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3

小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毛孝飞

四川省会东县铅锌镇中心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615205

摘要:核心素养培养成为中国教育界一个热度较高的话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培养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对教育教学也有新的、具体的要求。小学作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习惯的基础时期,理应从教育教学的立场上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抓住课堂主阵地,结合新时代的各项要求,对教育规划和各项活动做出必要的调整,将培养核心素养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和范畴。本文分析了小学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几个策略:明确共同使命,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师素养,激发学生潜能。

关键词:小学教育;核心素养;策略

引言

根据《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我们可以将学生核心素养简单地概括为“一三六一八”。“一”,是指一个核心目标,也就是培育“全面、均衡发展的人”。“三”是指3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是“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六”指的是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等等。“一八”指的是18个重要的基本点。很显然,要将核心素养逐步分解至各个不同的学段,贯彻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和各学科教学进行融合。那么,核心素养培养对于小学教育究竟有何种意义?教师需运用哪些策略和措施来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起培养素养?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

1小学教学“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核心素养培养是中国教育界共同在商讨和议论的话题,也是如何推进教育走向深化改革的关键点。核心素养,其本质是对教育即将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准确的解释与答复。“学生核心素养,即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同时,为适应终身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而有待培养的优良品格和专业技能。”但是,小学教学在核心素养培养上并不乐观,存在如下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开始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为宗旨,尊重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性和地位,帮助学生群体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现代社会中,素质教育已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效,但也暴露不少问题,如学生未能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其创新能力滞后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发展水平相对偏低。“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地,以素质教育已有的成果为依据,打破瓶颈和关卡,促进素质教育迈入更高的台阶。不过,不少教师对该名词缺乏清醒、客观的认知,理解不到位。思想上,他们说要将把核心素养目标和课堂设计进行结合,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旧会模糊化、多变的情况。更有甚者,“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是实施和加强核心素养教育,但仍旧沿用传统的“三维目标”培养方法,这无疑会影响教学和培养成效。

1.2忽略学生主体感受

从当下情形分析,不少老师在授课内容上还很零碎、分散,如各学科多选择单元式或是小型主题式教学。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各单元在内容上也会完全孤立、不成体系。各个学科可能存在一定的隔阂,缺乏密切联系,教学容易陷入封闭状况。很大程度上,对核心素养培养十分不利。如语文课习惯按照“字词把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的模式来组织教学,但并未挖掘文本背后的真正内涵。基于该种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完全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想法,也无法感受文本中字词的韵味,课堂教学如同空架子,忽略了主体感受。

1.3学生兴趣缺失

在各学科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涵盖了如下几个部分:一是教师将个人的工作、学习岗位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将学生看作是他们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二是教师将自己置于传教士的角色,将学生看作是学习者。如此,师生关系也就只能停留在教与学上。三是教师将每位学生看作是“朋友”或是“伙伴”,在教学活动中时常将个人的主观情绪表现给学生,让他们心存好恶。基于单一的视角,上述三种关系均有一定的存在意义,是建立师生关系的不同侧面。但分开来看,很难真正形成合力,对核心素养培养十分不利。

2小学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学生核心素养,指的是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应具备的品格、能力。作为学生成长阶段的必备素养,核心素养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具体来说,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浓厚的人文底蕴;勇敢求真和探索的精神;好学勤勉、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对国家、社会乃至个人有较高的责任意识,有担当的一定的创新精神。小学教育核心素养培养,除了要让小学生掌握学段的基础知识、相关技能外,还应当培养他们搜集和习得知识的本领、能力。在各学科中,让学生积累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以课堂为依托,搜集必要的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

一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需要。在小学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引导他们加入课堂教学活动,自觉地学习,发现、探索并且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情感,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被动性。

二是引导自我管理,促进终身发展的需要。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实践,能够引导学生加强对自我的管理,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让学生迅速地融入社会,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代在瞬息万变,学生也要均衡、全面地发展,拥有适应社会和促进终身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将自身打造为合格的人才。为此,教育人员要认清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和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注重他们的长远发展。

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3.1明确共同使命

核心素养是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培养期间,各学科也要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制定各自的课程目标,明确小学学科体育的共同使命,将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等基本的素养融入到教学目标中。我国小学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三维”目标,对课程性质、目标、基本理念和内容进行设置。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教学,要求各学科都要按照“一三六一八”这一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具体的授课内容;各年级段,也要对核心素养培养下达具体的任务和评估标准,这是教学改革应当加强的顶层设计。在教学内容上,按照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模块进行科学编排,1个“模块”代表1个完整的培养单元。内容方面,该单元中要反映出核心素养培养的主体方向,也就是;1个“模块”中的内容要明确指向“人文底蕴”培养,同时还要指向思维训练、学习方法、健康生活以及责任感悟。此外,课程设置上,教育工作者需要基于核心素养探索“学科统整”,确保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全面开发与推进。“综合实践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行开展的学习活动,有较高的批判性、体验性和探究性。”从综合实践课的内容、性质还有教学方式上看,其对培养核心素养有深远的意义。在学习中,学生能够逐步地消除学科设置的壁垒,拓宽自己的视野,将知识、体验和动手操作进行结合,将知识成功转变为素养。

