究为基础,通过深入了解审计对象、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加强审计结果运用等方式,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从研究审计项目立项入手,精准谋划研究型审计重点项目

在谋划年度研究型审计项目时,始终牢记“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张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的使命,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心,以“六个聚焦”为重点来谋篇布局。以重大战略、重大举措、重大项目作为研究型审计的重点,研究推动党中央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布置贯彻落实情况,促进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地方债务、金融、房地产、粮食、能源等重点领域作为研究型审计的重点,研究经济运行突出风险和反映影响经济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民生资金作为研究型审计的重点,研究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监督公权力规范运行为研究型审计的重点,研究公权力运行中存在的滥用权力、贪污腐败、损失浪费等严重问题,推动反腐治乱。

二、从研究审计对象背景和主责主业入手为重点实施审计奠定基础

审计人员在项目审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更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运营、管理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情况[1]。通过深入研究,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审计对象的特点、主要工作和存在问题,结合项目实际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为后续开展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1.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审计工作的起点,也是全面了解审计对象的基础。审计人员需要收集了解审计对象的行业政策、资金分布及历史沿革、发展脉络、改革方向、业务背景、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基本信息和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通过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方向。

2.深入剖析业务运营情况

审计人员要区别重大政策、财政收支、经济责任、环境资源、政府投资、企业审计等项目审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审计对象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情况。如企业审计应深入研究审计对象的运营模式、收入来源、成本结构等关键要素,了解审计对象的产品或服务,分析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客户群体、销售渠道等,关注供应链管理、生产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以全面把握其业务运营情况。

3.研究管理模式与内部控制

审计人员要关注审计对象的管理模式,如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等。此外,审计人员还要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深入评估,了解其在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通过了解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审计对象在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有效性,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4.加强与审计对象进行沟通交流

加强与审计对象的沟通与交流,是全面了解其主责主业的重要途径。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与审计对象的管理层、业务人员、财务人员等进行访谈,了解其对业务运营、管理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通过沟通与交流,审计人员可以获取更多第一手资料,加深对审计对象的理解。

5.运用数据分析工具与技术

在全面了解审计对象主责主业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运用数据分析工具与技术,深入挖掘和分析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通过数据整理和归集分析,审计人员可以发现异常数据、趋势变化等,建立《数据分析疑点清单》,揭示审计对象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从研究审计组织方式入手努力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研究型审计应注重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和提升审计监督效能。例如,实行“融合审计”,促进优化资源配置;广泛推行“双主审”审计模式,促进审计业务和数据技术的深度整合[2],以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审计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

1.实行“融合审计”,促进优化资源配置。“融合审计”是一种创新型的审计组织方式,旨在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的审计活动,实现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整合审计资源。将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的审计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人员、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以形成统一的审计力量,确保审计活动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

二是协同审计计划。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各类审计活动的关联性和互补性,确保审计工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确保审计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是共享审计成果。在审计过程中,应及时共享审计发现、审计经验和审计建议等信息,促进审计成果的最大化利用,以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增强审计监督的威慑力。

2.广泛推行“双主审”审计模式。“双主审”审计模式是一种将审计业务与数据技术相结合的审计方式,旨在提升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实践中,具体做法包括:

一是设置双主审岗位。在审计项目中同时设置“项目业务”和“数据分析主审”两个岗位。项目业务主审主要负责审计方案制定、现场审计实施、审计证据收集等工作;数据分析主审则是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对审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

二是加强团队协作。项目业务主审和数据分析主审需要紧密协作,共同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分析审计问题等。通过团队协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是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应加强对数据分析主审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数据分析能力和技能水平。鼓励数据分析主体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从研究健全协调机制入手着力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人大监督以及司法监督等的贯通协调机制,有助于督促各部门单位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消除屡审屡犯、回潮反弹的顽疾[3]。应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将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情况作为干部管理的重要参考,推动整改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述责述廉重要内容,从而提高审计整改自觉性。

1.构建多部门联动机制

一是成立联合监督小组。由审计机关牵头,联合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人大监督以及司法监督等部门,成立联合监督小组,共同负责审计整改工作的监督与协调。二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定期召开联合监督小组联席会议,分享审计发现的问题,讨论整改措施和进展情况,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畅通、协同配合。

2.创新审计结果通报方式

一是建立审计结果通报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审计结果通报平台,将审计结果实时通报给相关部门和单位,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反馈。二是开展审计结果公开宣传。通过媒体渠道,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审计结果,增强审计监督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审计整改工作。

3.强化审计整改跟踪监督

一是实行整改清单制度。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整改清单,明确整改责任、时限和要求,并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二是建立整改问责机制。对未按时完成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处理,并将问责结果纳入相关考核评价体系。

4.深化审计结果运用

一是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考核。将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干部履职尽责情况的重要依据。二是推动审计整改与廉政教育相结合。结合审计整改工作,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引导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自觉履行整改责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型审计作为一种创新的审计方式,在推动审计提质增效方面意义重大。通过全面了解审计对象、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健全贯通协调机制以及精准研究年度审计项目,审计机关能够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型审计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相关部门、单位应不断探索和完善研究型审计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晏维龙,李曼. 研究型审计的人才效应研究[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37(1):11-18.

[2]张伟轩. 研究型审计的实施路径探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12):103-105.

[3]杨均华,王超,李盈,等. 研究型审计理念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14):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