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物疫病检测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基层动物疫病检测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

施元彦

大理州云龙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 云龙  672700

摘要:本文对云南省云龙县基层动物疫病检测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存在检测设备与技术落后、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检测覆盖面不足以及信息沟通与反馈不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投入更新设备与技术、加强培训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质、扩大检测覆盖面消除盲区、完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等改进建议,并提出关于实验室安全工作改进建议,这些建议旨在提升云龙县基层动物疫病检测能力和防控效果,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基层动物疫病检测;现状;改进建议

云南省云龙县作为一个畜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动物疫病检测作为疫病防控的重要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动物疫病检测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本文旨在对云龙县基层动物疫病检测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现状

2023年全年完成了病原学监测样品1716份,其中,完成非洲猪瘟检测样品40份(全血、咽喉棉拭子、肛门棉拭子及血清样品各10份),全部由我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非洲猪瘟荧光PCR检测。完成牛肺疫检测肺脏组织样品50份,马瘟检测样品60份(其中,血清、棉拭子、全血各20份),狂犬病监测20份(血清和棉拭子各10份),均送往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完成疫病羊布病抗原监测500份,其中129份由我中心兽医实验室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试管凝集实验完成;其余371份送往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完成家畜血吸虫病检测1046份,均由我中心兽医实验室自行完成。所有检测结果无异常情况。

二、基层动物疫病检测现状分析

(一)检测设备与技术严重滞后

当前,云龙县基层动物疫病检测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已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对快速、准确检测的需求。一些基层兽医站由于资金短缺或更新意识不足,仍在使用陈旧的检测设备,甚至还在依赖传统的检测方法。这些落后的设备和技术不仅检测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误判,给疫病的及时发现和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新型、复杂动物疫病频发的背景下,这种滞后状态无疑加大了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的难度。

(二)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检测人员作为基层动物疫病检测工作的主体,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然而,在云龙县部分基层兽医站中,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却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一些检测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更新,对新型动物疫病和检测技术了解不足,难以胜任复杂的检测工作。这不仅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给疫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检测覆盖面明显不足

受地域、经济等多种因素制约,云龙县基层动物疫病检测的覆盖面相对有限。一些偏远地区的养殖场和散养户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检测服务。这不仅使得这些地区的动物疫病无法得到及时发现和控制,也给周边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潜在威胁。同时,有限的检测覆盖面也导致了部分养殖户对疫病防控的重视程度不足,进一步加大了疫病传播的风险。

(四)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不畅

在基层动物疫病检测工作中,信息沟通与反馈的顺畅与否至关重要。然而,在云龙县部分基层兽医站中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反馈不及时等问题。这导致疫情信息无法及时上报和处理,延误了防控时机;同时也使得上级主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基层疫情动态和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为了完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云龙县需要加强基层兽医站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建设;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疫情信息反馈系统,确保疫情信息在各个环节得到及时传递和处理。此外,还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信息沟通与反馈效率;如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推广使用智能手机APP等便捷的信息沟通工具等[1]。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幅提升信息沟通与反馈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基层动物疫病检测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进而提升当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水平。

、改进建议

(一)加大投入,全面更新设备与技术

政府应深刻认识到基层动物疫病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来加以重视。在此基础上,应大幅度增加对基层动物疫病检测的财政投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设备更新和技术引进。针对当前检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问题,应优先引进一批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如快速诊断试剂盒、自动化检测仪器等,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研发更多适用于基层的新型检测设备和技术,推动基层动物疫病检测工作的现代化进程。此外,政府还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基层兽医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检测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保障。通过加大投入和全面更新设备与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基层动物疫病检测的硬件水平,为疫病防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培训,全面提升检测人员专业素质

针对当前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应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活动。培训内容应涵盖动物疫病检测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设备使用等方面,确保检测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检测技术和方法。同时,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通过组织模拟演练、实地操作等形式,提高检测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为了激发检测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设立奖励制度,对在培训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检测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荣誉证书;建立职称晋升与培训成果挂钩的机制,鼓励检测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全面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基层动物疫病检测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扩大检测覆盖面,彻底消除盲区

针对当前检测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进:一是合理布局基层兽医站和检测点。根据当地畜牧业发展情况和动物疫病流行特点,科学规划基层兽医站和检测点的数量和位置,确保能够满足广大养殖户的检测需求。二是加强偏远地区养殖场和散养户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这些地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自我检测能力,引导他们主动配合基层兽医站开展疫病检测工作。三是建立流动检测服务队伍。针对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检测资源匮乏的问题,可以组建专门的流动检测服务队伍,定期深入这些地区开展现场检测服务,确保疫情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通过扩大检测覆盖面和消除盲区,可以实现对基层动物疫病的全面监控和有效防控,降低疫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

(四)完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确保疫情信息畅通无阻

为了确保疫情信息能够及时上报和处理,必须建立健全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首先,加强基层兽医站与上级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通过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使用信息化手段等方式,实现基层兽医站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这样可以确保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掌握基层疫情动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建立完善的疫情信息反馈系统。当基层兽医站发现疑似疫情或确诊病例时,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采样、送检和确诊。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将检测结果和处理意见反馈给基层兽医站,指导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反馈系统,可以确保疫情信息在各个环节得到及时传递和处理,提高疫情应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信息沟通与反馈效率。例如,可以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疫情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疫情预警和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同时,推广使用智能手机APP等便捷的信息沟通工具,方便基层兽医站与养殖户、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实时沟通和信息反馈。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幅提升信息沟通与反馈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基层动物疫病检测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四、基层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验工作流程和设备标识

基层兽医实验室应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验工作流程,确保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应对所有设备特别是高温高速设备、有毒有害物品等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二)加强实验室环境与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基层兽医实验室应加强对实验室环境与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和环境的整洁卫生。对于老化的设施应及时进行更新或维修,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能。

(三)规范污物处理和废弃物管理

基层兽医实验室应进一步规范污物处理和废弃物管理工作,确保所有废弃物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处理记录和管理制度,提高废弃物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四)加强生物危害标识和警示的设置

基层兽医实验室应加强生物危害标识和警示的设置工作,确保所有危险区域和物品都有明显的标识和警示语提示。这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加强工作人员防护和应急措施的建设

基层兽医实验室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确保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提高实验室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还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云龙县基层动物疫病检测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为了提升检测能力和防控效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养殖户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更新设备与技术、加强培训教育、扩大检测覆盖面并完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云龙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金珍. 基层兽医实验室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问题研究[J]. 农村实用技术,2020(8):103-104.

[2]葛洪玲. 基层动物疫病检测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J]. 中国畜禽种业,2023,(6):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