3.2创新课程,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课程的深化改革与创新,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以往的课程设置,宗旨在于让学生利用学习和掌握的学科知识,对知识进行划分,达成小学制定的教学计划。有些教师可能会过分地关注理论知识,选择和生活毫无关联的教学内容,忽略拓展思维、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必要性。所以,为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应当转变以升学为主的传统理念,对教学课程实施全方位改革,确保课程的弹性和地方性,促进多学科交叉。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逐步转变为开发者、建构者,挖掘新的资源并融入到课程开发活动中,优化知识结构,重建教学体系。除上述外,课程设置是推进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而课堂授课又是第一渠道,其根本点在于教学模式和方法。所以说,教师应当将核心素养培养逐步融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中来,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放弃“填鸭式”或是“灌输式”教学,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真正的主人。结合他们学到的知识、经验,适应他们的特殊需求。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角色,多使用倡导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结合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培养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有能力单独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强化合作与自主探究,提高教学、学习效率,推动学生的均衡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勇敢创新,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小生去证明自己的“21世纪素养”。

3.3活动育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并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和核心素养,这是现代教育较为显著的特征。根据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体验式学习对他们而言有很高的趣味性,可以带给他们难忘的记忆。所以,小学时期培养核心素养,应当将重点放在各项活动上,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注重常规活动。各地学校应当定期、定点地举办常规活动,如周五最后一节课召开班会,对班级在过去一个礼拜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为下周任务和工作安排做准备。常态模式下,班会多是由教师来做总结,学生在台下听。这种形式可能会令学生心中觉得枯燥,降低班会的实效性。为了锻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人翁”角色,班主任需要从台前退居到幕后,由“值日班长”根据个人的工作进行每周总结。针对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建议班上学生说出心中的看法和建议,群策群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强烈的集体、责任意识。每周一早上学校的升旗仪式,也是开展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必备方式。为此,学生需要严格执行学校的升旗标准,培养自身的爱国意识。二是围绕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实情,组织多元的活动。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学校有时会组织对核心素养培养有益处的活动,如运动会、植树节或是科技节。不仅可以调剂学生每天枯燥的学习生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除上述外,教师也应当考虑学生个人的需求,组织特色活动,如敬老院献爱心、辩论会、即兴演讲就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3.4激发学生潜能

培养核心素养,重点是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潜能。教育家加德纳表示:“人至少有8种独立存在的智能,分别为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以及自然认知智能。”在儿童身上,上述8种智能均有不同的差异。小学学科活动中,教师也要挖掘儿童身上的潜能和禀赋。针对语言智能相对突出的学生,利用语文和英语这些学科,激发其在“人文底蕴”素养方面的潜能。针对数理逻辑严谨的学生,利用数学、科学教学也能够培养和树立“科学精神”素养。针对视觉空间或是音乐智能相对占优势的学生,利用美术、音乐教学同样也可以培养和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针对人际关系或是自我认知智能占相对优势的学生,思品学科更能培养他们自身的“责任担当”;而运动智能较为突出的学生,利用体育教学可以让他们懂得和学会“健康生活”。针对自然认知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利用科学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助于激发出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的潜能。

3.5提升教师素养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用一棵树其撼动另外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外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成功唤醒另一个灵魂。”核心素养的提升,必定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核心素养。我们认为,教师需要掌握下列基本的6大核心素养:(1)健康生活,教师自己也要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优秀的品格和正确的生活理念;(2)扎实学识。在北师大讲话中,习总书记提倡要成为一名“四有”教师,首当其冲就是要有扎实的学识。对小学老师而言,不仅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储备完善的专业和通识;(3)责任担当,小学教师身上承担着助力儿童终生发展的伟大使命,理应抓好基础教育,帮助他们“扣好第一粒扣子”。教师自身的责任、国家认可以及国际理解意识,均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对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小学生。这种素养,还会左右他们成长后的三观。(4)人本理念。显然,核心素养反映的是人本时代的精神,我们应当转变以书本为主导的教学观,树立以师生平等、共成长的学科理念。在优越的教学组织中,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批判性思维;(5)教学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创新是教学最高的价值”。教育能否成为艺术,关键在于教师准确地分析教学目标,运用多元教学方式,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确保核心素养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6)终身学习。在核心素养时代,每位教师都要懂得终身学习的必要性,适应信息时代学习资源逐步扩增,学习方式日渐多样化带来的挑战和新需求。

4结论

如今,小学教育既有的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才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主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学会对各学科一致的培育任务进行整合,明确共同的培养目标,挖掘各学科潜在的培育功能;同时,要彰显各学科自身的特色,利用独特的育人功能来激发学生身上的素养潜能,促进核心素养培养在学科教学中的“共育”、“个育”共存,体现小学生在学龄阶段的“共性”和“个性”,推动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乐乐,柏杨,吴龙龙.西部省域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1).

[2]王岚.从学科实施到课程创生: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教与学[J].中小学管理,2016(12).

[3]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2).

[4]黄彩英.浅谈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艺术,2019(4).

[5]赵雪琴.浅析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及策略[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6(11).

[6]肖泳联.核心素养时代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浅见[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36).